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吕明  孔凡宏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05-1306
目的:比较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47例52眼,B组71例86眼行小梁切除术,比较两者在术后1a眼压的控制及视力恢复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89.6%,B组73.8%,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4.36,P<0.05),术后1a视力恢复情况A组视力平均提高0.33,B组视力平均提高0.09,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t=3.584,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单纯小梁切除术在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宁波地区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手术情况及白内障盲社会负担率,评价宁波地区防盲治盲工作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宁波地区随机抽取50岁及以上人群6059人作为调查对象,予以问卷调查、视力、眼压、电脑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检查。分析白内障的患病率,评估主要致盲眼病,并分析不同因素对白内障患病率的影响。结果 实际5448位受检者中白内障患者1265例,患病率为23.22%。高龄、户外工作、沿海社区、糖尿病人群白内障患病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236眼行白内障手术中,213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日常生活视力≥0.7占28.81%,白内障盲手术覆盖率为85.11%,白内障盲社会负担率为1.73%。结论 宁波地区白内障手术覆盖率较高,接受白内障手术人群多。今后宁波地区的防盲工作不但要提高白内障手术数量,而且要努力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5例70眼,根据房角关闭状态分别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A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 B组),其中A组30例33眼, B组35例37眼。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以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6~8(平均6.5)mo。结果:手术后1 mo A组与B组各组的平均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与术后1wk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1mo与术前平均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后1 mo平均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不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可根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房角关闭状态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磊  贝明珍  曹晓滨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63-2364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57例8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2眼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4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用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散光度并计算手术源性散光。结果:术后1mo,A组与B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05±0.49,0.7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与B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66±0.34,0.59±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引起的角膜屈光改变更小,术后3mo两者的屈光改变接近一致,均达到屈光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l Transferase,简称 GPUT)活性,102名正常人的 GPUT 活性为13.34±2.03U,男、女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08名先天性白内障病人的 GPUT 活性为11.58±4.03U,比正常对照组低,P<0.01.其中14例先天性白内障病人的GPUT 活性为4.02~7.13U,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值减去3个标准差以下(即<7.24U),平均5.93U,相当于对照组平均值的44.45%,占先天性白内障病人的12.96%,与对照组比较,P<0.001.研究结果说明部分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是由于 GPUT 活性降低引起.这组酶活性降低病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内障而全身损害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眼科显微手术模拟器提高眼科青年医师白内障显微手术能力的量化观察。方法:眼科青年医师进行经过理论授课、模拟器训练及动物眼球操作,模拟器对学员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各项步骤行综合打分,并对学员培训前后完成白内障手术模拟器综合得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学员通过理论授课阶段后在模拟器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测试评分平均75.91±6.53分,再经过模拟器反复训练阶段后模拟器给予的测试评分平均85.57±4.64分,这两阶段学习后学员在模拟器上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的综合测试评分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第三阶段学员经过动物眼球实际操作后,在模拟器上完成白内障手术的测试评分平均89.77±7.61分,与动物眼球操作前仅进行模拟器操作训练测试评分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眼科显微手术模拟器进行短期培训可显著提高眼科医师白内障手术能力,但长期效果及实际临床手术能力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临床观察对象为闭角型青光眼29例(37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1-21个月(平均13.9月).结果 术后平均眼压(11.25±2.50)mm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19.50±10.26)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47±0.32)mm增加到术后(2.35±0.34)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浅前房性困难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浅前房困难条件下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浅前房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5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角和前房空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术眼术后1m视力均比术前提高2行以上;眼压均比术前明显下降,术后眼压全部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开放范围均比术前增加,中央前房深度术后平均加深1.3±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对于浅前房性困难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手术中,采用改良拦截一劈核技术原位乳化晶体核,注意切口、撕囊及粘弹剂选择的细节问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距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21例(22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选取同期单纯老年性白内障50例作对照,随访1个月至1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观察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和眼压变化。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2只眼术后眼压均控制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320±84)个/mm2,对照组为(338±78)个/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平均(2.14±0.10)mm,术后平均(3.30±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角比术前明显变宽。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贾婷婷  徐娇娇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258-2260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7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和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评价指标包括:临床疗效、术前平均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临床疗效包括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观察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护理质量包括疾病知识掌握率、健康知识掌握率和满意率,观察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应用,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的分布情况,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的非球面变化趋势.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0例(39只眼),<1.00 D散光者取颞侧透明角膜切口,≥1.00 D散光者在最大曲率子午线作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研究,检查项目包括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对于手术前后角膜Q值、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前角膜Q值与平均角膜曲率、散光度数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的角膜Q值分别为-0.07±0.22和-0.11±0.16,均呈正态分布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P=0.26).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6±1.92)和(44.70±1.4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50);术前角膜曲率与角膜Q值成负相关(r=-0.46,P=0.003).手术前后的散光度数分别为(0.67±0.43)和(0.66±0.4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82);术前散光度数与角膜Q值无相关关系(r=-0.24,P=0.14).结论 老年人的角膜Q值大多为负值,呈正态分布,与角膜曲率成负相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Q值比术前略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性别、年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及其变化特点,为白内障的防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将2003-01/2007-12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的984例白内障患者,按出院诊断分为七类,统计其年龄、性别、民族、地理与经济水平的构成,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在5a中老年性白内障为主要白内障类型。2003年老年性白内障占白内障总数的82.10%,2007年下降为53.76%;2003年并发性白内障占白内障总数的3.08%,2007年上升为27.07%,其构成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2003/2007年各年的构成比增加缓慢,但与2003年(16.46%)相比较,2007年(27.03%)较前增加了1.64倍,具有统计学意义。984例白内障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553例,平均年龄60.09岁,女431例,平均年龄62.22岁,其中最大年龄93岁,最小年龄7月龄。5a中白内障住院患者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主,其中汉族患者多于维吾尔族患者,以南北疆划分,北疆患者明显多于南疆患者,城市患者明显多于农村患者。结论:我院眼科白内障患者构成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老年性白内障也是我院白内障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实施患者住院及治疗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价临床路径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方法:对在西安市北方医院眼科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行白内障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临床路径组为2012-10/2013-05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20例,按白内障临床路径完成标准住院治疗流程;对照组为2010-10/2011-06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3例,按普通流程完成住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临床路径组,220例白内障患者视力提高者209例(95.0%),平均住院日4.5±1.4d,平均住院费用4522.3±285.1元;对照组患者213例,视力提高者202例(94.8%),平均住院日5.1±1.7d,平均住院费用4647.7±271.2元。两组间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的实施,规范了白内障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优化了医疗诊治流程,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医疗质量,为促进医疗管理水平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与Heine干涉条纹视力计在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中的应用对比,探讨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准确性、实用性、可行性。方法将71例(92眼)白内障患者平均分成2组,术后的视功能情况分别用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与Heine干涉条纹视力计2种方法进行预测,结果与患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结果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的准确率为81.0%(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相差2行以内者认为准确),平均预测视力(4.695)与平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4.771)比相差不到1行。Heine干涉条纹视力计预测的准确率为43·9%,平均预测视力(4.481)与平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4.771)比相差约3行。结论比起Heine干涉条纹视力计,国产干涉条纹视力计检查更能合理的反映视觉功能,对白内障术后视力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单纯白内障摘出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8月~2003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7例(20眼),单纯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8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18眼术后眼压正常,2眼加用抗青光眼滴眼液控制正常,术后平均眼压(16.75±3.10)mmHg与术前眼压(25.31±11.60)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相似文献   

17.
在一组连续100名成人患者中对104只眼做白内障手术,对与年龄有关的白内障病进行研究,使用的方法包括:综合术前评价病人、眼睛和白内障晶体;在手术期间按规定的部位采集白内障标本;用高性能液相色谱法对晶体皮质做生化分析,以及生物统计学资料分析。与从某一供体眼材料提供的人眼清亮晶体的正常值相比较,23Kgamma 晶状体旦白与前轴晶体囊内beta,gamma 和低分子量可溶旦白的总量之比,在统计学上显著低些(P<0.5)。皮质混浊度增加一般与23Kgamma 晶状体旦白的比例进行性降低有关。本组白内障病人虽具有十分不同的与白内障有关的因子,但类似的生化异常提示,与年龄有关的白内障,其进展至少有一部分是有共同途径的。这一点在临床上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白内障治疗提供更优选择。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次收治的98例98眼单纯性老年白内障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49眼。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力和角膜平均散光值、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mo角膜散光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视力和角膜散光值明显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平均视力及角膜散光值、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Ⅰ~Ⅲ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Ⅳ~Ⅴ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超声乳化手术来说,临床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效果与其相当,但临床需根据白内障患者核硬度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手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西北地区建立白内障日间病房模式的规范流程及效果。

方法:将2016-01/12开展日间病房模式后的普通住院白内障患者设为对照组,日间病房形式住院的白内障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白内障日间病房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较普通病房白内障患者住院费用下降,医护人员书写病历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建立白内障日间病房模式给医患双方带来了便利,利于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对称性角膜切开术(AK)治疗伴有高度散光患者的安全、有效、可预测性。方法对27例(38只眼)散光>2.00 D伴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AK。分别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时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和IOL-Master。结果术前和术后曲率性散光的平均度数为(3.30±1.52)D和(1.59±1.20)D(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28±0.23和0.55±0.28(P<0.0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1±0.32和0.75±0.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AK角膜散光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矫正曲率性高度散光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