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 10 例均行 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母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6例,颅骨3例,骨盆1例。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好发。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 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部分见液 液平和/或软组织肿块。结论: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平扫和增强 MRI检查对骨母细胞瘤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肿瘤位于距骨2例、跟骨2例、髌骨、坐骨结节及耻骨下支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7例,CT平扫4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结果:X线平片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灶周硬化3例,病灶内小斑片状钙化1例;平片漏诊1例.4例CT均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灶周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小斑片状钙化.MRI上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4例病灶信号均混杂,灶周均可见低信号线状影及明显的骨髓水肿.结论: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具有膨胀性骨质破坏及灶周骨髓水肿明显的特点,平片、CT和MRI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灼南  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2,27(7):785-788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肿瘤位于距骨2例、跟骨2例、髌骨、坐骨结节及耻骨下支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7例,CT平扫4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结果:X线平片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灶周硬化3例,病灶内小斑片状钙化1例;平片漏诊1例。4例CT均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灶周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小斑片状钙化。MRI上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4例病灶信号均混杂,灶周均可见低信号线状影及明显的骨髓水肿。结论: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具有膨胀性骨质破坏及灶周骨髓水肿明显的特点,平片、CT和MRI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探讨.3例均摄取X线平片,其中2例同时行CT平扫,1例同时行CT平扫及MR平扫.结果 胫骨2例,肱骨1例.平片及CT均表现为骨端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内有钙化或骨化,周围薄壳样硬化带,骨皮质变薄,2例出现局部皮质中断、消失.1例MR平扫表现为与肌肉呈较均匀等T1长T2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与周围肌肉分界不清,病变周围出现软组织肿块,无骨膜反应.结论 X线平片可作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基础性检查手段,结合CT及MR可提高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1例患者的X线摄片、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的诊断价值。结果:21例中长骨BMFH 18例,扁骨或不规则骨BMFH 3例。X线平片均有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9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14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CT表现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同样可以看到有软组织肿胀,5例病灶内部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另有4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MRI表现:8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均有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原发性BMFH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平片、CT和MRI的结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李艳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4):100-100,M0003
目的:分析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脊索瘤,所有病例均摄X线平片,其中CT检查8例,MRI检查4例。结果:骶尾部脊索瘤7例,表现为囊性膨胀性及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壳完整或不完整,骨破坏区内可见散在分布的斑片状、斑点状钙化,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颅底部脊索瘤4例,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蚨,内可见囊变、出血及钙化灶;腰椎1例,表现为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内可见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蜂窝样”强化。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脊索瘤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够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范围及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和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7.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结果 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学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长骨病灶分布主要在骨性关节面下方,以偏向性膨胀性骨破坏为主,周围硬化不明显,中央无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效应;其中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者见液-液平面。7例脊柱和不典型部位病灶以膨胀性骨破坏为特点,周围硬化不明显,脊柱病灶同时见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中心无钙化;其中1例脊柱病灶同时累及相邻三个椎体。骶椎病灶分布位置偏高,在骶椎1~2水平。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IL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非管状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检查.结果 大部分病变表现具有长管状骨病变的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膨胀性囊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偏心性邻关节生长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有硬化边1例.结论 X线平片可作为诊断非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初步筛选方法,CT和MRI可为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对比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且于2周内行X线、CT和MR检查的22例软骨母细胞瘤病人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4例,髌骨2例,肱骨上端、股骨上端、颞骨和下颌骨各1例。1例恶性者发生于髂骨并同时累及骶骨。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1),病灶内斑片状、斑点状和(或)条状致密影(5),病灶周围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0)。CT上,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14),内为软组织密度(7),伴有斑片状、斑点状和(或)结节状钙化(15),病灶周围出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5),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18)。病灶在T2WI和脂肪预饱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22),病灶周围髓腔内有边界不清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20)。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多数征象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12.
颅底骨源性肿瘤的CT、MRI影像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颅底骨源性肿瘤的 C T 、 M R I 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探讨 C T 和 M R I 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与限度。方法: 收集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底骨源性肿瘤23 例( 软骨肉瘤5 例、软骨瘤2 例、转移瘤3 例、脊索瘤8 例、骨巨细胞瘤2 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 例、骨化性纤维瘤2 例) ,全部病例均行 C T 和 M R I 检查( 其中11 例行增强 M R I 检查,7 例行增强 C T 检查) 。结果:大部分肿瘤边界清晰, M R I T1 W I 呈低或等信号, T2 W I 呈不均匀高信号,且 T1 W I 低信号区在 T2 W I 上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仍呈低信号而提示钙化。 C T 上显示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及钙化。 M R I 显示斜坡、岩骨破坏较敏感。结论: C T 能准确显示骨质破坏情况及钙化程度, M R I 在显示病变的范围方面要优于 C T ,两者相结合是诊断颅底骨源性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骨良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MR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骨良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骨良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34例,分析其磁共振表现。全部病例均做磁共振检查。采用常规SE序列,T1W及T2W成像。其中20例同时做了脂肪抑制成像。结果:磁共振诊断正确率为94.1%(32/34)。磁共振征象包括:骨质破坏(30/34);软组织肿块(3/34);关节侵犯(1/34);骨壳(10/34);硬化缘(17/34);钙化(3/34);骨间隔(7/34);囊变坏死(8/34);出血(7/34);软组织水肿(3/34);髓腔水肿(3/34);关节积液(3/34)。结论:磁共振是骨良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有效辅助诊断方法。磁共振与平片、CT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定性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全部病例均作了CT平扫与MRI检查,其中1例摄有颅骨平片,1例MR/增强扫描,1例DSA检查。结果: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中,1例位于左蝶骨嵴和左眶骨处,2例位于左颞骨。1例位于右额骨。CT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吹气球样溶骨破坏区,密度不均匀;MRI示有出血、囊变及液面,T1WI和R2WI上呈混杂信号,1例增强后示肿瘤实质和邻近脑膜强化;血管造影示血管有推移改变。结论: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与MRI相结合能提示诊断,并有助于评价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9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的X线、CT、MRI表现,探讨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9例患者均拍摄了X线平片,7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2例手术活检。结果:9例长管状骨非潜水性骨梗死共累及13个部位,股骨下段7个,胫骨上段4个,胫骨下段2个。其中2个部位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X线平片显示髓腔内不均匀性骨化;CT显示髓腔内呈地图样改变,周围环以硬化边;MRI在T1WI和T2WI上病变中心区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结论:X线平片可以满足中晚期骨梗死的诊断,CT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6例为良性成骨细胞瘤,2例为侵袭性成骨细胞瘤;发生于鼻窦者6例,颞骨者2例。CT表现:良性成骨细胞瘤边界清楚,圆形2例、椭圆形4例,周边伴有完整的骨壳,病灶内见点状、结节状、条状钙化或骨化,压迫邻近的结构;侵袭性成骨细胞瘤部分边界模糊,形态不规整,骨壳不完整,外周可见软组织肿块,内伴有不规则形的钙化或骨化,侵犯邻近结构。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为等信号者4例,低信号者2例,T2WI信号不均匀,但病灶内部均见数量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上钙化或骨化区;4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环,1例骨壳仅在T2WI显示低信号,1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难以显示;增强后扫描呈中至显著强化,良性为较均匀强化,而侵袭性为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不同程度强化,良性较均匀,侵袭性不规则且范围更大。结论CT是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I可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1种补充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肝癌骨转移的CT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骨转移的CT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并评价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肝癌骨转移的CT影像资料,其中有普通X线脊柱摄影65例,MR脊柱扫描36例。结果 116例中,2处或2处以上的骨转移灶75例(64.66%),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椎、骨盆、肋骨、胸骨、头颅等。主要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结论 CT能清楚显示转移灶骨破坏范围及对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情况,是诊断骨转移的有效方法,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侵及颈静脉孔区的原发性中耳癌的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及颈静脉孔区原发性中耳癌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6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1例行常规CT增强扫描,7例均行MR平扫+增强.结果 HRCT显示鼓室、鼓窦、外耳道深部及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病灶伴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涉及颈静脉孔(7例)、咽鼓管骨性段(7例)、面神经管(4例)、颈动脉管(4例)、外耳道前后壁(3例)、听小骨(2例)及前庭窗、水平半规管(1例)等结构的破坏.4例病变密度较均匀,CT值约30~55 HU,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CT增强显示中度较均匀强化.MR平扫示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其中5例信号较均匀,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T1WI、T2WI低信号灶,增强扫描5例呈中度较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区.MRI显示4例侵及颈内动脉,1例侵及乙状窦.结论 原发性中耳癌可广泛侵及颈静脉孔区,易造成误诊.HRCT可准确显示中耳癌骨质破坏特点及范围,咽鼓管骨性段破坏可帮助减少误诊;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肿瘤信号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