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升高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23例,以及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30例的血清CRP浓度。结果ACS组CRP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之间CR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术前,而仅接受造影未接受PCI的对照组患者,造影前后CRP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显著相关。CRP可作为临床ACS患者的监测指标。CRP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病情不稳定,应给予相应的治疗,且在PCI术后应加强对炎症反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陈然  杨涛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411-241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62例,随机分为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血小板膜蛋白Ⅱb/IlIa(GPⅡb/ll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组(治疗组,32例)和常规PCI联合静脉内注射大剂量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0例),评估两组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显著减少,6个月MAcE、围术期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改善患者预后,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择期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对冠脉血流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武汉市一医院心内科2004年7月~2007年7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3例行常规PCI治疗(PCI组),45例患者行常规PCI+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PCI术后即刻结果分析和30天内心血管事件。结果:与PCI组相比,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较PCI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PG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术后一周左室射血分数高于PC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帧计数示血流快于PCI组(P<0.05),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PC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并发症有高于PCI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择期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具有更好的血流和组织灌注,进一步改善围术期心功能,并明显减少AMI患者30天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7/2009—07在我院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结果:冠脉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桡冠脉造影PCI成功率96.7%。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36例,双支病变57例,三只病变27例,PCI成功率100%。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无再梗死、再次介入治疗、冠脉搭桥病例。结论:术前充分估计病情,术中操作规范,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单纯强化药物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强化药物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60例年龄≥65岁、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82例,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PCI+强化药物治疗组78例,在行PCI成功植入支架后,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组疗程为2年。记录2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和2年随访期间心绞痛症状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心源性死亡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强化药物治疗组院内治疗期间心绞痛症状缓解率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P〈0.05);2组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获24~28(22.5±3.2)个月的随访,PCI+强化药物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仍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P〈0.05),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I+强化药物治疗,住院期间及术后2年心绞痛缓解率均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但2组患者2年后的临床预后类似。  相似文献   

6.
张彤  王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069-2070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指标变化。方法:连续选择近期来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老年胸痛患者149例,入选患者就诊后接受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试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49例入选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和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0例)和排除冠心病组(对照组,35例),老年AMI和UAP组CD3^+、CD4^+、CD4^+/CD8^+指标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而CD8^+水平则明显低于后两者(P均〈0.05~0.01)。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部分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乐普支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1年8月,共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在对病变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置人乐普支架。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中推注肝素8000-10000U。球囊预扩张病变血管后,冠脉内注射10—15ml替罗非班,PCI术后0.15g/(kg·min)静脉滴注维持24—48h,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7d,对照组患者未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全部即刻再通,且梗死相关动脉即刻再灌注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血管TIMI3级血流获得率96.7%,高于对照组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TIMI计桢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CABG和重复PCI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临床随访,均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等发生。其中,3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乐普支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刘佳  沈杨  罗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56-195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本院治疗的首次急性下壁心梗患者33例,其中17例12h内接受PCI治疗(观察组),16例择期接受PCI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心梗后d1、d3、d7、d15、d30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右房室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in)以及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心房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的比值(Em/Am),对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右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分别于d1、d3最差,d30观察期结束时最佳。观察组Sm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Em/Am比值的最大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Sm值在d7显著增高,对照组则在d15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Em/Am值在d15显著增高,对照组则在d30方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诊PCI较择期PCI治疗有利于改善急性下壁心梗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剂量的他汀治疗在非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入选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5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7例)和常规治疗组(8例)。强化治疗组:PCI 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 d,连用2 d,术后阿托伐他汀40 mg/ d,直至术后30 d,此后阿托伐他汀20 mg/ d 维持治疗;常规治疗组一开始即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 mg,每晚睡前口服,分别于 PCI 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0±3)d、术后(90±7)d、术后(180±7)d 等时间点采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术后90、180 d 未查)、肌酸激酶(CK)。结果强化治疗组只有术后30 d 的 TBiL 值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高,但是呈一过性。其余指标在各个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介入治疗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在非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2d)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入我院的6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PCI组(30例),保守治疗组(30例),并进行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住院与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结果:PCI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住院时间较短,[(12±5)d与(13±7)d,p=0.008],随访期间心绞痛发作(15.2%与23.8%,P=0.035)心力衰竭(5.6%与18%,P〈0.01)发生率减低。结论:早期PCI较保守治疗临床有效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患者64层冠状动脉CTA(CTCA)表现,并评估诊断准确率。 方法 对328例零CACS的疑似冠心病患者,分析CTCA表现,包括有无狭窄、斑块形态、位置和狭窄程度。其中69例有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零CACS患者CTCA诊断狭窄≥7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328例零CACS患者,CTCA示37例(37/328,11.28%)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和斑块,无或轻度狭窄26例(26/37,70.27%),中度狭窄8例(8/37,21.62%),重度狭窄3例(3/37,8.11%)。54个狭窄斑块包括软斑块39个(39/54,72.22%)、混合斑块8个(8/54,14.81%)及7个钙化斑块(7/54,12.96%)。基于病例(69例)和基于冠状动脉节段(997个节段)CTCA诊断狭窄≥7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4%(34/35)、94.12%(32/34)、95.65%(66/69)、94.44%(34/36)、96.97%(32/33)和94.23%(49/52)、99.58%(941/945)、99.30%(990/997)、92.45%(49/53)、99.68%(941/944)。 结论 CTCA可显示零CACS患者冠状动脉的不同程度狭窄和斑块,且诊断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Current guidelines and literature on screening for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for cardiac risk assessment are reviewed for both general and special populations. It is shown that for both general and special populations a zero score excludes most clinically relev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importance of standardiz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measurements by multi-detector CT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的数字电影造影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材料与方法3对5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结果:(1)右冠优势型42例(84.0%),左冠优势型3例(10.0%).均衡型5例(10.0%)。(2)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0例,双支病变8例,3支病变3例,共累及37支血管,分别为前降支16支(43.2%),右冠状动脉11支(29.7%),左回旋支8支(21.6%)及左冠主干2支(5.4%).冠状动脉狭窄以中一重度多见,占26支(70.3%)。(3)10例见侧支循环。(4)发现室壁瘤5例。结论:(1)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心病的手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室壁瘤的形成与冠状动脉分布范围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3)侧支循环能防止心肌梗塞范围扩大和室壁瘤形成。  相似文献   

14.
超声心动图与冠状静脉窦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冠状静脉窦 (CS)造影与超声心动图检测 CS进行对比研究 ,建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测冠状静脉窦的方法学。方法 :对 1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前行 TTE检查 ,在变更的心尖四腔心切面分别测量冠状静脉窦口 (CSO)和距窦口 1cm处 (CS1)冠状静脉窦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内径 ;术中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 ,测量 CSO和 CS1最大内径。结果 :左前斜位 45°CS造影图像与 TTE变更的心尖四腔心 CS长轴形态相似 ,CS造影测量的 CS内径最大值与 TTE收缩末期 CS内径测值存在高度正相关 (CSO r=0 .92 ,P<0 .0 0 1;CS1r=0 .91,P<0 .0 0 1)。结论 :TTE变更的心尖四腔心切面为测量 CS内径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9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01例和非冠心病组268例,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非冠心病组。三支、闭塞病变的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Logistic回归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脉病变紧密相关,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预测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何元军  范中才 《华西医学》2005,20(4):693-694
目的:探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胸痛患者中冠心病的患病率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因胸痛在我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连续308例患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08例胸痛患者中130例诊断为冠心病,患病率42.21%.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66.16%,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病变血管以LAD最为常见,占40.31%.分叉病变占非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的44.12%.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28例,其中一支血管闭塞的患者23例,两支5例.单支、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分别为64例、41例和25例,分别占冠心病患者的49.23%、31.54%和19.23%.冠状动脉最狭窄病变狭窄程度越重,其两支及多支血管病变以及合并左主干病变的发生率越高.101例(77.69%)冠心病患者需要行血运重建治疗.结论:冠心病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胸痛患者中首要病因.大多数冠心病患者需要行血运重建治疗.对住院胸痛患者,尤其对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老年男性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IHD)的关系.方法对用常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19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8例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心肌桥19例,发生率为0.94%.19例中有16例符合IHD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心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百分比(PSN)等于或大于75%者的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比例(11/13)和严重程度[0~3(2)]均大于PSN小于75%者[(1/6)和1~0(2)],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与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0年前后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方法:对照分析我院1995年7月至1996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56例和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57例患者,比较其在临床诊断及冠状动脉病变及病变支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分别确诊冠心病90例和174例,对比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间临床诊断的比较得出,2004-2005年组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所占比例显著增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2)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的比较得出,2004-2005年组诊断冠心病病例显著增加(P=0.040)。(3)两组诊断为冠心病病例危险因素间的比较发现,与10年前相比,年龄构成中<60岁患者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70岁病人所占比例显著减少(P<0.001);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6),合并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2)。结论:同10年前相比,冠状动脉造影病例的临床诊断呈加重趋势,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显著增加;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显著增多;年龄构成上呈低龄化;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合并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上述变化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64-MSCT)冠状动脉造影中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检测冠脉内径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共72例行64-MSCT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给硝酸甘油及不给硝酸甘油两组,每组各3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A),左主干(LMA)近端内径进行测量,同时计算两组图像冠状动脉的13个节段显影的差异。结果硝酸甘油组的RCA、LM、LAD、LCX各支冠脉近端平均内径比非硝酸甘油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状动脉13个节段中,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可评价血管例数相同,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左前降支远段、第l对角支、钝圆支显示例数硝酸甘油组较多,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对角支及左旋支远段两组显示的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近端内径有显著的扩张作用,显示的节段数增多,可以提高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的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冠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2例(24例临床诊断心绞痛,6例有陈旧性心梗史,其余12例无症状)行多层螺旋CT(MSCT)钙化积分检查,所有病例另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冠心病组的平均冠脉钙化总积分(TCS)为363±647,与无症状组的55.86±54有显著性差异(P<0.05);TCS=0的范围内均为造影正常血管组,在1~400和TCS>400范围内有血管造影正常组和病变组;以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MSCT检测冠脉钙化的敏感性:100%,特异性:25%,准确性:78.6%,阳性预测值:76.9%,阴性预测值:100%。冠脉狭窄面积(φ)<50%组的狭窄血管平均钙化分数为67.4±127.7,与狭窄面积>75%组的62±15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MSCT对于冠脉钙化的检出有较为突出的价值,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高,因此适合作为冠心病普查手段。2.钙化仅仅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一个标志,而不是管腔严重狭窄的标志,故不能用来预测血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