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利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法-TOPSIS法建立三七Panax notoginseng质量评价模型,评价不同产地三七及其炮制品质量。方法 以水分、醇浸出物、皂苷含量、多糖得率、多糖总糖含量、糖蛋白含量及糖醛酸含量作为检测指标,以熵权法计算权重,结合灰色关联法与TOPSIS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三七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考察红河、文山和曲靖3个产地共15个批次的三七及其炮制品的质量。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三七各指标水平大不相同;将三七炮制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蒸制后水分降低,浸出物含量增加,皂苷减少,多糖含量增加;15批三七及炮制品质量排序结果TOPSIS与灰色关联分析基本一致。结论 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法-TOPSIS法建立的质量评价模型方便有效,可用于三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逼近理想排序法(TOPSIS)与灰色关联法评价不同批次炒茺蔚子的质量并进行比较。 方法: 测定不同批次炒茺蔚子中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盐酸水苏碱的百分含量,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得到4个指标的权重为0.077,0.077,0.385,0.461;采用MATLAB编程构建不同产地炒茺蔚子的灰色关联度质量评价模型并与TOPSIS分析结果比较。 结果: 对不同批次炒茺蔚子中的各成分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广东20121117”的药材与最优参考序列的相对关联度最高(0.561 685 996)质量最优,“河南20130401”的药材与最优参考序列的相对关联度最低(0.402 108 175)质量最差,TOPSIS与灰色关联法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结果的可重复性较好,较为可靠。 结论: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适宜对多组分多指标的中药材样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评价不同产地山楂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银芝  吴琦  杨绪芳  闫明  章晨峰  王振中  肖伟 《中草药》2021,52(23):7317-7322
目的 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对不同产地山楂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山楂药材中绿原酸、表儿茶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芦丁、槲皮素、牡荆素、牡荆素葡萄糖苷和牡荆素鼠李糖苷9种成分含量,并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进行分析,对收集的湖北、安徽、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7个产地山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通过灰色关联-TOPSIS分析表明,山东、河南、安徽产地的山楂质量较优。结论 该方法为山楂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以及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山楂产地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评价栀子药材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栀子药材质量。方法:收集20份不同产地栀子药材样品,测定其栀子苷,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绿原酸,西红花苷-Ⅰ,京尼平苷酸,西红花苷-Ⅱ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以定义的相对关联度为测度,构建栀子药材质量评价模型。结果:应用该方法建立了栀子药材商品的质量评价模型,收集栀子代表产区的20批栀子商品药材进行客观地评价,得到各评价单元序列的相对关联度在0.309 7~0.524 4,单元序列的相对关联度0.450的样本有7批,这些批次样本的质量评价较高,其中1,2,7,12,19批样品质量排在前5,说明该样品产区的栀子质量相对较好,同时观察实际栀子商品药材质地,这与目前栀子商品规格划分标准(成熟程度、是否饱满和色泽深浅)情况相一致,充分说明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与药材的实际情况相符。结论:该研究为栀子药材商品的综合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科卫  马彩霞  缪六舒 《中成药》2014,(6):1254-1260
目的比较来自不同产地的干姜、炮姜中的几类成分的量。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干姜及炮姜中多糖、总酚、总黄酮类成分的量,采用HPLC-UV法测定其中姜酚类成分的量。结果被测成分因产地不同含有量差异较大;同产地,炮姜中多糖、总酚、黄酮的量均高于干姜,但6-姜辣素、8-姜辣素,10-姜辣素的量明显低于干姜,而6-姜烯酚的量明显高于干姜。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干姜、炮姜中几类成分的含有量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干姜炮制品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干姜炮制品进行质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市售炮姜、姜炭产品的分析,了解产品的质量;参照饮片炮制规范,对4个主产地干姜各制备10个批次的炮姜、姜炭样品;通过对其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6-姜辣素含量测定,研究其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结果:10批中试炮姜的总灰分6.3%~7.0%、酸不溶性灰分0.3%~0.7%、水溶性浸出物22.11%~41.61%、6-姜辣素在1.05~5.34 mg·g~(-1);10批市售品的6-姜辣素在1.01~4.81 mg·g~(-1).10批中试姜炭的总灰分5.0%~6.0%、酸不溶性灰分0.4%~0.6%、水溶性浸出物20.94%~44.92%;6-姜辣素含量在0.43~3.81 mg·g~(-1);10批市售品的6-姜辣素含量在0.44~3.07 mg·g~(-1).同批次间炮姜、姜炭间各项质量指标差异不明显;6-姜辣素的含量与产地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通过对炮姜和姜炭质量情况的分析,为姜饮片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干姜中4种姜酚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建立于姜药材中4种姜酚类成分同时测定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6-姜辣素为指标,建立药材中该成分与6-姜酚、8-姜辣素及10-姜辣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校正因子计算4种酚类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4种酚类成分的含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28批干姜中4种姜酚类成分的含量可以用一测多评法进行测定,其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以6-姜辣素、6-姜酚、8-姜辣素及10-姜辣素同步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控制干姜的药材质量是可行的、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当归药材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泓  夏鹏飞  马肖  邵欢 《中药材》2012,(11):1742-1746
目的: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当归质量。方法:测定不同产地当归样品中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以定义的相对关联度为测度,构建当归质量评价模型。结果:通过该模型,21份当归药材样品的质量评价结果与道地药材的基本内涵相符合。结论:本方法及模型可用于当归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干姜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DNA条形码基原鉴定;根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原则,将鉴定为干姜的饮片制备成标准汤剂并进行分析,同时对提取方法、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计算出膏率和6-姜辣素的转移率等参数。建立干姜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采用UPLC-Q-TOF-MS对主要色谱峰进行结构确认,明确干姜标准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所有药材经鉴定均为干姜(Zingiber offcinale),在该文所建立的制备条件下,6-姜辣素的标准曲线为Y=661. 56X+2. 493 3(r=0. 999 3),精密度试验测得RSD为0. 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试验测得RSD为0. 3%,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稳定性试验测得RSD为0. 4%,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7. 2%,RSD为0. 6%,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转移率范围为31. 8%~57. 4%,出膏率范围为9. 6%~23. 1%,12批干姜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 90. 0%。结论:建立的系统评价干姜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方法稳定可行,同时建立了规范的干姜标准汤剂制备方法及其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5个产地砂仁的挥发油成分及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其主要有效成分和重金属残留两方面对不同产地砂仁的质量进行评价,为砂仁药材质量以及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采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库检索系统对砂仁挥发油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含量;采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不同产地砂仁中铅,铬,铜的含量,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5个不同产地砂仁中均是乙酸龙脑酯含量最高,樟脑次之,阳春地区砂仁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最高;重金属检测铅的含量范围0.6400~0.8803 μg.g-1,铬的含量范围0.7463~4.3990 μg.g-1,铜的含量范围20.0506~20.7096 μg.g-1;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出5个产地砂仁质量为:广东阳春>广西>广东吴川>云南>缅甸。结论 GC-MS和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对砂仁药材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为砂仁的进出口以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HPLC法测定生姜中有效成分6-姜辣素的含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测定生姜中的姜辣素 (gingerol)的含量。 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以AlltechC18色谱柱 ,流动相 :乙腈-甲醇-水-(43∶5∶52 ) ,检测波长 280nm ,柱温35℃。结果 :姜辣素的保留时间为19min ,该法峰面积积分值与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 (r =0.9999) ,平均回收率 98.2%。生姜中姜辣素的含量在 1.35~2.87mg·g-1(生药 ) ,水份含量在 70.4~85.5 %mL·g-1。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 ;姜辣素可以作为生姜质量控制的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基于化学模式识别和灰色关联度法的鲜地黄药材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为鲜地黄药材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的32批鲜地黄药材样品,测定各批样品中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梓醇、地黄苷D、铅、镉、砷、汞、铜含量与指纹图谱,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HCA和PCA均可将32批鲜地黄药材分为4类,但无明显产地聚集现象;指纹图谱中峰1~3、9、10的峰面积及总灰分、浸出物、梓醇含量是体现各产地鲜地黄药材质量差异的主要指标;32批鲜地黄药材灰色关联度为0.036~0.042,灰色关联度差异为0~13.89%,综合质量差异不大。结论:化学模式识别结合灰色关联度法构建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分析结果客观、科学、准确,可用于鲜地黄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研究姜炭炮制前后对虚寒性出血症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变化,探讨姜炭炮制前后药效及作用机制的变化。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研究空白组与模型组、姜炭组、干姜组相互间的代谢物谱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在尿液中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矫正率筛选姜炭温经止血的药效生物标志物。结果:姜炭可使虚寒性出血证大鼠发生紊乱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回归正常水平,而干姜作用较弱。筛选出与虚寒性出血症相关的7种生物标志物,其中乙酰乙酸、丙酮酸、氮氧三甲胺、牛磺酸、色氨酸为姜炭温经止血的药效生物标志物。结论:代谢组学研究能较全面地反应生物体的生理及代谢状态,为中医"证"的本质研究及中药炮制前后药效评价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干姜中多指标成分含量快速预测方法,对不同产地干姜进行快速无损的质量评价,提高干姜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建立同时测定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4个主要活性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以其测定值为参比;采集不同产地干姜的近红外光谱,比较筛选出最优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优选出最佳光谱区间,构建干姜各指标成分的最优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定量模型。结果建立的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最佳PLSR定量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973、0.980、0.979和0.938,预测决定系数(RP2)分别为0.926、0.920、0.883和0.781,4个定量模型的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均大于2,表明建立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预测值与测定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论 所建立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可以实现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4个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快速预测,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可为干姜质量的快速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韩燕全  洪燕  左冬  陈杨  罗欢  夏伦祝 《中成药》2012,34(6):987-990
目的建立不同干燥工艺干姜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指纹图谱,为干姜的干燥工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生姜,晒干、晾干、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干姜的甲醇超声提取液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分析各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建立了10批不同干燥工艺干姜药材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标定了15个共有峰,并指认其中6、8、10-姜酚3个色谱峰;10批干姜药材的相似度为0.980~0.997。结论干姜炮制工艺以晾干和60℃真空干燥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姜制黄连炮制前后的"谱-效-性"关系,阐明不同姜汁炮制黄连的作用差异。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将不同姜汁炮制黄连对其药性和药效作用参数进行转换,将姜黄连炮制前后的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峰面积分别和药效指标、药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姜黄连炮制前后指纹图谱的共有峰均为9个,生姜汁制黄连中盐酸药根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4种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生黄连和干姜汁制黄连,干姜汁制黄连中盐酸巴马汀的峰面积低于生黄连和生姜汁制黄连。生姜汁制黄连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止呕和抑制胃黏膜损伤方面作用更强,干姜汁制黄连对白色念珠菌和改善胃肠动力方面作用更加明显,干姜汁制黄连降低寒性作用优于生姜汁制黄连;这些作用与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盐酸黄连碱、表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等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相关。结论:研究结果与姜制黄连"缓寒,增强清胃和胃止呕"的传统理论相一致,采用不同姜汁炮制黄连会使物质群存在差异,进而导致药效和药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