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页 《当代医学》2002,8(12):43-43
各学科本身的发展都日臻精细微观,相应的,在医学领域,针对每种病、每个病人,甚至病人的每个基因进行详尽的微观化与个体化诊疗、关护和疾病预防,已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大趋势。 生物芯片与微阵列技术的出现是代表新世纪发展方向的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微观制造技术交汇融合的结晶。它在近年来的爆炸性发展,预示了不可限量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行复杂样品的特征分析,人们必须重视对蛋白质组的特征研究。蛋白质和抗体微阵列技术作为二维凝胶电泳 质谱技术的补充,是筛选复杂蛋白质样品最适宜的两项技术。然而,蛋白质和抗体微阵列技术还必须克服目前的局限性以获得成功。本文对这些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强调了它们目前的发展前景和缺点。  相似文献   

3.
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s,TMA)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原位组织分析研究工作的发展。该技术将从数百份不同的原始肿瘤蜡块中穿取细小的圆柱样组织,汇集到一份受体蜡块中构成由许多份标本组成的微阵列块。用该组织微阵列块进行组织切片,可在原位对众多的肿瘤组织进行DNA、RNA及蛋白质水平进行高通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中的DNA微阵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引起了公众对“基因组”及其不断出现的可直接用于患者治疗的基因“革新”技术的关注。DNA微阵列,或称为生物芯片,在这些新技术中尤其令人瞩目。在过去5年中,DNA微阵列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发展惊人,其中有  相似文献   

5.
微阵列技术(基因芯片)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曙海 《广西医学》2004,26(6):768-770
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 Technologies)属于生物芯片的范畴。生物芯片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尖端技术,该技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微量点样等方法,将大量生物大分子如cDNA、蛋白、多肽、组织、细胞等生物样品有序地固化在玻片、硅片、聚丙烯酰胺凝胶、尼龙膜等载体的表面,组成密集的二维分子阵列,然后与已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中靶分子杂交,通过特定的仪器比如激光共聚焦扫描或电荷偶联摄影像机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分析,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来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由于常用玻片/硅片作为固相支持物,且在制备过程模拟计算机芯片的制备技术,所以又称之为生物芯片技术。  相似文献   

6.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检测技术,具有平行、快速、自动化等特点。本文着重论述了关于生物芯片的基本概念,主要制作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生物芯片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霞  尚永丰 《中国医院》2003,7(7):51-55
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高新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核酸化学、表面化学、分析化学、计算机软件和微机械自动化技术等诸多领域高度结合的产物。生物芯片技术以其高通量、大规模和集成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生理及病理现象的探讨以及疾病发生的机理、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等研究。此外,生物芯片技术还可应用于疫苗和新药的研制和开发。  相似文献   

8.
微阵列芯片技术是生命科学和信息工程相结合的高科技结晶,是高效率的核酸杂交分析技术,以其连续化、微型化、自动化等优势在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上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基因组功能研究、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新药开发及药物筛选等方面,在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对该技术  相似文献   

9.
微阵列技术在基因表达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主要是指由成千上万个DNA样品或寡核昔酸,密集排列于硅片、玻片、塑料等固相支持物上,在严格条件下再与模板进行杂交,最后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设备获取图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获得信息的技术集合。  相似文献   

10.
雅德 《国外医学情报》2005,26(8):25-25,24
最近,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立癌症研究所(NCI)资助的一项研究首次证实,不同实验室产生的微阵列(Microarrays)数据能够产生高度对比性的结果。在一项对比研究中,4个实验室独立地分析了同一组人类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总的来说,各种样本的一些部位的基因表达具有高度可比性,且实验室之间的相关性均低于同一实验室内重复实验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现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据NCI诊断生物标记技术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微阵列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和基于错误发现率的多重假设检验。方法:通过t检验对一个关于前列腺癌的微阵列数据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采用BH程序进行错误发现率的控制和经验估计。结果:当错误发现率为0.05时通过BH程序得到21个差异表达基因;当以|t|≥3作为拒绝域时,得到105个基因,对应的错误发现率估计值为0.20。结论:相对传统的总体错误率,错误发现率更加适合于微阵列这种高维数据多重比较的错误控制;而且能同时控制或估计错误发现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来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的生机制,方法: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含588基因),对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同一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分析,由两种组织中分别提取总RNA后,制备探针,与cDNA微阵列膜进行杂交,杂交结果经计算机软件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鉴定,结果:(1)与细胞死亡和增殖有关的基因-IRP,Wnt5-5A及癌胚抗原前体在癌组织中表达的明显增高;(2)与细胞粘附,浸润有关的基因-聚集蛋白降糖核蛋白前体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3)与浸润有关的调节因子基因-CD147,TIMP-2基因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异常增高,结论:用cDNA微阵列可同时检测两种不同组织中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CD147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cDNA微阵列和RNA与冰冻组织微阵列原位杂交的方法以寻找新的特异性卵巢癌候选癌基因,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cDNA微阵列筛选在所有3种上皮性卵巢肿瘤中(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卵巢浆液性腺癌和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显示有意义表达的基因,由RNA与冰冻组织微阵列原位杂交证实其结果.[结果]28个基因在>70%卵巢肿瘤中显示出高表达,18个基因在>70%卵巢肿瘤中低表达;干扰素诱导的转膜蛋白1(ⅡTP1)被进一步用于RNA与冰冻组织微阵列原位杂交研究,其结果与cDNA微阵列研究结果相符合.[结论]将cDNA微阵列和RNA与冰冻组织微阵列原位杂交相结合是寻找卵巢癌候选癌基因的可行方法,研究中显示有意义表达的基因有可能作为新的上皮性卵巢癌候选癌基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羊膜腔穿刺的132例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与CMA技术对所有病例进行检测,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出的检测结果。结果本研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1例染色体不平衡变异与13例胎儿非整倍体,CMA检测结果与之相同,但CMA可更精确地给出染色体不平衡变异的异常位点。此外,在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胎儿中,CMA亦检出致病性基因的拷贝数变异,从而对疾病的诊断率提高2.27%。在4例核型正常的胎儿中,CMA检出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拷贝数变异(CNV),检出率为3.03%;但CMA不能检测出染色体倒位、多态性及平衡易位。结论对非整倍体和不平衡染色体变异的检出率,CMA与核型分析相同,但CMA的敏感性和分辨率更高,同时亦可检出其他有临床意义的基因拷贝数。但因CMA技术自身亦有局限性,尚不可完全替代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cDNA表达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与原发性结肠癌转移相关的基因,对部分基因进行分析,探讨原发性结肠癌转移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例未发生转移及2例已发生转移的原发性结肠癌患者的新鲜冻存癌组织。杂交芯片采用含16k余个点的cDNA表达谱芯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标准为该基因在50%以上样本中的荧光强度比(ratio比值)>=2或<=0.5。结果基因芯片筛选获得与细胞粘连、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分子结构等功能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96条,其中上调基因112条,下调基因84条。结论运用cDNA芯片进行原发性结肠癌转移倾向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分析,有助于从分子水平全方位阐明结肠癌转移的发生机制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18.
王亮   《中国医学工程》2012,(4):164-166
目的通过分析p53、c Myc在乳腺内原发癌和癌旁不同距离组织中的表达趋向,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切缘的分子边界。方法全乳腺切除标本54例采用免疫组化及组织芯片技术方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p53、c Myc的表达情况。分析癌瘤向周边浸润及周围组织癌变趋向的规律。结果 p53、c Myc在乳腺内原发癌和手术切缘不同距离组织中呈现减弱的趋势(P〈0.01),其递减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p53、c Myc趋势性差异表达,提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性手术切缘组织中存在分子边界。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检测临床组织样本,确定手术切缘的分子边界具有大规模、高通量、标准化的特点。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1-3,7
目的研究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研究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3月152例产前遗传性疾病患者,并根据检测方法将产前遗传性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患者实施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观察组76例患者实施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将两组产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检测结果 76例均取得成功,在24~48 h内取得结果,21三体、13三体、18三体、X、Y计数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妊娠结局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遗传性疾病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其染色体非整倍检出率高达100.00%,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高通量组织微阵列技术在鼻咽癌组织p53基因表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微阵列 /组织芯片技术 (tissuemicroarray/tissuechip)是最近伴随基因芯片技术而发展的一种新方法 ,可在一张玻片上用不同方法一次性完成几百例以上的临床组织标本的基因结构及基因表达的分析 ,是快速、经济地大规模筛查组织中基因结构改变、表达异常的强有力工具[1] 。目前国内未见用这种技术进行基因表达研究的报道。为进一步明确p5 3基因表达与鼻咽癌 (NPC)的相关性及探讨组织芯片技术的可行性 ,本研究应用本室构建的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 32 0例不同类型的鼻咽活检组织中p5 3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