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二嫚  颜秀娟 《胃肠病学》2012,17(10):633-63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作为胃肠道与外界的直接联系,近年来食物在IBS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为IB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就食物因素在IBS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由于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及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对疾病的诊断标准缺乏统一的标准.随着对IBS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断认识,世界著名专家组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IBS的罗马Ⅱ这一规范化诊断标准.同时对IBS患者进一步分型和分级诊断.有关治疗IBS的药物发展迅速,分别作用于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的各个环节.如降低内脏敏感性和结肠动力的5-HT3受体拮抗剂,特异性作用于胃肠道的钙离子拮抗剂Octylonium等,均有一定疗效.在治疗IBS患者时,基于正确的诊断,进行分级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   总被引:90,自引:2,他引:9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已注意到肠道急性感染后在易感者中可引起IBS。脑-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以及影响该调节功能的肠道免疫系统的异常,近年来也已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由于I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及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因此,对其作出诊断一直主要依赖于症状学标准,同时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和其它可以解释IBS症状的系统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诊断以症状学诊断为主。由于IBS症状学诊断的国际标准——罗马Ⅳ标准未纳入腹胀、腹部不适这2项中国IBS患者的常见症状,故其与中国人群的适配度较低。罗马Ⅳ标准的问卷条目繁多,国外研究表明简化的IBS症状学诊断标准的可靠性较高。目前IBS诊断中常应用结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但中国研究显示,对于伴有腹部症状且无预警征象的患者,若经症状学诊断为IBS,则其存在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小,这提示可减少结肠镜检查。该文就IBS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发适用于中国人群的IBS诊断标准及诊断流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一种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又缺乏形态学、细菌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周连鸿 《胃肠病学》2002,7(1):35-35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是建立在症状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客观的病理或生化等检测手段来完成。其诊断标准是根据专家意见达成共识而确立,带有经验性的成份较多,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不断地修改。完善的过程。2000年公布的最新罗马Ⅱ诊断标准,其要点为:1.一年内至少应累积3个月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下列异常中的2项指标:①排便后腹痛缓解或消失;②排便频率异常(即>3次/日或<3次/周);③粪便性状异常(干硬或稀便)。2.将IBS分为腹泻为主型和便秘为主型。3.需排除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对症状的解释。IBS的症状虽缺乏特异性,但在…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一直被认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然而,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提示,二者在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上存在有相似之处,UC与IBS均具有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等。目前,IBS的诊断主要是依据以症状学为主的罗马Ⅲ诊断标准。罗马Ⅲ报告认为,IBS是表现为与腹痛或腹部不适相关的,以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症状群,没有组织结构的异常,是一种非器质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肠道动力学和内脏感觉异常的胃肠功能性疾病 ,是指一组包括有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 /便秘 )、粪便性状异常 (稀便、黏液便 /硬结便 )、腹痛及腹胀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 ,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尽管该病不危及人的生命 ,但却可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与生活 ,降低生活质量。IB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感染、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及精神心理改变等有关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目前对IBS的认识尚不很清楚 ,不同个体的表现也可能不完全一致 ,因而为IBS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和就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为特征的一组肠功能紊乱症状群,由于缺乏诊断的生活学和结构异常的证据,症状学标准仍是目前IBS诊断的主要依据。同时,这些标准也是进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是人们认识IBS发病特征和发病因素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不少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了IBS发病的危险因素和就诊特征,本文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许多初级保健医师对IBS不诊断,从主诉直接到治疗,而一些专家认为IBS依靠“排除诊断”,并进行回顾性研究。迄今IBS的诊断仍无最佳方法。医师希望作出经济、准确的阳性诊断,将IBS同器质性疾病和其他胃肠功能障碍(如腹泻、消化不良和便秘)相鉴别,这些胃肠功能障碍需要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作出IBS的诊断也对患者的症状作出了“解释”,对患者自信心的培养和安慰是必需的。再者,不准确的诊断会导致不恰当的就诊、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和无效甚至是有害的药物治疗。需要准确识别那些可能的获益者,从而获得新药减轻IBS某些主导症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黎明  刘玉兰 《胃肠病学》2005,10(4):236-237
国外有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可合并存在,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者中,符合IBS罗马Ⅱ诊断标准者高达70%,本研究旨在观察国人GERD与下消化道功能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罗马Ⅲ诊断标准根据大便的性状将IBS细分为4个主要临床亚型,即IBS腹泻型(IBS-D),IBS便秘型(IBS-C),IBS混合型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mme,IBS)是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因其缺乏明显形态学及生化异常,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了许多困难。近年来,IBS患者内脏感觉异常这一病理生理改变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内脏感觉异常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最近几种可客观评价IBS患者感觉传入通路及大脑信息处理过  相似文献   

15.
刘新光 《胃肠病学》2009,14(5):257-26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与肠道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胃肠病。心理、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IBS多发生在伴有不同程度心理调节障碍、具有遗传特征的易患群体.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当前公认的罗马Ⅲ诊断标准是以临床症状学为依据,部分符合诊断标准的IBS患者.其肠黏膜可能存在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激活和轻微黏膜炎症,这种炎症在IBS中的潜在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的治疗完全有效,IBS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未来需对IBS的病理学、免疫学和肠内微生态学有更全面的认识.以进一步思考IBS的诊断方式和标准。  相似文献   

16.
IB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面、准确诊断 IBS 是提高疗效的前提。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属于症状诊断标准[1],我国 IBS 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排除器质性疾病依然是诊断 IBS 的前提。IBS 患者常存在症状重叠,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生命质量普遍下降,故提倡从多维度考量 IBS 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西沙比利联合山梨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综合征,表现为腹痛和/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以及粪便异常等症状,但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异常的依据。目前大多以罗马Ⅱ标准为诊断标准,可分为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和混合型。尽管目前对IBS的药物治疗和  相似文献   

18.
罗马Ⅱ标准在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诊断标准对IBS患者的确诊至关重要。目的:评价罗马Ⅱ标准诊断IBS的真实性,及其对IBS与其他功能性或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或与健康人鉴别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499例来自消化内科门诊和体检中心的对象进行调查。由资深专家根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作出最终诊断.并以此为金标准,计算罗马Ⅱ标准用于IBS与其他功能性或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或与健康人鉴别时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结果:罗马Ⅱ标准用于IBS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或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时.敏感性及其95%CI相同,特异性及其95%CI、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相似,敏感性均为80%,特异性分别为51%和53%。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如严格执行罗马Ⅱ标准,有可能使一部分症状发生频率较低的IBS患者被漏诊。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目前认为多种因素包括胃肠运动改变、内脏感觉异常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其症状,但缺乏可识别的生理、生化或形态等方面的器质性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被认为是了解得最差的疾病之一。自1978年Manning提出IBS的症状学诊断标准以来,国际上的专业工作小组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细胞功能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实验室诊断标准仅限于肠动力紊乱和一些介质的测定,缺乏针对肠道组织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的指标,尤其是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变化的指标。目的:观察IBS模型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建立肠道局部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室诊断指标。方法:对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分层刮片、荧光染色和还原能力测定,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细胞膜蛋白分子颗粒振荡和胞内pH值。结果:IBS模型大鼠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确定了与这种抑制状态相应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对IBS患者结肠活检组织黏膜上皮细胞的检验初步证实了这一点。结论:初步建立了IBS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