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调查家庭暴力施暴者精神创伤的特征,及其与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关系.方法 在四川绵阳市某社区确立有严重躯体家庭暴力的男性施暴者50人,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结构相匹配的无家庭暴力的男性健康对照组80人.运用创伤性生活事件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技术评估他们的精神创伤经历;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评估创伤后应激症状.结果 (1)80%的施暴组至少经历3件或以上的多重创伤,高于对照组(46.2%);平均事件数量中位数多于对照组(分别为5.5和3件),均差异有显著性(x2=21.70,P=0.000;Z=3.94,P=0.003).(2)与对照组相比,施暴组经历了更多的创伤类型:亲人的突然死亡(x2=3.74)、目睹家庭暴力(x2=6.24)、被亲密伴侣殴打(x2=10.06)以及儿童期性虐待(x2=4.53~8.45),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3)施暴组IES-R总分和各亚症状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IES-R总分与创伤数量无关(P>0.05).结论 家庭暴力施暴者有相当普遍的精神创伤经历和突出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对他们进行精神创伤的筛查和相应干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氨酸受体-6(GluR6)基因rs6922753、rs2227283位点多态性与新疆汉族乙醇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184例乙醇依赖患者按照有无家庭施暴分为施暴组104例和无施暴组8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2组患者GluR6基因rs6922753、rs2227283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暴力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在施暴组与无施暴组之间,rs6922753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在施暴组与无施暴组之间,rs2227283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与rs6922753 CC比较,rs6922753 TT使家庭暴力的发生风险升高了2.859倍。与rs6922753 CC+CT相比较,rs6922753 TT使家庭暴力的发生风险升高了2.116倍。与rs2227283 GG比较,rs2227283 AG使家庭暴力的发生风险升高了1.194倍。结论新疆汉族乙醇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可能与GluR6基因多态性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国内社区家庭暴力高发家系严重躯体施暴者的精神创伤形式及影响,为家庭暴力干预及施暴者的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线索调查的方法,结合当地派出所、妇联、社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备案登记资料,上门走访或电话预约进行面谈及问卷评估,筛选入组暴力家系施暴者(AP) 136例,无暴力家系施暴者(ANP) 93例,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P) 105例,无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NP) 198例,评估并比较不同家系来源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创伤经历及创伤症状.结果 (1)AP组经历的创伤事件数量在6件以上总比例占了66.1%.AP组的创伤事件中位数达到7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P组的回避[(1.37±0.79)分]、闯入症状分[(1.40±0.80)分]及创伤症状总分[(4.08±2.30)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AP组的高警觉性症状分[(1.31±0.88)分]高于NAP组[(0.95±0.75)分]及NANP组[(0.94±0.83)分],ANP组闯入[(1.22±0.80)分]、高警觉性症状分[(1.14±0.85)分]高于NANP组(P<0.05).(3)目睹家庭暴力、儿童期受虐分、经历创伤事件数量分别与三大创伤主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暴力高发家系施暴者创伤性事件经历与严重躯体施暴行为呈显著相关.某些创伤事件经历,可能成为家庭暴力施暴行为出现的保护因素.在暴力高发家系中成长的施暴者创伤症状最严重,而闯入、高警觉症状与严重躯体施暴行为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温州市民工子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温州284名民工子弟小学生和273名普通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民工子弟小学生在MHT得分上总体正常,但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都比普通小学生高;在家庭环境上,民工子弟小学生与普通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民工子弟小学生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部分因子显著性相关。结论:民工子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部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民工子弟小学生家庭环境情况总体上不如普通小学生;家庭环境对民工子弟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1,2],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家庭因素对个体心理成长、个性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试图采用测量法,了解高等医学专科学生(以下简称医专生)自我和谐程度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二者的关系,以期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成都地区两所普通中学的 4 5 2名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结果 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检出率分别为 2 1 0 %和 6 8% ;中学生的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与性别、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被人故意损害物品、被人打骂、被压迫感、缺乏成就感、人际关系不适应、学习不适应等有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应根据中学生性别、家庭环境、行为、心理卫生状况等方面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 ,以降低青少年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 ,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邓建平 《广西医学》2001,23(6):1348-1350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家庭环境的关系 ,为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百色市 2所中学的 32 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2 7 1%的初中学生有自杀意念 ,其中女性高于男性 (χ2 =6 5 4,P <0 0 1) ,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χ2 =4 86 ,P <0 0 5 ) ;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 ,与家庭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 ,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  相似文献   

8.
刘久香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11-1312,1315
目的:了解60例非亲生父母养大的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养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60例青少年心理异常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例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心理异常者与养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发病起一定作用,且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氛围的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检测量表在本市城区五所中学的初中二、三年级抽取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0份.结果:(1)有66.88%被调查者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检测量表的因子分在1....  相似文献   

10.
王金燕 《吉林医学》2011,(29):6152-6153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特征、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泰安市中学生共830人。结果:中学生年自杀意愿检出率10.7%,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的趋势(P<0.05)。结论: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与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负性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某市3所中学的1833名初中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相关分析表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FES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与FES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初中学生心理问题与所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及成瘾程度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以及探讨家庭环境与依恋的关系.方法 490名大学牛被试完成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依恋问卷.结果 被试总体中37名有网瘾;网络成瘾组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成瘾组被试在母爱缺失、父爱缺失、父亲拒绝、母亲消极纠缠、父亲消极纠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成瘾组分别为(13.16±4.62)分,(14.18±5.42)分,(14.41±5.44)分,(19.10±4.59)分,(18.89 ±4.42)分,(12.37±4.80)分,(11.35±4.17)分;正常组分别为(11.77±4.06)分,(11.59±4.02)分,(16.56±4.99)分,(15.78±4.91)分,(9.87±4.52)分,(9.65±4.25)分,P<0.05,0.01].除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与依恋各因子无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与依恋因子存在有一定相关(P<0.05,0.01),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只与母爱缺失有显著负相关(r=-0.360).结论 家庭环境与依恋存在显著相关,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消极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3名高中生进行测试,并与有关常模进行比较.结果与中国常模相比,FES-CV中多数分量表得分较低;女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分量表评分高于男生.SCL-90总分与FES-CV的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其FES-CV多数分量表评分有显著差异,有心理问题者其FES-CV多数分量表评分较低,矛盾性评分较高.结论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整群、分层抽取我院临床相关各专业医学生580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自制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进行团体问卷调查,所得资料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FES-CV得分与中国常模的十个因子都有显著性差异,除矛盾性得分高于常模外,其它因子得分均低于常模。②家庭环境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相关性。③年级、性别、民族、专业满意度、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各自独立影响着家庭环境量表的单个或多因子。结论①家庭环境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②家庭关系受专业满意度、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内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已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研究主要调查家庭环境变迁后的新入学初中学生与家庭环境稳定的新生心理问题,以便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这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结果表明,孤独与人格、伙伴关系和自尊有关[1-2],也与抑郁、焦虑和人际不良有密切的联系[3].Medora等[4]认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文化和家庭是影响个体孤独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尽管孤独产生的根源尚不完全明了,但孤独的儿童青少年往往不满足自己的人际关系且缺乏社交技能从而体现出自责、孤僻内向以及更多的负性情感和负性认知倾向.本研究应用UCLA孤独量表和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FES-CV)通过对青少年孤独与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的评定,探讨青少年孤独和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学习困难(LD)与家庭环境、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和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及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学习困难诊断标准的286例青少年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心理状态自评量表、YG性格测试量表、中学生学习适应量表进行评定,并设 160例正常青少年作对照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D组家庭亲密度(7.36±1.71)、情感表达(5.67±1.56)、知识性(5.53±1.78)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而矛盾性(2.77±1.45)高于对照组(P <0.01).个人学习动机(66.14±14.43)、学习期望(60.32±15.74)和意志力(39.76±7.16)、学习方法(31.88±6.19)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在YG性格测试量表中,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症、协调性及细致性与对照组有差异(P <0.05,P <0.01),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LD青少年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困难与学习适应性、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等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学习困难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家庭暴力(DV)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自编DV综合问卷,对300户有暴力家庭,以及按照家庭结构配对选取的300户无暴力家庭有关成员作调查访谈。结果施暴者与受虐者年龄组构成比均以30~39岁最高(分别为40.3%和27.1%),文化程度构成比均以小学以下为最高(分别为32.2%和43.1%)。施暴者男性多于女性(70.1%vs29.9%),受虐者女性多于男性(67.0%vs.33.0%),两组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01),成年男性施暴的危险度是女性的5.0倍。成年施暴者受教育年限[(8.9±4.7)年]高于受虐者[(7.5±5.2)年](P<0.01),但低于对照组(P<0.05)。成年施暴者月经济收入[(709.7±796.4)元]及其占家庭总收入比例[(24.1±32.2)%]均显著高于受虐组[(477.5±489.1)元和(17.3±26.0)%](P<0.05或P<0.01),但低于施暴对照组(P<0.05或P<0.01)。男性自评经济状况差、占家庭经济收入比例低是DV的危险因子。结论家庭暴力高发年龄为以30~39岁,施暴者为男性居多,受虐者大多为女性,施暴者与受虐者的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均较低,特别是经济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低者容易受虐。  相似文献   

19.
家庭环境变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已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研究主要调查家庭环境变迁后的新入学初中学生与家庭环境稳定的新生心理问题,以便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这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运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55名高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 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说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