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寰枢椎半脱位是骨科常见病证之一,影响生活和学习。笔者采用针刺绝骨、肩康等穴,配合点按肩井、肩中俞,治疗寰枢椎半脱位3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45例寰枢椎侧向半脱位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我们将以眩晕,头痛或偏头痛以及耳鸣,视物不清,后枕疼痛等为主症和寰枢椎开口位X线平片显示有寰枢轴线分离、寰齿间距左右宽窄不等,而侧位X线片无寰枢椎异常的就诊患者,诊断为寰枢椎侧向半脱位.治疗上采取手法治疗与枕颌布带牵引固定相结合,往往可收到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45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半脱位表现为头向健侧偏斜前倾,患侧颈部压痛明显,颈椎活动受限,颈部被动活动时剧烈疼痛,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笔者针刺肩康穴治疗寰枢椎半脱位,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自2006年6月-2008年3月解放军第89中心医院住院患者3例,门诊23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50岁,平均32.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年,平均45天.患者颈部剧痛,不能前屈后伸,不能转动头颈部,仰卧起时困难,有部分患者诱发头痛.本组病例均经X线片张口位确诊.  相似文献   

4.
袁相龙 《中医正骨》2001,13(3):47-48
近年来 ,作者采用正骨推拿疗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 1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0例中女 45例 ,男 2 5例。年龄 2 0~ 49岁。病程 2天~6个月。均有头晕、恶心及后枕部疼痛等临床有现。颈部活动轻度受限 ,侧转时症状加重 ,寰枢椎两侧及棘突旁压痛阳性。测量血压基本正常。 X线摄片颈椎开口位表现齿状突侧块间距不等宽 1mm以上 ,及齿突与寰椎轴线偏移 1mm以上。2 治疗方法2 .1 点穴推拿 患者坐位 ,医者立于其背后 ,先点按肩中、肩外、天宗、风池、肩井穴各 30秒 ,再在颈椎两侧用轻柔一指禅法、托推法治疗约 10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坐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均采用坐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接受坐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3~9(4.3±1.2)次,治疗时间5~19(7.5±2.4)d;治愈57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治疗前后X线片ADI值、VBLADS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坐位牵引配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方法:1.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针刀治疗前后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2.用X线开口位平片检测针刀治疗前后患者的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和颈椎X线平片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1.CDFI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的VP、Vm均有显著提高(P< 0.01),RI有了明显降低(P<0.05);2.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结论: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的改变,消除或减轻神经、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纠正了颈椎的力平衡失调,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机理之一。我们认为,针刀结合手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手法整复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手法整复治疗侧向旋转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经X线片证实的侧向旋转型寰枢 关节半脱位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用X片证实.结果 治疗后X片证实齿状突偏移调整情况,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总有效率78.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6例,对照组复发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较牵引治疗更能针对病因、整复寰枢椎之间的位置关系,恢复颈椎的力学稳定性,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8.
环枢关节半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不断有专题报导,总结诊治经验,一些文献还报导了环枢关节特有的X线变化规律[1,2],但目前对于本病认识尚不统一。我们在一次透视下旋转位拍片时发现环枢关节半脱位齿突侧块间距变宽可通过头颈部向对侧侧屈而过度矫正,头颈部恢复自然位后畸形重复出现,而观察正常人头颈部侧屈时环椎侧移不明显。我们对这种现象分析后调整了治疗思路,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4月治疗本病15例,取得了快速明确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例中男4例,女11例,年龄21~49岁(平均37.3岁),病程5天~19个月(平均57.9天),住院时…  相似文献   

9.
环枢关节半脱位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枢关节半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不断有专题报导 ,总结诊治经验 ,一些文献还报导了环枢关节特有的 X线变化规律 [1,2 ] ,但目前对于本病认识尚不统一。我们在一次透视下旋转位拍片时发现环枢关节半脱位齿突侧块间距变宽可通过头颈部向对侧侧屈而过度矫正 ,头颈部恢复自然位后畸形重复出现 ,而观察正常人头颈部侧屈时环椎侧移不明显。我们对这种现象分析后调整了治疗思路 ,自 2 0 0 0年 1 1月至 2 0 0 2年 4月治疗本病1 5例 ,取得了快速明确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5例中男 4例 ,女 1 1例 ,年龄2 1~ 49岁 (平均…  相似文献   

10.
环枢椎关节半脱位采用枕颌布带牵引为主,配合中西药治疗。我院骨伤科治疗回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黄某,女,34岁,L人。发病前2天,因持续24小时娱乐活动后感颈枕部不适疼痛,不能离枕起床,头颈活动障碍,并伴明显头晕头痛,眼花、恶心,平卧休息上述症状逐渐消失。体查:颈部僵硬,颈枕第1、2颈椎压痛,颈椎活动受限,不能旋转。头顶挤压试验阳性。摄颈椎片张口位以及侧位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枢椎齿状突前缘到环椎前弓后缘距离加大,超过了3mm,临床诊断:(l)环枢椎关节半脱位;(2)颈部伤筋。按:本例环枢椎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与总结寰枢椎半脱位的X线片三维诊断和针刀松解、手法整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寰枢椎半脱位的患者38例,投照相关X线片,并由此作出三维诊断,对确诊者进行针刀松解和手法整脊治疗,定期回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经过1~3次治疗后,随访3个月,痊愈32例,显效6例,治愈率84.2%,有效率100%。结论:通过X线片对寰枢椎半脱位作出三维诊断并依此选择针刀和相应的手法整脊治疗,是寰枢椎半脱位诊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寰枢关节错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卫  蒋位庄 《中医杂志》1996,37(8):482-484
通过对上颈段解剖的观察,寰枢关节X线平片的分析,对34例病人的治疗,我们认为:寰枢关节错缝是引起椎动脉型或交感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眩晕,头痛,患椎单侧的隆起和压病,正位开口位显示齿突偏移1mm以上4mm以内,旋转开口位显示寰枢椎运动异常是诊断环枢关节错缝的主要依据;准确、轻巧的手法复位是治疗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指征。方法结合复习文献,回顾分析13例寰枢椎脱位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融合术的治疗。结果术后1~1.5 a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提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X线平片显示:植入的骨块无脱出和移位,寰枢椎后方融合良好。MRI显示:颈椎管内脊髓储备空间恢复,脊髓压迫解除和脊髓信号基本恢复。结论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方法:1.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针刀治疗前后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2.用X线开口位平片检测针刀治疗前后患者的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和颈椎X线平片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1.CDFI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的VP、Vm均有显著提高(P〈0.01),RI有了明显降低(P〈0.05);2.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结论: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的改变,消除或减轻神经、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纠正了颈椎的力平衡失调,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机理之一。我们认为,针刀结合手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复位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仰卧位针刺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仰卧位针刺基础上行仰卧位寰枢椎半脱位复位手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寰齿前间距(ADI)及寰齿侧间距差值(VBLADS)。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P <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ADI及VBLAD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仰卧位复位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可以恢复寰枢椎的正常解剖结构,消除寰枢椎半脱位导致的局部软组织紧张、炎症刺激及椎动脉扭曲痉挛,有效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位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经X线和CT确诊的寰枢椎半脱位患者应用复位手法治疗,3天一次,3次为一疗程,经治1~3个疗程评定疗效。结果:治愈2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85.71%,随访1年复发8例。结论:复位手法直接作用于寰枢椎关节,纠正寰枢椎的相对错移,恢复颈椎稳定性,显著改善颈项部活动。解除椎动脉及颈髓受压症状,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整骨理筋调曲法治疗寰枢椎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经门诊收治60例寰枢椎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以整骨理筋调曲法治疗,对照组以颌枕牵引治疗,以症状、体征、寰枢椎开口位X线片上寰枢轴线的分离程度观察指标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骨理筋调曲法较颌枕牵引更能改善寰枢椎关节半脱位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减少寰枢椎的解剖移位,是治疗寰枢椎关节半脱位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颈椎X线张口位片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均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临床疗效,可调整寰枢关节对称性,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对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头面五官某些伴随病症的疗效,并探讨寰枢关节半脱位与头面五官某些伴随病症的关系。方法:将80例寰枢椎开口位X线片显示有寰椎轴线与枢椎轴线分离,齿状突向一侧偏移,并伴有头面五官不适之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手法复位与牵引复位治疗,以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和寰枢轴线分离的变化程度为观察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对改变症状体征的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为65.63%;治疗组对减少寰枢轴线分离程度的总有效率为79.17%,对照组为53.12%,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手法复位较牵引复位能更好地消除或减轻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头面五官的某些伴随病症,并能更好地调整寰枢椎之间的位置关系;虽然两种复位方法对减少寰枢轴线分离程度各不相同,但均能有效改变患者的症状体征,且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与寰枢轴线分离的减少程度成正相关,提示头面五官的某些病症与寰枢关节半脱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环枢椎半脱位伴咽部异物感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11例患者均采用Glisson枕颌牵引、颈托固定、抗炎、中药内服半夏厚朴逐瘀汤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结果:11例患者的环枢椎关节结构得到良好复位,咽部异物感的症状随之消失。结论:正是由于环枢关节和咽喉解剖结构的特点,咽部炎性浸润成为成人环枢椎半脱位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在恢复环枢椎解剖结构的同时,需积极治疗咽部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