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32-135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80岁以上老年人各种心律失常发生及ST-T改变情况。方法:对378例80岁以上老年人的临床资料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80岁以上老年患者临床诊断主要类型为冠心病和高血压。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100%患者发生了心律失常,其中发生三种及以上的心律失常占24.34%,而且ST-T发生改变的占52.38%。结论: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较高,80岁以上老年人应定期常规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早期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对减少老年人发生心源性猝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初治患者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探讨艾滋病初治患者与HAART治疗患者心律失常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125例AIDS住院患者心电图资料,其中77例初治患者,48例HAART治疗患者,分析心电图的异常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法,异常心电图表现采用例次及构成比。结果:A IDS患者总例数125例,正常心电图52例,异常心电图73例。其中初治患者77例,正常心电图35例,异常心电图42例,异常检出率占54.55%(42/77);HAART治疗患者48例,正常心电图17例,异常心电图31例,异常检出率占64.58%(31/48)。结论:HAART治疗组患者心律失常风险高于AIDS初治组。  相似文献   

3.
巴马县长寿老年人198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巴马老年人心电图的改变特点,为长寿老年人健康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6511型单导心电图机对198例90~113岁老年人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结果 198例长寿老人异常心电图138例(69.7%),其中ST-T改变78例(39.4%),房性期前收缩33例(16.7%),左室高电压30例(15.2%),以及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律不齐、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Ⅰ°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颤等。结论长寿老年人中异常心电图较常见,加强心电图的监测,对指导其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巴马地区长寿老人心电图的特点,提高长寿老人心脏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6511型单导心电图机对120例(共157例次)90—113岁老年人进行床边常规12导联描记。结果发现异常心电图78例,占总数65.00%,其中两项异常38例,占总数31.66%。结论长寿老人中以ST-T改变位居第一,其余依次为房性早搏、左室高电压、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5.
李云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5):132-133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与心电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在人院后测定心肌酶,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动态观察,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心肌酶显著升高(P〈0.01);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98例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占81.7%),主要表现为心室复极异常、心律失常及类心梗样改变。其中以ST—T改变最为常见,异常心电图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心电图死亡率,以室性心律失常及类心梗样改变死亡率最高。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心肌酶升高及心电图异常提示有心肌损害,常系脑心综合征所致,两者的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raves病(毒性弥散性甲状腺肿)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210例Graves病患者与210例健康体检者,在静息状态下,采用北京福田FX-7402心电图机描记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通过对比分析Graves病患者的心电图类型及特点。 Graves病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罗氏公司生产的2010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确认。结果 Graves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78.10%,以各型心律失常、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各型传导阻滞为主,部分患者有2种及以上异常心电图表现;正常人群心电图异常率为18.57%,少部分人有2种及以上异常心电图表现。结论 Graves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心电图异常以各型心律失常、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各型传导阻滞为主,各型心律失常中又以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纤勯为主。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能较好地发现Graves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4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结果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226例(90.8%),其中伴有S-T段、T波改变者65例,仅有S-T段、T波改变者23例(9.2%)。在心律失常中过早搏动162例;异位性心动过速及房室颤动23例;传导阻滞67例;窦性心律失常32例。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部分病例可仅有S-T段、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依据;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显著的S-T段、T波改变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工作应激对健康体检人群心电图表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 年6 月-2016 年1 月在泸州市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282 例。依据职业紧张压力量表OSI 评分分为工作应激高水平组(≤ 15分)和工作应激低水平组(>15 分),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心电图异常情况。结果 健康体检282 例,心电图异常57 例,其中ST-T 段改变21 例,Q-Tc 间期延长15 例,P-R 间期延长12 例,传导阻滞9 例,窦性心律不齐6 例,心律失常6 例,心电轴左偏3 例,心房颤动3 例,早搏3 例,其他9 例。工作应激高水平组159 例, 心电图异常45 例(28.30%),工作应激低水平组123 例,心电图异常12 例(9.76%)。工作应激高水平组≤ 40岁、41 ~ 59 岁、≥ 60 岁人群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10.00%、30.00% 和38.46% ;工作应激低水平组≤ 40 岁、41 ~ 59 岁、≥ 60 岁人群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7.69%、5.56% 和20.00%。两组受检者41 ~ 59 岁、≥ 60 岁人群心电图异常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工种、工作应激是影响健康体检人群心电图表现的危险因素。结论 工作应激是引起以ST-T 段改变、Q-Tc 间期延长为主的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危险因素,应激水平越高,心电图异常率随之增加,且对中老年人群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35例患者做心电图改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sT-T改变30例(85.7%),左心室高电压16例(45.7%),心律失常14例(40%),电轴左偏13例(37.1%),异常Q波12例(34.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11.4%),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5.7%)及一房室传导阻滞2例(5.7%)。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多种异常改变,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高。对心电图呈此种ST段、T波及QRs波群的变化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原社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者心电图异常发生情况.方法:来社区体检的中老年人均在安静状态下平卧,采用日本光电十二导心电图记录仪,采集心电图.结果:共计546人次,其中正常心电图和大致正常心电图共计229例(41.9%);异常心电图317例(58.1%),其中可见心律失常和心室肥厚病例,但统计后发现以ST-T改变259例(47%)和传导阻滞58例(11%)为主要改变.且传导阻滞主要发生于≥60岁组,以60~75岁组为最高;ST-T改变75~85岁为最高.结论:中老年人群中,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较高,并以传导阻滞和ST-T改变为主要类型,提示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特点,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有5例动态心电图检测大致正常,73例有异常改变.73例异常中有各种心律失常者66例,占90.4%,伴ST段、T波改变的11例;仅有ST段、T波改变的7例,占9....  相似文献   

12.
陈志苹  何伟 《中外医疗》2014,(28):18-19
目的探讨因颅脑疾病继发心电图改变的患儿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PICU科2004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收治的169例颅内感染、颅内出血患儿的心电图(ECG)、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T、颅脑影像学、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81例(47.9%)患儿出现ECG异常。头颅CT或MRI阳性患儿ECG异常率较阴性患儿明显升高(67.8%vs 5.6%,P〈0.01)。ECG异常以心律失常最常见(65.4%)。病变部位与ECG异常的表现类型有关(P〈0.01或P〈0.05)。观察组患儿17例死亡,对照组患儿8例死亡(P〈0.05)。结论继发性心电图异常在儿童颅脑疾病中较常见,颅内出血或感染均可导致。ECG异常表现与头颅影像学表现有关。ECG异常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电图特点,分析异常心电图发生的规律及病因。【方法】采用12导联心电图对26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体检,分析异常心电图与其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260例老年人中心电图异常者205人共227例次。随着年龄增加,异常心电图比例增加;各年龄阶段男性异常者比例均高于女性;异常心电图以ST段改变及心律失常多见。常见基础疾病为高血压、冠心病及肺心病。【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电图异常及心血管疾病比例明显增加;心电图检查应该列为老年人体检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6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其病情及预后关系。结果163例脑出血患者中心电图检查异常者129例,占79.1%,且与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相关。心电图异常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较心电图正常组明显增高。结论急性脑出血时的心电图变化,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安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意义,以供参考。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患者起搏功能,不同起搏方式发生感知功能异常情况及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感知异常和心律失常的检测率。结果 70例患者共发生心律失常22例(31.43%),感知异常32例(45.71%)。其中2例心律失常、1例感知异常为常规心电图中检测出,19例心律失常、31例感知异常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得出。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感知异常、心律失常等情况检出率较高,可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的问题,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方明  颜麒麟  周鼎堃 《西部医学》2010,22(9):1707-1709
目的探讨胸闷病人的心电图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94例以"胸闷"为主诉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分成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进一步做相关检查,结合临床诊断跟踪调查,证实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改变,并与心电图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异常心电图345例(49.71%),其中心电图ST-T异常占首位(13.85%)。老年组心电图阳性率和发生器质性心脏改变率最高,与中年组和青年组相比(均P〈0.01),有明显差异。中年组和青年组心电图阳性率相比(P〉0.05),无明显差异,而发生器质性心脏改变率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结论胸闷患者心电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以心电图ST-T改变最常见;心电图阳性率和心脏器质性改变率与年龄呈正比;中年患者心电图阳性率与青年患者无明显差异,但心脏器质性改变率明显增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心电图对胸闷患者心血管疾病初步筛查快捷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5例川崎病患儿按超声心动图是否诊断冠脉损伤分两组,无冠脉损伤为对照组(83例),有冠脉损伤为观察组(4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组患儿心率、心律及电压改变。结果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均低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X^2=15.30,P<0.01);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冠脉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5%、86.7%、0.463、77.6%;95.2%、94.0%、0.892、94.4%;95.2%、84.3%、0.796、88.0%。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低于动态心电图和联合心电图检查(P<0.05),但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联合心电图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提供科学参数,则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方法,但两种心电图联合检查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脉损伤的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动脉插管灌注化疗介入术后应用心电监护必要性和护理方式转变的意义。方法:对120例行介入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按既往单纯人工监测生命体征的方法监测数据,另一组为术后进行6h心电监护监测数据,均以每隔1h为一统计时段,分别观察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主要是S—T改变)、血压变化和临床症状情况。结果: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血压异常均有一定比例发生,其发生率均呈时间递减,第6h已基本正常稳定。人工监测平均每位病例要测血压、听心率、数呼吸各12次,如有心律失常则要多次描心电图,工作量很大且数据不准确,异常发现率明显偏低。结论:肿瘤患者介入术后护理上从单纯人工监测生命体征,转变为结合术后进行心电监护,明显减少护理工作量,能更及时准确发现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及血压异常等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一定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59例颅脑损伤患者均经CT确诊,并在伤后24h内行心电图检查,第7、14、21天复查。结果:GCS评分13~15分患者中有32.3%出现心电图异常,GCS评分8~12分患者中有78.5%出现心电图异常,GCS评分<7分患者中百分之百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随着颅脑损伤病情的稳定好转而心电图异常也随着好转者占96.7%。结论:心电图异常对估计心脏损害、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颅脑损伤后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提示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孙辉平 《河北医学》2011,17(3):358-360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危重症患者206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65例,急性心肌缺血(SIM)38例,高血压病25例,晚期肺癌31例,呼吸衰竭25例,脑血管意外22例.入院后先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然后进行24h DC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