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对颅内血肿吸收的影响。方法 :家兔 5 4只 ,分为A、B、C、D 4组。B、C、D 3组分别制作硬膜外血肿 (epiduralhematoma ,EDH)、硬膜下血肿 (subduralhematoma ,SDH)及脑内血肿 (intracerebralhematoma ,ICH)实验性家兔颅内血肿动物模型。CT观察各血肿的动态改变 ,同时检测早期不同血肿周围VWF的表达。结果 :3组中以D组ICH吸收最快 ,其血肿周围新生血管数量最多 (P <0 .0 5 )。结论 :颅内血肿形成后 ,其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的形成对血肿的自身溶解、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震  胡长林  唐玲  吴碧华  陈莉芬  陈健 《重庆医学》2004,33(10):1450-1451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脑出血(ICH)后新生血管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肿周围组织的表达.方法本实验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血制作兔ICH模型,以单纯脑出血为对照组,治疗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后分为4个不同时间点(6、24、72、168h)观察新生血管的变化及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ICH后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于显微镜下行计算机图象扫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ICH后治疗组从第3天开始微血管再生直到第7天,而对照组到第7天微血管仅有少量再生.ICH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均是随时间延长从弱到强表达,1d时有少量表达,3d时明显表达,到第7天时达高峰.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各时点表达明显增强,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可明显促进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并促进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管再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任思颖  杨勤  伍国锋  张艳  李军 《重庆医学》2016,(28):3896-389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MIS)后病灶区灌注罗格列酮(RSG)对家兔脑出血(ICH)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方法 60只家兔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MC组)、罗格列酮组(RSG组)、微创手术组(MIS组)和微创手术+罗格列酮组(MIS+ RSG组).各组家兔均制作ICH模型,MC组及RSG组在模型制作成功后6h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假性血肿清除,RSG组病灶区灌注RSG,MIS组及MIS+ RSG组进行微创血肿清除,MIS+RSG组随后病灶区灌注RSG,于实施相关处理后第7天对各组家兔进行神经功能缺损(Purdy)评分并处死,取血肿周围脑组织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或受体γ(PPARγ)水平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结果 MC组Purdy评分、BBB通透性明显高于其他组,提示颅内血肿损害神经功能并破坏BBB通透性;与MC组相比,RSG组及MIS+RSG组的PPARγ表达显著增加,而MIS组PPARγ表达减少,提示RSG能明显增加PPARγ的表达,而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后则可减少PPARγ的产生;与MC组比较,RSG组及MIS组血肿周围伊文思蓝(EB)水平显著降低,提示RSG治疗及MIS均可降低BBB通透性,MIS+RSG组EB含量降低更为明显,提示MIS后病灶区灌注RSG降低BBB通透性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 MIS后病灶区灌注PPARγ激动剂RSG能有效减少家兔ICH模型继发性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对降低病灶周围脑组织谷氨酸(Glu)水平、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将30只体质量2.80~3.40 kg的家兔制作自发性脑出血(ICH)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分成对照组(MC组)和微创组(MI组),MI组于造模后6h内通过立体定向仪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于术后1、3、7d提取脑组织,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Glu水平、BBB通透性及脑含水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I组在术后1、3、7d血肿周围脑组织Glu水平、BBB通透性及脑含水量均低于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有利于降低血肿周围Glu水平、BBB透性及脑含水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脑血脉宁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斑块内血肿、斑块内新生血管成熟的影响。[方法]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和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心脑血脉宁组,历时15周。处死后,取腹主动脉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新生血管结构,计数斑块出血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结果]1)HE观察:模型组有6只家兔的12斑块发生血肿,而心脑血脉宁组有3只家兔的3斑块发生血肿。模型组新生血管周围缺乏周细胞包绕,而心脑血脉宁干预后,新生血管周围的周细胞明显增多。2)免疫组化结果:心脑血脉宁可上调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蛋白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脑血脉宁干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能减少斑块内血肿,促斑块内新生血管成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DGFR的表达,募集周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ICH)大鼠血肿周围CD34^+血管数的动态变化,探讨G-CSF对ICH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治疗组各21只。利用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右侧苍白球注入断尾获取的自体动脉血制备ICH模型,治疗组于造模1h后腹腔注射重组G-CSF60μg/kg,假手术组、ICH组经腹腔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三组大鼠于术后6h、24h、48h、72h、7d、14d、21d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后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血肿周围CD34^+血管数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大鼠从24h开始各时间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较ICH组明显增加(p〈0.05)。假手术组见少许CD34^+血管表达;ICH组6h开始CD34^+血管表达增多,14d达高峰;治疗组各时间CD34^+血管表达较ICH组明显增多(P〈O.05),高峰提前至7d。结论G-CSF可增加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生成,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过氧化氢损伤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用过氧化氢损伤的方法建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实验组(ICH)和对照组(C).ICH组分为过氧化氢损伤常温组(ICH+ N)和过氧化氢损伤亚低温组(ICH+ H),C组分为常温对照组(C+N)和亚低温对照组(C+H).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NF-κB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各自对照组(P<0.01),ICH+N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ICH+H组(P<0.01).结论 亚低温可有效降低过氧化氢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的表达,从而减轻血肿周围炎症反应,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后继发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自发性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血管源性脑水肿 (vasogenicbrainedema ,VBE)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实验性ICH模型 ,免疫组化、组化染色和HE染色分别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内皮细胞粘附因子 (CD3 4 )、小胶质细胞、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白细胞浸润及小胶质细胞染色 ,而CD3 4 阳性微血管数最多 ;ICH 12h见血肿周围CD3 4 有所下降 ,72h达最低 ,7天后缓慢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 ;②于ICH 6h血肿周围开始表达小胶质细胞 ,至 4 8h达高峰 ,持续 2周仍可见其少量表达 ;③ICH 12h可见白细胞浸润 ,4 8h数量最多 ,以后逐渐减少 ,2周时基本消失。各组之间及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④ICH后小胶质细胞和CD3 4 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r =- 0 .770 ,P <0 .0 5 )。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的炎症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了继发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沈丘县人民医院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从手术时机的选取角度出发,将其随机划分为A组(发病≤6 h时)、B组(发病6~12 h)、C组(发病12~18 h)、D组(发病18~24 h),观察对比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发病后6 h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A组术后血肿完全清除率较C、D组高,血肿复发率较C、D组低,且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优于B、C、D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6 h内(包括6 h)接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实验性兔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GFAP和S-100的变化,探讨脑出血继发性损害的机制。方法:家兔36只,分A、B、C、D4组,B、C、D3组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并分别于第3d、7d、 14d将兔处死。取出血周围脑组织作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GFAP和S-100的表达。结果:A组(对照组J)GFAP、S-100表达水平均较低,B、C、D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且B、C、D3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出血灶周围脑组织GFAP和S-100 表达水平变化既是细胞组织损伤的表现,也是病变神经组织修复在分子水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BMSC)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脑水肿、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CH组、治疗组。利用鼠脑立体定向仪、采用断尾取自体血法制模型,治疗组于制模后1h腹腔注射rhG-CSF60μg/kg。在相应时间点检测脑组织含水量、CD34+血管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少于ICH组(P<0.05);治疗组CD34+血管表达明显高于ICH组(P<0.05)。结论:脑出血后rhG-CSF通过减轻脑水肿程度、促进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生成起到神经组织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超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超早期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脑含水量的影响,为临床超早期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家兔(雌雄不分)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微创组,分别制作脑出血模型,微创组于造模成功后4~6 h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于术后第1天、第3天提取脑组织,伊文思蓝(EB)作为示踪剂测BBB通透性,(湿重-干重)/湿重×100%测脑含水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微创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血肿周围脑组织EB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微创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血肿周围脑组织平均含水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明显降低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3.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胶原基骨移植材料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 对24只SPF级家兔股骨头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然后将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髓芯减压+自体松质骨组(B组)、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组(C组)和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VEGF组(D组),每组6只,共治疗12周。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切片形态。采用骨密度分析系统(QCT PRO V6.1)测量家兔股骨头骨密度(BMD)。Western blot检测VEGF、Collagen I、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Wnt-3a、β-catenin和GSK-3β的蛋白表达。结果 术后12周时,与B、C组比较,D组家兔股骨头骨小梁排列较整齐,骨髓中观察到大量微血管的形成,可见明显成骨,且坏死区基本被修复。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家兔股骨头空骨陷窝比率均显著降低(P<0.05);D组家兔股骨头空骨陷窝比率小于B组和C组(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家兔股骨头的骨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D组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与B组和C组相比,D组VEGF、Collagen I、RUNX2和OC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B组和C组相比,D组Wnt-3a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VEGF与胶原基骨移植材料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可有效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提高骨密度及成骨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采用角膜缝线方法,诱导8只家兔16只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缝线后的第3d,将丝裂霉素C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射于家兔眼结膜下,观察每眼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探讨丝裂霉素C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结果:丝裂霉素组新生血管的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光镜下见浆细胞少;电镜下见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变性。结果表明,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控制炎症增生和破坏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芎嗪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寻找局部注射川芎嗪的最佳方式。方法将90只C57BL/6J幼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A组)、太阳穴穴位注射组(B组)、睛明穴穴位注射组(C组)、玻璃体腔注射组(D组)、鼠尾静脉注射组(E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建立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幼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其他组分别取穴位注射、鼠尾静脉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川芎嗪,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和比较注射后各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结果 (1)血清VEGF含量:B、C、D、E组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与C组比较(P<0.05);(2)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A、B、C、D、E组均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发生率为100%。B、C、D、E组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分别与B组、D组、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川芎嗪能有效抑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川芎嗪太阳穴穴位注射为局部无创注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喻明  聂本刚  熊高华  杨小芳  李小刚 《四川医学》2009,30(10):1505-1508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IC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蛋白动态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的关系,以及观察七叶皂苷钠对MMP-2、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5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80只、ICH组80只和七叶皂苷钠治疗组80只,于制模后6、12、24、48、72、120h、7d和15d 8个时间点,测定各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较ICH组明显改善(P〈0.05);6-120h治疗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较ICH组明显减少(P〈0.05);ICH后MMP-2蛋白表达在6h达到高峰,12h时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MP-2蛋白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MMP-2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较ICH组明显减少(P〈0.01);ICH后MMP-9蛋白表达在6h开始上升,24-48达高峰,72h时下降,与正常对照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表达水平与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949,P〈0.05);治疗组MMP-9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ICH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大鼠ICH后MMP-2、MMP-9蛋白的表达是ICH后早、中期脑水肿形成主要因素,七叶皂苷钠能降低MMP-2、MMP-9蛋白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对ICH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基于F-P与FBG集成的微型化光纤传感系统,实时动态监测脑出血大鼠的颅内压,观察脑出血大鼠的颅内压动态变化规律;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及Bcl-2、Bax的表达,探讨脑出血大鼠颅内压变化与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43只健康的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测颅内压组(B组)、脑出血模型组(C组)、脑出血测颅内压组( D组)及1只为空白对照。处死大鼠后取大脑固定,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大脑半球形态变化,用HE染色观察血肿周围水肿区大脑组织形态,用TUNEL法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数量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Bcl-2、Bax的表达,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各组血肿周围水肿区Bcl-2的表达。结果 HE染色及TUNEL染色发现:大鼠脑出血后会引发细胞凋亡,并可在血肿周围水肿区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造模后3 d A组和C组的TUNEL阳性细胞计数及凋亡指数均与造模后1 d A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造模后3 d的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的C、D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和D组均在造模后出现颅内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随后颅内压呈下降趋势,而D组的颅内压随后并没有一直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A组比较,B、C、D组的Bcl-2、Bax表达的I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D组的Bcl-2相对表达量比A、B组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颅内压明显上升,并会在3~5 d里保持相对高峰趋势;大鼠脑出血后会引发细胞凋亡,并可在血肿周围水肿区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大鼠脑出血后颅内压高峰期与凋亡高峰期接近,提示颅内高压可能会导致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8.
纳洛酮对大鼠脑出血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NAL)治疗对大鼠急性脑出血(ICH)模型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60~310 g,随机分为NAL治疗组、对照组各6只。于大鼠尾状核区注入自体不凝血制备ICH模型,治疗组予以NAL保护,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2h将血肿周围部位脑组织取材、固定、染色,观察脑组织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经NAL保护的动物血肿周围脑组织内出现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较少,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鼠急性ICH模型进行NAL保护可以减少凋亡促进物质Caspase-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何小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06-1308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最佳时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后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时间分为A组(6h)、B组(12h)、C组(24h)、D组(48h),每组各30例,比较四组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血肿复发率、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A、B组与C、D组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血肿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四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A组重度病残率均较其他三组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6h)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提高患者血肿清除率、降低血肿复发率,同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何小华 《河北医学》2012,18(7):967-969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最佳时机.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后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时间分为A组(6h)、B组(12h)、C组(24h)、D组(48)各30例,比较四组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血肿复发率、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①A、B组与C、D组患者血肿完全清除率、血肿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4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A组重度病残率均较其他三组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6h)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提高患者血肿清除率、降低血肿复发率,同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对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