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Fb)及其降解产物(FDP)对共培养体系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Transwell膜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体系,在不同浓度(0、0.5、1.5、3.0、4.5和6.0g/L)Fg、Fb和FDP干预24h后,分别检测该共培养体系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水平(RT-PCR法)以及培养上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抗原含量(ELISA法)与活性(发色底物法)的变化情况。结果Fg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较高浓度的Fg(3.0~4.5g/L)可明显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抗原含量及活性升高,但过高浓度的Fg(6.0g/L)却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表达。3.0-4.5g/L的Fb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和抗原含量都起上调作用,同时显著下调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较高浓度的Fb(1.5-4.5g/L)则可明显上调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表达,且在mRNA、蛋白和活性水平趋势基本一致。3.0-6.0g/L的FDP均可明显下调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RNA、蛋白和活性水平,1.5-6.0mg/ml的FDP均可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高表达。结论Fg、Fb和FDP可以通过影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表达,引起纤溶活性降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纤溶功能紊乱中的意义;用腹腔注射左旋硝基精氨酸诱导大鼠高血压,导致纤溶功能紊乱,从第2周开始给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干预,于第5周未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大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的血浆活性,并观察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干预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大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增强50%,组织型纤溶剂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反义RNA对家兔血浆纤溶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表达、血脂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第二外显子,将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纯化克隆后连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反义RNA重组质粒.将pcDNA3.1-反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重组质粒注射到哈尔滨大白兔腹部皮下组织.通过发色底物法测定家兔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的改变.测定家兔血脂变化,病理检测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显示,应用反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RNA重组质粒的家兔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升高,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蛋白表达于内皮细胞,而在平滑肌细胞中未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中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细胞内均有表达);应用反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RNA重组质粒的家兔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低于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96±42 mg/L比123±12 mg/L, 15±10 mg/L比46±29 mg/L),且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亦轻于后者.以上提示,反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RNA重组质粒的皮下注射能有效阻断家兔体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蛋白的合成,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低氘白酒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氘水和白酒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凝血及纤溶的影响。方法设正常对照组,建立大鼠的高脂血症模型,同时对高脂血症大鼠连续白酒[0.01 L/(kg.d)]灌胃或/和自由饮用低氘水,测定如下指标:大鼠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组织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胸主动脉及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高脂模型组相比,低氘水组大鼠高密度脂蛋白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显著升高(P<0.05),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白酒组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及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显著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白酒组大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均显著升高(P<0.05);低氘白酒高剂量组大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均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显著降低(P<0.05);低氘白酒低剂量组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纤溶激活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纤溶激活系统的关系,比较分析冠心病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测定采用发色低物法,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测定采用酶法。结果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及冠心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较正常人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较正常人下降。冠心病患者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下降,以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高甘油三酯组改变尤为明显。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呈负相关,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呈正相关。结果提示,甘油三酯通过影响纤溶功能参与冠心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卡托普利对血浆纤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即试验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对照组21例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留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试验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在卡托普利治疗7 ̄10天后显著  相似文献   

7.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之一,是纤溶酶原激活物快速、专一、有效的生理抑制剂,可影响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参与的纤溶过程,以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参与的生理病理条件下纤维蛋白溶解、细胞外基质循环、细胞迁移、组织修复、肿瘤浸润及转移等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方法:选择80例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动态心电图出现缺血性改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脉应用小剂量尿激酶3 d,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升高,内皮素 1 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下降,其变化均具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可明显调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实验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大鼠血脂、血凝及纤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同时给予番茄红素,测定大鼠空腹12~14 h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分析番茄红素对血脂、血凝及纤溶的影响。结果饲高糖高脂饲料后,大鼠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平均升高1.95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26%;与高糖高脂饲料组比较,饲高糖高脂饲料及番茄红素后大鼠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平均下降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平均增加32%,达正常水平。饲高糖高脂饲料后,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明显增加(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无显著变化。饲高糖高脂饲料及番茄红素后,大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明显增加(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加(P<0.01),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无明显变化。与高糖高脂饲料组比较,饲高糖高脂饲料及番茄红素后,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明显降低(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加(P<0.01)。结论番茄红素能降低血脂水平,使凝血系统活性降低,纤溶系统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纤溶功能紊乱中的意义;用腹腔注射左旋硝基精氨酸诱导大鼠高血压,导致纤溶功能紊乱,从第2周开始分别给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干预,于第5周末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大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 的血浆活性,并观察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干预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大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增强5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减低34%,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比值升高127%,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均可使上述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P<0.01).离体血管孵育时高血压大鼠血管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能力比对照组明显增强 (P<0.01);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使其生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基础水平及不同浓度凝血酶诱导的过度释放分别减少19%~46%和25%~50% (P<0.01),两种干预间差异无显著性;给10.0 kIU/L凝血酶刺激时,高血压大鼠离体血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较对照组下降32% (P<0.05),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干预均未能改善这种下降趋势.结果表明,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可抑制高血压大鼠血管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过度生成,但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无影响.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纤溶系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生成,并经血管紧张素Ⅱ介导.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急性服梗死患者血浆和其中31例患者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35例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t-PA含量高于对照组,PAI-I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1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t-PA、PAI-1含量呈正相关,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E及PAI-1参与了脑梗死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可用血浆或脊液t-PA、PAI-1的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尿白蛋白排泄率与纤溶活性的关系及氯沙坦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 6 2例高血压病伴轻、中度肾功能损害 (肌酐清除率 <70mL/min ,但≥ 30mL/min)患者 ,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氯沙坦 5 0~ 10 0mg/d或卡托普利75~ 15 0mg/d降压治疗 12周。同时选择 2 4例高血压病伴肾功能完全正常 (肌酐清除率≥ 80mL/min)患者作为对照组 ,降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 (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活性 (PAI)。结果 肾功能异常组UAE、PAI均升高 (P <0 0 1) ,tPA降低 (P <0 0 5 ) ;UAE与tPA ,PAI,PAI/tPA相关系数分别为 0 2 0 (P >0 1)、0 32 (P <0 0 5 )、0 34(P <0 0 1) ,UAE与纤溶活性降低正相关 ;降压治疗后两组均降低UAE、PAI(P <0 0 1) ,卡托普利组还升高tPA(P <0 0 5 )。结论 肾功能异常时纤溶活性降低 ,肾功能损害与纤溶降低有关 ,氯沙坦及卡托普利改善肾功能 ,也改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认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 (或 )冠状动脉支架术 (Stent)后纤溶功能的变化特点 ,探讨其变化对近期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 :纤溶指标包括纤溶酶原 (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 (t PA)、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 (PAI)。在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与抗凝剂的情况下 ,比较 71例患者PTCA和 (或 )Stent后16h及 1周与术前PLG、t PA及PAI的变化。观察术后是否存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 :纤溶功能术后 16h明显增强 ,1周时基本恢复。未见术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结论 :术后短时间内纤溶活性明显增强有利于避免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纤溶系统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与纤溶系统活性的关系?方法及结果 37例冠心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绝对值、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活性和纤溶酶原(PLg)含量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纤溶酶(PL)活性降低:ISI绝对值与PLg含量、PM-1活性均呈正相关,与t-PA活性呈负相关;结论 冠心痛患者的纤溶系统活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5.
邱建  罗炎华 《心脏杂志》2001,13(2):141-143
目的 :观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SCA)和 PTCA对冠心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 SCA的 45例患者和 PTCA术后 19例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 (t- 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和纤维蛋白二聚体 (DD)含量进行动态观测。结果 :1SCA后 SCA正常组、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t- PA:Ag含量均显著升高 (P<0 .0 1) ,前者 2 4h,后者 72 h内恢复 ;活性无显著变化 ;t- PA:Ag升高程度以 SCA正常组最明显 ,显著高于稳定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PTCA术后 t- PA:Ag,DD含量和 PAI1 活性均显著升高 ,PAI1 活性 3d内、t- PA :Ag 7d内恢复 ,DD含量 7d内仍高于术前。结论 :冠心病患者有 t- PA:Ag储存和释放障碍 ,SCA和 PTCA术后纤溶活性有增加趋势 ,可能与术前、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及术中、术后肝素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54例,根据起搏模式分为两组,其中VVI起搏器36例(V组),DDD起搏器18例(D组)。选择32例起搏器术前患者作对照组(C组)。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a2-纤溶酶抑制剂(a2-PI)活性、纤溶酶原灭活剂(PAI)活性及D-二聚体(D-D)浓度。结果V组和D组的PAI活性明显高于C组(P<0.01),V组和D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和D组的t-PA活性却明显低于C组(P<0.01),其中V组又低于D组(P<0.05)。PAI/t-PA比值的改变与PAI活性改变相似;PAI/t-PA比值与术后时间之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P>0.05)。V组的a2-PI活性高于C组(P<0.05)。各组之间D-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纤溶功能处于低下状态,尤其以单腔心室起搏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的43例患者进行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测定,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4h、12h、24h、48h及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含量(D=Dimer)、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活化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其结果显示,溶栓组冠脉再通26例(60.5%),溶栓前与溶栓后4h相比冠脉再通组t-PA活性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PLG活性及Fg含量的降低幅度再通组明显高于未通组,建议溶栓中应把测定t-PA、PAI、PLG及Fg作为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与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4例CHD患者和26例正常人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Lp(a)浓度,发色底物法测定tPA、PAI-1活性。结果:CHD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患者Lp(a),浓度和PAI-1活性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Lp(a)浓度和PAI-1活性均亦高于对照组(P<0.05);tPA活性亦低于对照组(P<0.05)。124例CHD患者相关分析显示:Lp(a)与PAI-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tPA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均<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Lp(a)显著升高,且与tPA、PAI-1活性有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抗凝、纤溶指标凝血酶元时间 (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抗凝血酶Ⅲ (ATⅢ )、组织型纤溶酶元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 (PAI)变化和低分子肝素 (LMWH)对其影响及疗效评定。方法 将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LMWH和常规药物治疗 ,检测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改变并评定LMWH疗效。结果 脑梗死患者较正常对照KPTT缩短 (P <0 .0 5 ) ,ATⅢ、tPA显著下降 (P <0 .0 1) ,PAI显著升高 (P <0 .0 1) ;LMWH治疗后tP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0 .0 5 ) ,ATⅢ升高及PAI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 <0 .0 5及P <0 .0 1) ;LMWH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P<0 .0 1) ,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浆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 ;LMWH可影响血浆KPTT、ATⅢ、tPA、PAI水平 ,调节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平衡 ;应用LMWH治疗脑梗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Vascular fibrinolysis, a major natural defense mechanism against thrombosis, is a highly regulated proces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ndotoxin,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lpha) and interleukin-1alpha (IL-1alpha), on the fibrinolytic potential of cultured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 DESIGN AND METHODS: Samples of stimulated conditioned media were collected over a period of 24 hours to determin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A)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 activity, PAI-1 mRNA,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antigen and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antigen. RESULTS: Similar changes were observed after endotoxin and cytokine stimula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AI activity (p<0.01), starting at 6 hours, which remained 24 hours after stimulation. PAI-1 mRNA also showed an important rise with these agents, although cytokines induced an earlier and more intense inhibitor response (up to 6-fold increase). PA activ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6 hours (p<0.01) to drop at 24 hours and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u-PA. INTERPRETATION AND CONCLUSIONS: We conclude that endotoxin,+TNFalpha and IL-1alpha induce profound alterations in the fibrinolytic potential of HUVEC, characterized by an initial rise of activators (u-PA) followed by a strong increase of PAI-1. These changes may be of pathophysiologic significance for thrombosis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