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积水(AHC)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3大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6.8%~30%,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原因。本院收治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极危险的并发症,临床上不甚常见。本研究调查了本院,1996年6月至2002年1月期间,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eT-SAH)住院病例76例,其中CT/MRI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共有8例,占同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10.53%。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4~62岁。3例有高血压史。8例患者入院后均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腰穿脑脊液化验,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合并有脑室内积血。1.2影像学资料:本组病例的第一次C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治疗。方法 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对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此方法治疗明显提高疗效,减少脑积水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结论 脑脊液置换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23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控制颅内压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程度分别于伤后12~24h行腰蛛网膜下腔和(或)侧脑室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其中治愈19例,轻残3例,中残1例。结论 腰蛛网膜下腔和(或)侧脑室置管持续外引流术,可早期清除蛛网膜下腔、脑室积血,解除和预防脑血管痉挛因素,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1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1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治愈66例,好转19例,恶化5例,死亡23例,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配合医生进行积极地抢救病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治愈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使用基础治疗加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使用脑脊液置换。记录2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数据,并在治疗结束后统计2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方法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比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科1999—2001年对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了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多在发病后2周内(21例,77.78%),经治疗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得到改善(P<0.05).结论 在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116例(老年组与青年组)的临床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意识障碍重,局灶性脑损害症状多见,死亡率高.结论:对老年人不典型病<加强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措施>例应高度重视,及时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自1996.9~2001.9,我科共收治60岁以上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8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转9例,死亡9例。本文报告有关的临床资料,并着重探讨老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及诊治体会。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69.2岁。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伴有脑室内出血12例。2.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发病诱因:情绪激动11例,抽烟酗酒后8例,便秘用力排便6例,劳累过度1例,无明显诱因22例。病史:高血压25例,脑动脉硬化18例,心脏病病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前、术后1~3d、7~9d、13~15d血清sICAM-1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在术后1~3d、7~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术后7~9d变化最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诊专科化护理在预防和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96例急诊接受专科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再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96例患者中有10签字后转院治疗,30例发病6h内接受手术治疗,其余56例则在72h内接受手术。共有14例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其中6例出现再出血,再出血率6.3%。结论 对于急诊就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尽早开启专科化护理,有助于减少术前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2007-0—2012-01,我科对20例经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实施脑脊液置换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均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入院。经脑CT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施行弹簧圈致密栓塞破裂动脉瘤,并于术后次日行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正>2007-01—2012-07,我科应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8岁,平均52岁。主要表现: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及呕吐。入院时头颅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明确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破裂动脉瘤的部位分别为:后交通动脉10例,前交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CVS造成的继发性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目的 探究围术期液体治疗和循环容量管理在aSAH后CVS预防和治疗中的有效性,为减少脑动脉瘤手术后CVS发生、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内容 探究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病因、病理生理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容量治疗和三高疗法来防治CVS的发生. 趋向 深入研究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CVS的发病机制和探讨围术期液体治疗以及循环容量管理,为临床防治CV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方法将8例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病人相关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再出血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联,护士要严密观察再出血征象,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结论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除要保持病人血压稳定,防止颅内压升高,同时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血液中凝血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用药14天.动态监测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参附注射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D-二聚体下降. 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痉挛,预防颅脑损伤后微血栓的形成,降低脑梗塞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31例痊愈,1例因再次出血导致死亡,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2例,经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均未出现颅内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显著,并发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摘要】〓随着脑血管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不断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多发动脉瘤检出率越来越高。研究表明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患者的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要高于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者,对于发生动脉瘤破裂的多发动脉瘤患者除明确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外,其未破裂动脉瘤也应尽量检出并积极治疗,因此多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均要比单发动脉瘤复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经尸检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叶血肿4例,临床表现均突然起病,头痛伴呕吐,1例肢体瘫痪,2例有玻璃体下出血。2例发病后很快昏迷至死亡,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死亡。病理上脑叶血肿特征为位置浅表,形状不规则,血肿与蛛网膜下腔的积血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