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少年"的年龄范围界定为10-19岁,与婴幼儿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死亡率很低,是相对健康的一组人群.这使得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容易被忽略.然而,青少年的健康问题确实存在,它不是以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与青少年的行为密切相关,如吸烟、酗酒、药物滥用、不安全的性行为,以及自杀、暴力等,这些行为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终生或危及后代,因此,这些行为亦被称为健康危险行为或问题行为[1].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12~18岁青少年50例(抑郁状态29人,躁狂状态19人,混合状态2人)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同时由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AHRBI-P),评估双相障碍青少年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双相障碍组青少年AHRBI总分与攻击与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5(38,119)vs.46(38,65);P0.05]。其中,26项行为条目双相障碍组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双相障碍组AHRBI和AHRBI-P总分及6项因子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变量赋值抑郁发作=0,躁狂发作=1),AHRBI和AHRBI-P自杀自伤因子得分与发作状态呈负相关(r=-0.32、-0.33;均P0.05),AHRBI攻击与暴力维度下的毁坏财物行为得分与发作状态呈正相关(r=0.32,P0.05)。结论:双相障碍青少年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青少年,并且,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评估期间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更高,而躁狂发作患者更易出现毁坏财物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年龄13~18岁,同时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对照18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分别对AHRBI量表各因子分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维度危险行为的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组AHRBI总分和健康妥协行为、破坏纪律行为、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行为、吸烟饮酒行为5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1.5(0,130)vs.47(38,7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健康妥协行为因子、破坏纪律行为因子、无保护性行为因子、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关联(均P0.05);破坏纪律行为是攻击与暴力行为(OR=1.57,95%CI:1.13~2.19)、无保护性行为(OR=1.32,95%CI:1.08~1.61)的危险因素,吸烟与饮酒行为是健康妥协行为(OR=2.79,95%CI:1.01~8.33)、无保护性行为(OR=1.83,95%CI:1.29~2.58)的危险因素,攻击与暴力行为是自杀自伤行为(OR=1.39,95%CI:1.15~1.68)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是自杀自伤行为(OR=0.12,95%CI:0.14~0.95)的保护因素,急性发病次数是吸烟饮酒行为(OR=0.95,95%CI:0.90~0.99)的保护因素,无保护性行为是吸烟饮酒行为(OR=2.38,95%CI:1.11~5.13)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各危险行为间有一定关联。抗精神病药物是自杀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急性发病次数是吸烟饮酒行为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乌鲁木齐市维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况以及青少年发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乌鲁木齐市初中、高中10所中学,采用问卷填写调查法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青少年危险行为,共获取有效试卷2356份,统计不同类型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危险行为发生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维吾尔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饮食有关行为发生率为71.99%,缺乏体育锻炼发生率为90.83%,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为77.97%,故意行为发生率为72.96%,物质滥用行为发生率为62.01%,精神成瘾行为发生率为23.98%,其中缺乏体育锻炼的发生率最高。人口学特征分析显示,饮食危险行为与学习成绩、父母学历有关(χ~2=140.932,54.390;P 0.001);缺乏体育锻炼、故意行为、精神成瘾行为与性别、学习成绩有关(χ~2=24.621,465.935,53.740,167.914,65.344,219.683;P0.001);非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滥用行为与性别、学习成绩、父母学历有关(χ~2=119.357,185.476,282.239,10.731,136.797,62.691;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习成绩是导致维吾尔族青少年发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维族青少年大部分缺乏体育锻炼,且男生、成绩差同学发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8例,以及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43例。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同时抑郁症组被试家长完成AHRBI父母版(AHRBI-P)评定。结果:抑郁症组的AHRBI总分、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抑郁症组AHRBI总分、攻击暴力、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AHRBI-P相应评分(均P<0.05)。AHRBI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女性高于男性,AHRBI-P攻击暴力和破坏纪律行为因子分女性均低于男性(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并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可能低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6.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结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进人们改变不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1].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服药,复查或改变生活方式)与临床医生的医嘱符合程度,是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2].  相似文献   

7.
哮喘儿童行为问题及其主观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医学模式、健康概念的转变 ,社会心理因素和行为方式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已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对躯体和生命数量的影响 ,其对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同样受到关注[1] 。哮喘作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2 ] ,且近年来患病率及死亡率有所上升[3] ,已严重危害了儿童的健康。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程度的哮喘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比较 ,了解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同时对哮喘儿童和主观生活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以求在新的医学模式观点指导下 ,对哮喘儿童进行综合治疗 ,全面提高哮喘儿…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心理疾病与家庭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的养育方式不当是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 ,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3]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国内以往的研究多数以健康人群为对象 ,考察心理健康与养育方式的关系[1- 3] ,发现家庭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以临床确诊的心理障碍患者为对象 ,考察家庭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对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收治的 4 0名心理障碍患者均为青少年 ,其中包括焦虑性神经症 12名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受歧视和欺凌对凉山州艾滋病孤儿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受歧视量表、受欺凌量表、自尊量表、自杀风险量表和问题行为量表,对凉山州2554名青少年进行测量,其中单孤594人,双孤104人,非孤1829人。结果:(1)受歧视和欺凌与健康危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健康危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受歧视和欺凌对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受歧视和欺凌既直接影响艾滋病孤儿的健康危险行为,又通过影响自尊间接作用于健康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起病年龄18岁的患者78例(抑郁发作38例,躁狂发作28例,混合状态2例,缓解期1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总病程、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史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双相障碍组AHRBI总分与攻击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38,119)vs.46(38,65),P0.05]。有自杀自伤行为患者与无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相比,起病年龄较大[14.0(10.0,17.0)vs.14.0(9.0,16.0)],总病程较短[12.0(1.0,65.0)vs.26.0(1.0,103.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自伤与起病年龄(OR=1.92,95%CI:1.20~3.02)、性别(OR=5.92,95%CI:1.48~23.52)、抗精神病药治疗史(OR=0.14,95%CI:0.02~0.66)、吸烟饮酒(OR=3.88,95%CI:1.40~10.84)、破坏纪律(OR=4.16,95%CI:1.08~16.08)等因素关联;破坏纪律与攻击暴力(OR=26.74,95%CI:4.16~171.68)、健康妥协(OR=6.66,95%CI:1.08~41.10)关联(均P0.05)。结论:早发型双相障碍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起病晚、女性、吸烟喝酒、破坏纪律是自杀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是保护性因素。健康妥协和攻击暴力是破坏纪律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探讨家庭环境、自尊与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自尊量表(SES)以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某中学12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②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t=-2.36,P<0.05)、不健康饮食行为与缺乏运动(t=-3.01,P<0.05)和无保护性行为(t=2.60,P<0.05)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运动行为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无保护性行为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③危险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而与矛盾性呈正相关;④低自尊更具有攻击性,更容易发生危险行为;⑤自尊在家庭环境和危险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结论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与其所处低亲密度的家庭环境、低自尊有密切关系,提高家庭亲密度,适当提高自尊对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剖宫产率在近50余年急剧上升,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15%警戒线[1]。其中,我国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剖宫产位居亚洲之最[2]。社会因素剖宫产增加了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风险[3],也造成医疗成本的增加[4]。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当人们感受到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威胁,并且认为采纳行为可以预防或控制疾病(或不良健康结局),才有可能引发行为的发生[5]。本研究从HBM的视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本研究从北京地区普通中小学选取1040名被试,探讨青少年吸烟行为模式,以及吸烟行为与学习行为、问题行为、参加的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少年吸烟现象随年级而增加;男青少年吸烟比女青少年吸烟普遍;吸烟行为与偷东西、斗殴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差、闲逛等有密切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了预防、干预青少年吸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性态度对青少年危险性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从长沙市两所普通中学、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对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现场测评.采用的测评工具有: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SS-CA)、Barratt冲动量表(RIS)、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性态度量表(ATSS)、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青少年性态度处于中等开放水平.控制年龄、性别、性知识、饮酒行为、冲动等变量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性态度对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青少年性态度对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抑郁症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问卷、Beck抑郁问卷和Zung氏抑郁自评问卷测评27名青少年抑郁症、38名抑郁情绪青少年及健康对照组74名青少年,比较3组青少年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得分上的差异,并做抑郁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相关分析.结果:(1)抑郁症组和抑郁情绪组的行为抑制系统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组[(14.6±2.4),(14.5±1.5)vs.(13.3±1.5);P<0.001],而行为激活系统的奖赏反应和驱力得分均低于无抑郁组[奖赏反应:(11.7 ±1.7)、(12.4±1.7)VS.(12.7±2.0),(10.1±1.8)、(10.3±1.9)VS.(11.2±1.9);P<0.05或0.01];(2)抑郁症组抑郁得分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呈不同程度的相关(r=-0.26-0.84,P<0.05或0.01).结论:行为激活系统功能降低、行为抑制系统功能增强可能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心理社会因素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以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总分≥90百分位数的145例青少年为病例组,以≤69百分位数的同年龄、同性别的954名青少年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影响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生活事件、心理外控性、学习不满意感、年级、慢性病/伤残、夜间晚睡(12pm后)和家庭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7.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1990年全世界有140万人自杀,青少年自杀比例更高[1]。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也相当严重。胡泽卿等1987~1988年对四川省部分地区调查表明,20岁左右的青壮年自杀人数约占整个自杀人数的五分之一;李建华、万文鹏调查云南省,1981~1986年16~35岁的自杀者竟占总数的61.6%。成都市1983~1986年青少年自杀占总数的26.6%[2]。方明昭调查首都7所重点大学及1所普通大学.表明大学生自杀年均死亡率为9~24/10万[3]。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与青少年的特殊生理现象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特点紧密相连。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威胁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极其复杂 ,其中心理学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证实 ,犯罪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1,2 ] ,其人格具有偏离正常的倾向[3- 5] 。国内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少 ,且主要限于单因素分析。本研究旨在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 ,以期为犯罪青少年心理学因素的研究进一步积累资料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犯罪组 :在某少年管教所随机抽取在监禁罪犯2 5 0名 ,均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类型,在性别上的差异,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2734名中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分析。结果:①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分为三个潜在类别:高危组、边缘组和低危组,比例分别为:2.9%、16.4%、80.7%。②与低危组相比,女生更不容易进入高危组,且达到统计显著(OR=-0.95,P<0.01);与低危组相比,女生更不容易进入边缘组,且达到统计显著(OR=-0.56,P<0.01)。③除了人际和谐维度,生活幸福、乐于学习、情绪稳定、考试镇定和心理健康总分在低危组上均显著高于边缘组和高危组;同时,边缘组得分也显著高于高危组。结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分为三类;高危组、边缘组和低危组,且在性别和心理健康水平上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20.
作为心理弹性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心理一致感研究是国外健康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现有的研究大多关注成人的心理一致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对青少年阶段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及其在青少年社会适应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的不多[2]。本研究以青少年为被试,探讨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阶段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应激水平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6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某高级中学随机选取一、二、三年级学生为被试,共277名,年龄16~20岁。其中高一年级93名,男46名,女47名;高二年级97名,男39名,女58名;高三87名,男39名,女48名。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