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孝贤 《开卷有益》2010,(11):40-41
<正>(二)辨肺病证候肺主气,肺气的运行特点是宣发和肃降,肺气的宣降能维持肺司呼吸和通调水道的功能。肺开窍于鼻,又通于喉,它们的功能活动,也有赖于肺气的宣降正常。肺的病变,主要是宣降失司、通调失常、气机升降出  相似文献   

2.
(五)辨肾病证候 肾在生理上的特点是“主蛰”,故称肾为“封藏之本”,“藏精”则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精是先天和后天之精的融合物,为人体生殖、牛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精又能生髓、充骨、养脑、荣发。肾又主水液,并有纳气的功能,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及呼吸的深长。肾位于腰部,  相似文献   

3.
(四)辨肝病证候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其疏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畅气机,使气血流畅,并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以助胃肠的消化功能,即所谓“疏土助运”;二是调节精神情志活动,使之精神愉快,情绪开朗;三是调节生殖功能,如女子的月经和孕育,男子精液的施泄等,均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二、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纷纭复杂的疾病,在其病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也是十分复杂的,因而中医在临床也就有着与之相应的多种辨证方法。但是无论证候多么繁复,都可以用八纲予以归纳,也就是说,它们都有共同之处。如就病位而言,非在表即在里;就病性而言,  相似文献   

5.
哈孝贤 《开卷有益》2010,(10):40-41
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是针对所有证候的共性,抽象出的四对纲领性证候,虽然包括了疾病现阶段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证候的类别(阴阳两大类),但并不具体,属于纲领证;而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推求,虽然可以判断证候的具体性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56-159+17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中期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脏腑辨证特点及临床意义,为患者临床诊疗提供相关指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接收诊治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肾损害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无肾损害,172例)和研究组(中期肾损害,148例)。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脏腑辨证特点,并比较研究组患者不同年龄段、不同高血压级别的中医脏腑辨证特点。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肝脏证候积分为(3.51±0.64)分,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97±0.43)分,研究组患者的肾脏、脾脏证候积分分别为(2.97±0.62)分、(2.77±0.5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4±0.54)分、(2.25±0.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阳亢证证候积分为(2.43±0.47)分,明显高于研究组的(1.28±0.31)分,研究组患者的气虚证、阴虚证证候积分分别为(2.72±0.55)分、(1.93±0.4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1±0.47)分、(1.35±0.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的肾脏证候积分为(4.28±0.76)分,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证候积分分别为(4.05±0.71)分、(2.33±0.45)分、(1.87±0.35)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患者的肾脏、脾脏证候积分分别为(4.63±0.77)分、(3.15±0.39)分,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证候积分分别为(4.33±0.75)分、(2.94±0.37)分、(1.59±0.18)分,均明显高于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中期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脏腑辨证病位为肾脏、脾脏,病性为气虚证、阴虚证及血瘀证;患者年龄越大、高血压级别越高,其肾脏、脾脏损害越严重,气虚证、阴虚证及血瘀证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7.
二、腑病的辨证此所谓“腑”,是指传化之腑,也即六腑。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饮食水谷,具有实而不满、泻而不藏、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腑病有时也与脏病相兼出现,如脾胃气虚,肝胆湿热等,但其中有孰为主次的区别,凡以腑病为主者,均在本节介绍。  相似文献   

8.
<正>气血津液辨证,就是综合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判断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气、血、津液流行全身,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病变,必然影响到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9.
四、太阴病证太阴是三阴的屏障,病入阴经,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证是脾阳虚弱,寒湿内生的病变。脾与胃相表里,在伤寒病的过程中,胃阳旺盛的则邪从燥热而化,脾阳不足的则邪从寒湿而化,故在临床中,  相似文献   

10.
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11.
<正>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属于辨证的纲领,虽然能为治疗指出一个方向,但并不具体。因此,临床还要通过其他的辨证方法进一步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病位的脏腑、经络,在气、在血等等,从而得到具体的诊断,确定相应的治法。  相似文献   

12.
<正>二、七情证候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活动,本是人体在情志上应答外界刺激的种种反应,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若情志变化太过突然,剧烈或持久,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七情便会成  相似文献   

13.
六经辨证,是依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传变关系而应用的一种辨证方法。这里的伤寒病,是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发的外感病证。由于风寒侵犯人体后,大多从表入里循经传变,将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个证型,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四、问头身胸腹前述之问诊内容中,对头身胸腹的症状已有所涉及,本文主要介绍眩晕、胸闷、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等症状。(一)眩晕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头脑旋晕,严重时感到自身或周围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二者常常同时出现,故称眩晕。  相似文献   

15.
中医脏腑辨证的形成与发展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脏腑辨证肇始于《内经》,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理论体系以宋金时期为分水岭,之前为系统研究阶段,之后为专题研究阶段。其中系统研究阶段以《内经》《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为代表;专题研究阶段以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温补学派、扶阳学派为代表,专题研究范畴主要为脾胃学说与肾命学说。脏腑辨证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揭示脏腑辨证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规律,可为当今的辨证规范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五脏层次观、辨证层次观等两方面,论述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对脏腑辨证进行细化分型的必要性。并提出脏腑辨证细化分型及证候的细化分型研究应该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外感病的三种辨证方法,这三种方法相互独立、互相补充又互有重叠,给学习和运用造成了较大困难,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统一。通过对三种方法的病机及证候进行分析,认为外感病的辨证实质上就是脏腑经络辨证。基于脏腑经络理论,运用证素辨证统一中医外感病辨证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延续和保持各种外感病辨证方法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8.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 (四)望四肢四肢与五脏均有一定关系,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脾主四肢"之说.望诊时主要观察手足、掌腕、指趾的外形和动态.  相似文献   

20.
八、补法(一) 补法又称补益法或滋补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的虚损,给予补益的方法.也即《内经》所谓"虚者补之"的原则. 补法的意义有两种:一是对于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减弱的病人,直接补充肌体某种匮乏的物质,或增强其生理功能,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一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气虚弱,无力抗除病邪时,通过补益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战胜疾病. (一)适应范围补法主要适用于正气虚弱、体力衰退的患者,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正气不足,无力逐邪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