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动脉造影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HL)动脉造影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102例CHL患者,男35例,女67例,年龄23~70岁,平均41.3岁.所有患者行肝动脉造影:导管位于肝固有动脉水平,对比剂注射流率5 ml/s,DSA连续完整采集动脉期、实质期图像.按照下述标准将动脉造影表现分为4型:富血型(Ⅰ型),乏血型(Ⅱ型),动静脉分流(AVS)型(Ⅲ型),门静脉供血型(Ⅳ型).各型判定标准:富血型为供血动脉轻-中度增粗,动脉期可见较多异常血窦显影,实质期异常血窦充盈瘤体大部分区域.乏血型为供血动脉无增粗,动脉期可见数量不多的异常血窦在瘤体周边显影,实质期异常血窦充盈瘤体小部分区域.出现AVS则不论富、乏血与否直接判定为AVS型.门静脉供血型则为动脉期及实质期完全无瘤体染色,直接或回流性门静脉造影显示异常血窦充盈染色.分型确定后对Ⅰ~Ⅲ型患者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肝动脉栓塞.统计总体瘤体缩小率和各型瘤体缩小率并分析其差别.结果 102例动脉造影全部成功.其中,富血型58例(56.8%),乏血型30例(29.4%),AVS型13例(12.7%),门静脉供血型1例(0.98%).在AVS型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1例,肝动脉-肝静脉分流2例.分流时相出现于动脉期10例,出现于实质期3例.总体瘤体缩小率为46.7%,富血型瘤体缩小率为56.3%,而乏血型为27.9%,AVS型46.6%.各型之间瘤体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富血型和AVS型均较乏血型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富血型和AVS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肝动脉造影表现可将CHL分为富血、乏血、AVS、门静脉供血四种类型.其中富血、乏血及AVS型之间行PLE肝动脉栓塞时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差别.此分型可作为选择疗法和估计瘤体缩小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内栓塞治疗(PLE—IASE)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的影响因素。方法89例诊断明确的SCHL患者,瘤体直径为(8.3±3.8)cm。临床症状上仅有焦虑症状者53例,右上腹疼痛35例,Kasabach—Merrit综合征1例。PLE—IASE治疗前根据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动脉造影分型,分型确定后配制PLE经供血动脉注射。其中平阳霉素(PYM)用量为(9.8±4.4)mg,碘油(lipiodol,LP)用量为(5.9±2.9)ml。治疗结束后根据复查点片确定其碘油沉积状态。随访6~72个月,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症状缓解率和瘤体缩小率。以瘤体缩小率为应变量,术前肿瘤直径、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LP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89例患者动脉造影分型富血型51例,乏血型26例,动静脉分流(AVS)型12例。治疗后碘油沉积状态良好64例,不良25例。随访结束时53例焦虑患者症状缓解,35例右上腹疼痛者33例缓解,2例术后仍有间歇性疼痛。1例Kasabach-Merrit综合征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症状缓解率98.7%。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对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影响,而术前肿瘤直径及LP用量对瘤体缩小率无显著影响。结论PLE—IASE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动脉造影分型、PYM用量及碘油沉积状态对瘤体缩小率有显著影响,而术前肿瘤直径及LP用量对瘤体缩小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经栓塞治疗后碘油沉积状态差异的原因及与瘤体缩小率的关系.方法 89例SCHL进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硬化性栓塞(PLE-IASE).平阳霉素(PYM)剂量2.0~24 mg(9.8 mg±4.4 mg),超液化碘油(LP)剂量1.5~20 ml(5.9 ml±2.9 ml),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剂量3~40 ml(11.8 ml±5.9 ml).按照栓塞后病灶内碘油沉积范围是否超过瘤体直径的1/3作为判定碘油沉积状态良好与否的标准,所有患者栓塞后对碘油沉积状态进行分类,随访(22.8±6.5)月,记录各自瘤体缩小率并进行差异比较.结果 本研究PLE-IASE治疗技术成功率98.9%.89例SCHL栓塞后碘油沉积状态良好64例(71.9%),不良25例(28.1%).碘油沉积状态良好者瘤体缩小率为(0.56±0.22)%,不良者瘤体缩小率为(0.23±0.27)%.统计学分析显示碘油沉积状态良好者瘤体缩小率比沉积不良者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5.835,P=0.000).结论 PLE-IASE治疗SCHL时碘油沉积良好者瘤体缩小较不良者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经肝动脉或门静脉介入治疗不同血供类型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32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按血供情况分为富血供型(128例)、中等血供型(104例)、乏血供型(90例)及门静脉血供型(2例)4组,前3组采用经肝动脉栓塞,门静脉血供型采用经门静脉置管栓塞。对比分析各型血管瘤术中用药剂量、术后不同随访时间段瘤体直径变化及治疗效果。 结果:门静脉血供型仅有2例,未纳入统计分析。富血供型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剂量最多(11.2±2.7)ml,中等血供型其次(9.8±3.4)ml,乏血供型最少(4.7±2.4)ml。术后随访在3个月~3年,术后瘤体直径有差异,均是富血供型直径最小,中等血供型其次,乏血供型直径最大;乏血供型在各随访时间段肿瘤缩小程度都小于前2组。术后2~3年的治疗效果评价,富血供型及中等血供型的显效+有效率几乎都达到100%,明显高于乏血供型,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瘤体缩小程度及疗效与肝血管瘤的血供类型都有明显的关系,富血供型瘤体缩小所需时间最短,富血供型及中等血供型长期随访疗效确切,优于乏血供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过程中瘤体血供与子宫动脉卵巢支(OB)及卵巢动脉(OA)显影的相关性与临床治疗观察。方法通过对363例诊断明确的子宫肌瘤患者行UAE治疗,观察瘤体血供及OB、OA显影情况,术后随访瘤体变化情况及追踪监测卵巢功能。结果瘤体血供分为由一侧为主型(34.16%)、双侧均匀型(43.80%)、单一侧型(22.04%);其中均匀型OB显影明显多于其他两组(P<0.05),而乏血供侧子宫动脉OA要多于其他子宫动脉(P<0.05)。OB显影患者卵巢功能出现一过性障碍,3个月后恢复正常,并且各种不同血供类型瘤体缩小变化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子宫肌瘤血供分型与OB、OA对卵巢供血存在着平衡相关性,特别对于乏血供侧子宫动脉栓塞应注意栓塞流量,防止出现卵巢早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血供类型的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经肝动脉灌注131Ⅰ-HAb18F(ab')2的疗效差异.方法 使用Seldinger技术,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0.75 mCi/kg131Ⅰ-HAb18F(ab')2注射液,CT随访治疗前后的瘤体大小变化.按照DSA造影表现,将30例患者分为多、中等、少血供3型,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瘤体缩小的差异.结果 DSA显示多、中等血供型肝癌肿瘤缩小的比率分别为60%、37.5%,2例少血供型肝癌治疗后1例瘤体显著缩小.结论 131Ⅰ-HAb18F(ab')2免疫内照射治疗对不同血供类型的肝癌均有一定的缩小瘤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癌动脉期螺旋CT表现,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血供特点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69例行至少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技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疗效及预后随访,并与术前螺旋CT动脉期血供分型对比分析.根据术前动脉期肿瘤CT强化程度,将其血供分为富血供型(均匀强化型+不均匀强化型)和乏血供型(强化不明显型+无明显强化型).根据随访CT肿瘤大小改变、碘油沉积情况及有无新发病变,将近期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结果 69例中,近期有效27例,近期无效42例.在富血供中有效26例,无效14例;而乏血供中有效仅1例,无效为28例,富血供患者近期疗效优于乏血供(χ2=40.481,P<0.001).同时近期有效者的生存状况亦优于无效者(χ2=22.39,P<0.001),其6、12、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30%,89.89%,50.24%和80.95%,45.28%,10.65%.结论 原发性肝癌动脉期血供CT分型与TACE术后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利用动脉期螺旋CT表现进行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估,有助于临床预测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血供类型的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经肝动脉灌注^131 Ⅰ—HAb18F(ab’):的疗效差异。方法使用Seldinger技术,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0.75mCi/kg ^131 Ⅰ—HAb18F(ab倪注射液,CT随访治疗前后的瘤体大小变化。按照DSA造影表现,将30例患者分为多、中等、少血供3型,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瘤体缩小的差异。结果DSA显示多、中等血供型肝癌肿瘤缩小的比率分别为60%、37.5%,2例少血供型肝癌治疗后1例瘤体显著缩小。结论 ^131 Ⅰ—HAb18F(ab,)2免疫内照射治疗对不同血供类型的肝癌均有一定的缩小瘤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经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1151例,探讨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特点,评价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陕西省多个医疗机构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1151例子宫肌瘤介入栓塞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单侧或双侧股动脉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超液态碘化油加平阳霉素混合液栓塞瘤血管床至瘤染色消失.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B超,观察瘤体大小.结果 子宫动脉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髂内动脉主干、臀下阴部干、阴部内动脉、臀上动脉的比率依次为73.8%、12.6%、7.6%、4.5%、1.6%.子宫动脉起始段成角分别为锐角63.4%、直角22.1%、钝角14.5%.DSA能清楚显示子宫动脉开口及行程的投照体化分别为:正位18.5%、同侧斜位56.2%、对侧斜位71.6%,提示对侧斜位投照为显示子宫动脉开口及行程的最佳体位.子宫肌瘤供血情况:早双侧优势型约占65.3%、呈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单侧优势型约占24.7%、呈单侧供血型约占10.1%.瘤体染色特点:单侧或双侧子宫动脉主干明显增粗、迂曲,动脉期肿瘤血管增多、增粗、扭曲,形成抱球状血管网,瘤巢内血管增多、紊乱,聚集呈毛线团状结构,称毛线团征;实质期,单发肌瘤瘤体呈浓密均匀染色,轮廓清楚.多发肿瘤呈边缘呈波浪状染色;肿瘤染色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形态、边缘.术后3、6、12个月复查超声瘤体缩小比率:3个月缩小1/2的约31%,6个月缩小1/2的约61%,12个月缩小1/2的约78%,约6.9%瘤体大小无变化.约1.4%无效.结论 大样本多中心观察表明,子宫肌瘤是富血供良性肿瘤,大样本子宫动脉栓塞术证明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了解子宫动脉的血管解剖特点、采取合适的投照体位,可以明显提高超选择插管的成功率;认清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可以预防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CT动态增强表现的强化类型与瘤内MVD及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瘤内MVD及VEGF的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病理分级、MVD及VEGF间的关系:Ⅰ、Ⅱ、Ⅲ级和Ⅳ级的MVD分别为22.9±12.6、36.7±16.2、51.1±17.3和67.8±21.4,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53.3%(8/15)、90.9%(10/11)和100.0%(12/12),Ⅰ级与Ⅲ/Ⅳ级和Ⅱ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和Ⅲ级与Ⅳ级之间的MVD,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肝细胞癌的MVD分别为70.6±22.9、65.7±21.6和25.1±13.5,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23/27)、63.6%(7/11)和28.6%(2/7).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或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合并组与少供血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的肝细胞癌,其MVD计数均高于少血供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动脉供血型与双重供血型MVD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MVD及VEGF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及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11.
我院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发现肝动脉与门静脉主支和肝动脉与肝静脉主支分流6例。其中4例肝动脉与门静脉主支分流,1例肝动脉与右肝静脉分流,1例肝动脉与门静脉主支及左肝静脉双向分流。肝癌动静脉分流的血管造影表现,依王颂  相似文献   

12.
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造影血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BA)供血情况.方法 35例肺转移瘤,其中转移自原发性肝癌15例,胃癌7例,肠癌6例,子宫附件癌3例,胰腺癌3例、黑色素瘤1例;其中25例有手术史.35例患者共97枚转移瘤,病灶平均直径为(3.2±1.2)cm,单枚肿瘤直径最大者7 cm,1例患者肺转移瘤最多6枚.对35例肺转移瘤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5例同时作肺动脉造影,根据转移瘤的分布部位、肿瘤类型、肿瘤直径,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结果 35例97枚转移结节在肺内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7枚中70枚(72%)为富血供 中等血供,肿瘤越靠近内、中带,支气管动脉供血越丰富;肺动脉造影见肿瘤仅周边浅染色或无染色;肺转移瘤支气管动脉供血与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是肺转移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肺动脉不参与或仅参与周边供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乏血供肝转移瘤超声造影(CEUS)血流灌注特点及其与CT增强扫描的差异。方法:选择CT增强扫描提示为乏血供肝转移瘤的12例(20个病灶)行常规超声及造影检查。二维超声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边界、内部回声;CEUS观察病灶各期的强化模式、强化水平,重点观察动脉期(0~25s),并与CT增强扫描进行比较。结果:12例共20个病灶,CT增强扫描动脉期:1个病灶轻度增强(5%),11个环形强化(55%),2个不均匀强化(10%),6个无强化(30%)。CEUS动脉期:11个病灶弥漫性均匀强化(55%),7个环形强化(35%),2个不均匀强化(10%)。结论:CEUS显示乏血供肝转移瘤动脉期血供情况优于CT增强扫描;对于CT增强扫描怀疑为乏血供肝转移瘤患者,尤其是单发转移瘤,CEUS检查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SCHL)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内硬化性栓塞(PLE-IASE)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肝功能损害、治疗并发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参数,确定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为SCHL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同期147例SCHL患者分为栓塞和手术两组.其中栓塞组89例行PLE-IASE.手术组5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7 d行肝功能(ALT、AST、TBIL、IBIL、TP及ALB)检查.统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经费的差异.观察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栓塞组和手术组术前肝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结果比较,栓塞组ALT、AST、TBIL升高和TP、ALB降低水平比手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依次为0.000、0.014、0.004、0.000及0.000).栓塞组住院期间有1例发生近期并发症.手术组住院期间1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轻微并发症10例,严重并发症2例.两组均未发生与处理因素有关的远期并发症.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手术组为20.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栓塞组住院时间平均为(8.0±3.5)d,手术组为(19.0±5.0)d,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栓塞组住院经费平均为(13 612.7±5 860.5)元,手术组为(26 335.6±8 314.0)元,两组住院经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动脉内PLE-IASE治疗SCHL,肝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经费低,过程更加安全,成本-效益比更优.  相似文献   

15.
肺癌支气管动脉血供类型及对介入方法和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肺癌血供类型对介入方法和疗效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60例中晚期肺癌运气管动脉造征象,了解血供类型,(2)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25例)或加用栓塞(BAE,35例),结果:富血型36例,较多血型20例,乏血型4例。BAI与BAE显效率76.7%。总有效率9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富血型和较多血型肺癌采用BAI与BAE治疗,能达到满意效果,是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征象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组40例患者均经手术或术前活检、痰细胞学检查后病理证实,其中鳞癌18例,腺癌12例,未分化癌8例,小细胞癌2例。全部病例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同时采用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标准分期,其中,Ⅱ期5例,Ⅲa期10例,Ⅲb期11例,Ⅳ期14例结果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瘤体呈多血供型22例,包括全部腺癌12例,未分化癌8例,小细胞癌2例:瘤体呈少血供型18例、皆为鳞癌。结论 支气管动脉造影所表现的血供特征,在鉴别病理类型方面有重要价值。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的TNM分期亦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肝转移癌的DSA表现及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转移癌DSA表现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 51例肝转移癌均行肝动脉造影,再行抗癌药物灌注或栓塞。结果 富血供型 20例(39.2%),等血供型 9例(17.7%),乏协供型 22例(43.1%)。肿瘤形态:结节状 33例;囊状4例;斑片状14例。治疗后92.2%病人症状减轻,56.8%的肿瘤较前缩小,半年、1年、2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90.2%、52.9%、22.6%及12.5%。结论 DSA及其介入性治疗为肝转移瘤的一种有效的诊断和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方法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肝血管瘤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造影后,采用超液态碘化油及平阳霉素混合乳剂进行瘤体栓塞治疗。随访6-24月。结果:本组病例典型瘤体均有明显改变,造影示“早出晚归”征象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8例瘤体缩小50%以上,异常血管湖消失。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结论: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动脉内栓塞是治疗肝血管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榄香稀持续灌注治疗存在肝动静脉或肝动脉门脉瘘的肝癌的疗效.方法 62例存在肝动静脉或肝动脉门脉瘘的肝癌患者给予榄香稀经肝动脉留置导管持续灌注治疗.术后定期复查ALT、AST、T-BIL、WBC、AFP等指标以评价肝功能及肿瘤变化,同时还行肝脏CT或MRI及经肝动脉造影观察肿瘤体积、数目的变化及瘘口封堵情况.结果 35例(56%)患者肝动脉造影显示原有的瘘口基本闭塞,同时AFP的数值亦有所降低;17例(27%)患者肿瘤体积明显缩小(>50%).12例(19%)患者生存期超过24个月,其余50例(81%)患者生存期为7~15个月.结论 经肝动脉留置导管持续灌注榄香稀治疗存在肝动静脉或肝动脉门脉瘘的肝癌是一种既有效封堵瘘口又最大程度灭活肿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血供类型血管瘤的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点,并分析血供分型与肝固有动脉直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经影像或临床明确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111例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病灶动脉期强化特征分为高速灌注(出现中心填充趋势,呈斑片状、片状强化)、中速灌注(填充部分血窦,勾勒部分病灶边缘,表现为结节状、线状强化)和低速灌注(病灶边缘少许血窦填充,呈边缘点状强化)。测量患者肝固有动脉直径、病灶直径,分析血流灌注快慢与肝固有动脉直径、病灶直径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111例病灶中,高速灌注57例,中速灌注18例,低速灌注36例。高速、中速灌注病灶的肝固有动脉直径均大于低速灌注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速、高速灌注病灶间肝固有动脉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高速、中速灌注病灶归为富血供,低速灌注病灶归为乏血供,两者间肝固有动脉直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88,截断值为4.2 mm,灵敏度为77.3%,特异度为75.0%。高速、中速、低速灌注间病灶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肝血管瘤灌注特点,并可用于分析血供类型。肝固有动脉直径是肝血管瘤灌注的影响因素,测量其大小有助于肝血管瘤血供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