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方”之名由来已久,最早对“经方”进行阐释的《汉书·艺文志》认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也就是说,凡是经过反复实践检验的有效的治疗方都可以称为经方,即验方。及至唐代,经方的含义己经有了医门经典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经方溯源     
管仕伟 《中医教育》2009,28(2):71-72
“经方”一词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并有如下说明:“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从此可见当时的“经方”以方药为学术重点,并且在临床上善以方药活人。但当时负责校勘方技的医家李柱国为什么非得在“方”字前加一个“经”字呢?这得从“经”字说起。  相似文献   

3.
经方是中医独具特点的的学派,经方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以中药的寒热阴阳之性,来调节疾病的寒热阴阳之证。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经方治疗痹证颇具特点,现就《伤寒论》有关治疗痹证的方证理论探讨如下。经方治疗痹证特点《诸病源候论·风痹侯》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并区分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经方没有专篇论述痹证的病因及证治,而散见于六经病中,多称谓风湿、风湿相搏、湿家、湿痹…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医学文献汗牛充栋。在浩如烟海的各类医学典籍中,方书文献以其数量巨大且富实用价值,尤为引人瞩目。所谓方书,即方剂学著作,传统上习惯称为“方书”,意即专门收载方剂的著作,或以方剂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汉代将方书归入“经方”范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学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谓:“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见“经方”是记述具体治疗方法的著作,有别于专谈理论的“医经”…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包括淫胜(包括司天,在泉)、反胜(包括司天,在泉)、相胜、相复、主胜和客胜等8个方面,说明了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如何根据药物的气味进行方剂的配伍。每一种邪气致病,都可以根据相应的气味配伍规律组方。因此,每一种邪气在8种不同的情况下,对应有8种配伍方式。《黄帝内经》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以热性、苦味、甘味、淡味药物为主,辅以寒性、辛酸味药物。说明湿邪有寒热之分,体现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伤寒杂病论》中,祛湿方剂共33篇,此处之"湿"指外感湿邪和脾胃内生湿邪。分析其中代表方剂可知,《黄帝内经》中的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运用广泛;《黄帝内经》中的8种气味配伍方法在祛湿类经方中并非完全独立使用,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结合使用或单独使用;祛湿类经方药物在四气选择上有寒有热,在五味选择上,多用苦味、辛味、甘味药物,其中必用苦味药物。  相似文献   

6.
“经方”之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之名由来已久 ,在临床实践中 ,以“经方”加减治疗各类病证疗效卓著。然而“经方”的解释说法却很多 ,见仁见智 ,难于统一。在文献报道中 ,所使用的“经方”也取自于范围较大的各种古典医籍 ,造成不少的歧义 ,因而有必要对“经方”之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求共识。1 “经方”的含义目前“经方”之含义大致有 3种。1 1 经方者 ,经验之方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的社会制度经历着巨大的历史性变革。随着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提高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与要求的各种学派———诸子百家的出现 ,祖国医学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力的推动。这…  相似文献   

7.
以汉代一两等于15 g的折算方法,运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总结250例病案的临床体会.在治验的病案之中,2剂药内治愈的病例占六成,5剂药内治愈的约占九成,需用7剂药以上的只占少数;2剂内病情减半的占八成,3剂内病情减半的占九成多.由此临床实践,初步验证了应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于当今临床,具有“一剂知、两剂已”之速效.并体会到临床运用经方并非必须“灵活加减”,经方并非不能长期服用,经方煎服法方便患者,翻煎易破坏方剂配伍关系,使用经方必须注意药物质量,必须打破药典“常用量”的局限,使用原方必须重视原意.  相似文献   

8.
刘洋  于峥  刘慧杰 《中医杂志》2007,48(4):377-378
处方中药物用量是中医临床颇具技术含量的内容。处方一经组成,每味药物的用量直接关系方剂的功效,故素有“不传之秘在药量”的说法。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学辨证论治系统的先河,经方的药物组成、用量、加减、炮制、制剂、服法等精确清晰,基本涵盖了整个中医临床用药过程,其规式作用,也是被后世尊为医方之祖的原因之一。但经方药量欹重,动辄数两,甚至半斤、1斤、2斤。后世畏其药重,尚轻剂而用之。对经方的药量考据,一直是历代聚讼之一。对经方药量的把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经方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又曰:"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简约几言,道出了临床把握针刺深浅的重要性.然而,何为"各至其理"之"理"呢?  相似文献   

10.
撰写临床经验总结,与临床总结性的大样本文章不同,它的内容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包括某个系统的疾病,如“胶原系统疾病的治疗经验”,小的可就一病一证的理法方药或一方一药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就常见病来说,选题宜小毋大,小则容易写得深,写得透,大则常会疏阔浅泛。如《肾厥头痛证治》一文  相似文献   

11.
活学巧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具体有5个方面:①必须深入钻研原著,这样才能够发现和感悟出真谛;②必须正确理解原文,把原文的精神落到临床实处,久之便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③必须明辨病机且谨而守之,如果抠准每一首经方的方证机理,选方用药就自然会胸有成竹;④必须做到守、仿、变,"守"即守方照用,"仿"即效仿某方再酌情加减,"变"即遵循经方主旨大意经变通再创制新方;⑤必须重视药物剂量,经方中某些特殊剂量若不准确,临床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2.
黄芪建中汤应用于精神疾病时宜紧扣小建中汤证;黄芪建中汤之药物剂量,除黄芪多在45~90 g、饴糖多在45 g之外,其余多接近经方一两相当于15.625 g之量,低于此量则疗效欠佳;关于黄芪建中汤之药材选择,芍药用白芍为好,因白芍功擅益阴养血,且具酸收之能;然对于市售之雪白片剂,用之宜慎,因此多系药商用硫磺重度熏染所致,宜选原个药材色浅白、暗黄者为佳,自己切制。饴糖于市肆时或有售,宜选购优质者冷藏备用。  相似文献   

13.
经方治验4则     
不研经典,难窥中医之精妙;不睹大验,不叹先贤之神奇。笔者读仲景书虽有心得,然以其方用之于临床,亦有不验时,但于己难辞“辨证不的、所施非宜”之咎而无怪乎仲景先师;治有所得,则常感欣慰而慨叹:经方之验竟若风吹浮云,先师之法恰似以钥启锁。现就近日所治之验者呈于篇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4.
安佳乐  陈雷 《河南中医》2013,(12):2050-2051
目的:探讨经方中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常用之黄连一味,比较其在《伤寒杂病论》各方中的应用,分析其量效关系。结果:黄连在其不同的剂量段和与经方中其他药物不同比例时,侧重、主治均有所区别。结论:中医处方用药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重视用量控制.采取此策略随证施量。  相似文献   

15.
张诗晗  李良松 《河南中医》2019,39(7):1005-1008
《神农本草经读》援引《伤寒论》经方用法阐释药物,把药物与《黄帝内经》理论、临床用法相结合。但《神农本草经读》并未全盘接受古人之说,其调整药物品类,舍弃迷信观念,反对过度炮制,认为药物的性味取决于其所禀受的天地之气;陈修园认为上品药皆是日常食疗保健之品,难当大病之用;其批驳无稽之谈,博采众家之长,援引《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等多家注释;擅用五运六气、取象比类、易理八卦等思维诠释药性。《神农本草经读》训诂内容包括训释病名、训释功效、训诂字义、补充成分、考证药物等。  相似文献   

16.
朱其恩 《河北中医》2010,32(3):369-370
臁疮是指发生于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多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静脉疾病。多见于久立、久行者,常因外伤、湿疹及虫咬等原因而诱发。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认为,臁疮初起发病,多由暑热伤津、心火有余所引发,病位浅,为实证;心脾不足日久累及肝肾所发之臁疮,病位深,为虚证。故治疗上亦当分而视之。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俱备的最早杂病专著,诚如徐灵胎所评:“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以存,乃方书之祖。”《金匮要略》方剂向称经方,素有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名此方之称,其选药精切,组方及加减变化严谨灵活。循此以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对《金匮要略》方剂的深剡理解,也有助于灵活加减运用于临床。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对此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8.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19.
李亚琼  黄家诏 《陕西中医》2009,30(6):760-761
《伤寒杂病论》所载诸方经历代医家沿用,疗效卓著而可靠,世称之“经方”。纵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包括汤、散、丸、酒、栓剂等,这些不同剂型的使用,为经方疗效的发挥起了很大的作用,对现今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就仲景对散剂的运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其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不自觉地掺入了家乡土话——南阳方言,致后学者对一些症状、眯象、药物等把握不准,甚至产生误解,对学习《伤寒论》、应用经方带来一定困难。笔者世居南阳,为仲景故里之人,深习民俗,熟识方言,故将《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