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随着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实施,医院输血科的设置与功能具有了详细的指标要求。"办法"第11条指出,输血科及血库的主要职责是: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标准"指出:输血科需要参与疑难输血病例的诊断、会诊与治疗;输血科人员具备输血、检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近5年临床用血情况的回顾性调查,获得临床用血现状及变化走势等其相关数据,为促进合理、安全、有效用血以及实施血液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8一Ol—Ol一2012~12-31进行输血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每年按不同血液品种统计用血量。结果:随着住院人数以及手术人数的增加,2011年以前的用血量均以大于20%的速度增加,每年的无偿献血采血量以将近30%的速度增加,临床仍然多次出现“季节性血源紧张”,与全国的用血现状相符。2012年我院临床输血科在独立建制的基础上,加强专科建设,按照《湖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室建设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同年底出台了一系列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方案以及自体输血的实施方案,有效进行血液保护,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血,在住出院人数和手术台次分别较上一年增加18.55%和19.8%的情况下,红细胞用量较上年减少10.5%,血浆用量减少49.3%,血小板用量增加35.5%,冷沉淀用量增加11.4%,输血人次减少28.9%。结论:加强专科建设,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自体输血管理,能够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加强血液保护,有效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3.
输血是临床抢救治疗的手段,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主成部分。作为输血的重要科室输血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以满足临床需要,同时指导临床科室合理,有效,安全用血。输血科为保证血液安全,输血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输血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对血液制品进行不良反应监控追踪。现对2004年2月我科建科以来在临床输血管理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9年1月5日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实验检测、血液制品的储存与发放,为临床提供安全输血服务。因此,我院于2001年10月成立了输血科,由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  相似文献   

5.
<正>血液制品是一种特殊医疗用品,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和抢救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多地出现用血紧张,临床用血短缺成为某些地方的常态。作为综合性医院,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安全,使每次输血治疗尽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将血液效用达到最大化是输血科的责任。2012年8月1日实行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中,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是平行对等关系,都是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主任一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进行输血工作.输血科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血液制品从血液中心到患者血管这一过程,在做好自身科室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同时,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协助临床用血科室建立临床输血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树立正确、全面的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并完善临床用血工作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1〕。我院2013年参加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医院加强输血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全面输血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8.
<正>输血科肩负临床输血工作,是临床参与临床急救及危重患者救治的重点科室。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提高血液使用效能,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安全用血进行剖析,特别是通过对临床输血流程科学合理的管理,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用血科室沟通,把握临床用血指征,规范临床用血疗效评估,持续改进临床输血工作,提高临床用血质量,把安全输血提高到重要地位。1输血科要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的针对性培训  相似文献   

9.
正输血治疗是临床抢救生命的一种特殊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包括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由此,201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在实施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真正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及对临床用血管理更为严格。而"输血治疗"的病历,则是实施临床输血的原始记录,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提供是非认定,是输血过程的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强化医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泰安地区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血库)的现状和临床用血的情况,为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水平,促进临床有效安全的输血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10年县级医院输血科督导检查表和《输血技术规范》编制检查表,对27家医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输血科设置、贮血设备、开展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不合格的达77%以上,临床合理用血率仅为37.87%,手术不合理用血的现象高于非手术科室。结论:本地区二级以上的输血科(血库)和临床输血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临床输血治疗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盲点和误区,亟待医院加强输血科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输血知识培训,提高安全用血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病例:患者女,86岁,因"间断腹痛、呕吐5 d"于2010年12月23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2次/d,约50 ml/次。患者发病期间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血,小便正常。门诊行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见图1)。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余年,曾于2010年9月2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见图2)。遂以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4.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失代偿所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总称,轻者表现为性格或行为异常,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根据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程度,肝性脑病通常分为4期。肝性脑病是反映肝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严重的肝性脑病基础上出现的脑水肿又是导致肝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肝性脑病是阻止重症肝病患者疾病进展、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是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对单一抗高血压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降压的高血压患者主张联合用药或用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是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MI)诊疗指南从诊断、治疗及二级预防等方面均作出了详细的指导。AMI的治疗原则即挽救存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欧洲和我国指南部推荐积极采取直接冠脉支架置入术或溶栓的再灌注,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国外研究证实,指南中推荐的常规用药在AMI治疗过程中的使用率与住院病死率与长期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住院死亡有独立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血清瘦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内分泌激素特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瘦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瘦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之为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作用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一旦内环境稳态被打破,各种疾病就会相继发生。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活跃的器官,肝衰竭患者失去肝脏的正常调节时,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水潴留、酸碱失衡、营养代谢及糖代谢障碍等内环境紊乱的现象。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时给予临床处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是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交感风暴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