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智小游戏在无偿献血中降低献血反应及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的作用。方法:将2013-10-2014-03在我站A献血点初次献血者2 361人为对照组,B献血点初次献血者(排除不配合参加游戏干预者)3 892人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采血程序进行献血,观察组在按常规献血程序进行献血的同时给予益智小游戏干预,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率及献血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反应率及献血服务满意度比较,χ2值分别为148.730、155.6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益智小游戏应用于无偿献血服务,能有效降低献血反应,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对于保留无偿献血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预防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6-12月在人民广场采血点的初次献血者1 448例按献血日期分为2组,即对照组(单日)737例、观察组(双日)711例,对照组按常规献血服务进行护理,观察组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及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献血反应率为3.80%,满意率为91.99%,观察组献血反应率为1.41%,满意率为100.00%,2组献血反应率及满意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护理程序应用于初次献血者的采血护理,能有效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对于拓展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血压、心率不达标及伴睡眠障碍、抑郁情绪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按照男女1.5:1比例随机选取2011—2015年在邯郸市中心血站街头献血车上献血但血压(130~159/85~99 mm Hg)、心率(91~100次/min)不达标的无偿献血者200例,根据干预方法分为A1组和B1组,每组100例;另按照男女1.5:1比例随机选取伴睡眠障碍、抑郁情绪的无偿献血者200例,根据干预方法分为A2组和B2组,每组100例。A1组和A2组无偿献血者给予常规干预,B1组和B2组无偿献血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3个月。比较A1组与B1组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及干预后血压达标情况、心率达标情况、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A2组与B2组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干预后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干预前A1组与B1组无偿献血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1组无偿献血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及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A1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达标率高于A1组(P0.05)。(2)干预前A2组与B2组无偿献血者PSQI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2组无偿献血者PSQI评分、SDS评分及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A2组(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通过降低血压、心率不达标无偿献血者的血压、心率而减少其献血反应的发生,通过改善伴睡眠障碍、抑郁情绪无偿献血者睡眠质量、抑郁情绪而减少其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2类人群在献血服务中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献血者需求,发现服务改进方向,提升服务质量。方法:每月随机抽取各采血点献血者,采用电话回访方式实施满意度调查,将其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满意度进行分类统计。结果:2007年1月-2008年6月调查结果显示2类献血者对服务的总体满意率相同,但对于献血过程的服务,初次献血者较重复献血者满意率多数较低,且初次献血者献血后出现不适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结论:初次献血者对献血安全和健康的担忧需要我们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计街头献血屋个人献血者、高校献血者和社会团体献血者3类献血者所占马斯洛5类需求层次的比例,分析不同类别的献血者是否存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差异,为后期的献血招募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街头献血屋个人献血者、高校献血者和团体献血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动机、对纪念品的建议、对献血服务的意见、献血的顾虑、下次献血的欲望以及利他行为的意愿六个方面,之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3类献血者仅对纪念品的建议这一方面不存在分歧。献血动机中团队献血者对礼品的在意度(P0.01)、单位是否给予休假(P0.05)和血站血液紧张(P0.01)三方面的关注度较高,街头个人和高校献血者更多的认为献血有益健康(P0.01)。街头个人献血者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其他2类献血者。献血阻碍方面街头个人献血者认为献血不存在阻碍的人数占比(41.23%)高于其他2类(23.65%、30.29%),高校献血者因害怕而不想献血的人数较多(P0.01)。继续献血的欲望,个人和高校献血者更多的会选择定期或有空的时候献血(P0.01),而团体献血者偏向于组织或血液紧缺时献血(P0.01)。利他行为中高校献血者较弱(P0.05)。结论:3类献血者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存在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不同团体采用不同的宣传和招募策略,从而增强献血者的精细化服务,提升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17 650名首次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首次献血者在献血后的状况及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方法:对宜昌市首次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采用无偿献血智能呼叫平台,用电话沟通的方式与献血者进行通话交流,了解首次献血者献血后出现的献血反应种类及对无偿献血工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记录献血者反馈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献血者献血后出现头晕乏力反应者居多,占回访成功总数的1.72%;献血后胳膊酸疼无力(神经刺激)和针眼外青紫(迟发性出血)是献血后出现频率较高的献血反应,各占回访成功总数的0.28%、0.31%;冬季献血后出现感冒症状的献血者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与其他时间段的初次献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献血者电话回访是采供血机构联系献血者和为献血者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和窗口,为我们了解献血者反应和改进工作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也是提高首次献血者满意度,发展壮大固定献血者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咀嚼口香糖降低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5至9月初次献血者2 041人按献血日期分为2组,即观察组1 086人、对照组955人,对照组按常规采血程序进行,观察组按常规采血程序的同时给予咀嚼口香糖,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反应率分别为0.83%、6.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1)。结论:在初次献血者献血时给予口香糖咀嚼,能有效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适合在预防无偿献血反应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的变化,了解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0名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为研究组,监测献血间隔期从≥4周缩短到≥2周前后的血常规,以及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对照组40名血常规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血常规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PV、HCT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自身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比较,WBC、RBC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HCT和PLT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缩短献血间隔期对献血者健康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肿情况和发生原因,探讨血肿改进措施和电话再招募方式,以促进献血者的保留。方法:通过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和现场登记的献血不良反应记录单,统计分析2017年福建省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血肿相关数据,对血肿发生后大于3个月未再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按照招募程序逐一电话再招募。结果:8 835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血肿257例(2.91%),男性初次献血者(16例)与男性重复献血者(173例)血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献血者血肿后未再次捐献的比较中:男性初次献血者(15例)与男性重复献血者(36例)比较;女性初次献血者(9例)与女性重复献血者(26例)比较;男性重复献血者(36例)与女性重复献血者(26例)比较,3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57例血肿主要原因按比例依次是采血人员采血技术欠佳113例(43.97%)、献血者血管条件欠佳57例(22.18%)、捐献过程手臂移动56例(21.79%);单采血小板血肿后未再次捐献的献血者电话再招募成功率为55.81%(48/86)。结论:单采血小板血肿发生后对初次献血者和女性献血者献血意愿影响较大。针对血肿原因,提高工作人员穿刺技术,捐献过程中人性化的服务可减少血肿的发生。对单采血小板血肿后未再次捐献的献血者进行电话再招募,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有助于献血者的回召和保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冷刺激干预对减少献血反应、一过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升高的作用。方法2003年10月—2013年10月,邯郸市中心血站共发现2 352例无偿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迟发性献血反应或为初次献血在献血前出现献血反应,选取其中有献血反应史、迟发性献血反应史或为初次献血但在献血前出现献血反应的无偿献血者200例,根据冷刺激干预情况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另选取同期出现一过性ALT轻度升高的无偿献血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无偿献血者进行常规处理,干预组和观察组无偿献血者进行冷刺激干预。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无偿献血者献血量足量情况、献血反应减弱或消失情况、献血反应对心理及身体造成影响的发生情况,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有迟发性献血反应史者迟发性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观察组无偿献血者初筛、复筛、复检ALT合格情况及ALT水平。结果干预组无偿献血者献血量足量率、献血反应减弱或消失率高于对照组,献血反应对心理造成影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对身体造成影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3例有迟发性献血反应史者均未再出现迟发性献血反应,对照组3例有迟发性献血反应史者均再次出现迟发性献血反应。观察组无偿献血者初筛时ALT合格率为0,ALT水平为(49±5)U/L;复筛时ALT合格率为32.7%(98/300),ALT水平为(43±6)U/L;复检时ALT合格率为86.7%(85/98),ALT水平为(35±4)U/L。结论冷刺激干预安全可行,可减少献血反应、迟发性献血反应及一过性ALT轻度升高的发生,有助于减轻献血反应严重程度、提高ALT合格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东莞市街头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和政策的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我市街头献血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政策、献血动机、担心的问题、了解无偿献血的途径。结果: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在绝大部分调查项都有显著性差异。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政策、血液和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初次献血者,"新闻媒体和公益广告"在献血者了解途径中均排在第一位,"家人、亲戚朋友"在初次献血者的了解途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献爱心"和"献血有益健康,免费体检"在献血动机中均排在前两位,"其他(好奇,查血型,减肥等)"在初次献血者的动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初次献血者最担心的问题是"影响健康、工作和生活",而重复献血者最担心的是"血液去向及是否得到合理利用"。结论:根据此次调查结果,运用社会营销原理、心理咨询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招募,能促使献血者由知向信进而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献血者献血量占总血容量比率与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关系,为合理选择献血者献血量提供参考建议。方法:统计大连市血液中心2013-01—2017-12在献血屋内献血的213 304人次,分析289人次发生DRVR献血者相关信息,排除怀疑心理因素诱发DRVR的献血者,调取剩余175人次献血者的献血量、身高、体重等信息计算献血量占总血容量的比率。结果:2013—2017年在献血屋中发生DRVR者289人次,发生率为0.14%,其中男150人次,女139人次(发生率为0.11%、0.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时年龄18~22岁88人次,23~55岁201人次(发生率为0.42%、0.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献血者152人次,重复献血者137人次(发生率为0.18%、0.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5例计算献血量占总血容量比率的献血者中比率5%者3人次、5%~10%者70人次、10%~15%者102人次,其中出现较严重的一过性意识丧失者5%~10%组12人次、10%~15%组15人次(出现率为0.17%、0.1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预防DRVR的发生,应该对首次献血者、年轻的献血者做好心理上的辅导,并为献血者提供良好的献血环境。对于体重较轻、休息饮食不佳等的献血者,应对其进行评估,通过身高体重估算他们的总血容量,根据结果选择最合适的献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45岁以上固定大量无偿献血者铁蛋白(FER)、血红蛋白(HGB)等检测情况,评估固定大量无偿献血对献血者铁代谢及血红蛋白等健康指标的影响,为无偿献血招募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2006—2016年青岛地区45~65岁固定大量无偿献血者,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指标:FER、HG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从某三级甲等医院查体中心随机抽取45~65岁未献过血志愿者作为对照,按不同年龄段及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5~54岁男性大量献血者的FER显著低于未献血组(P0.01),HCT低于未献血组(P0.05),RBC、HGB、M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5~65岁男性大量献血者FER低于同年龄未献血组(P0.05),HGB、RBC、HCT、M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5~50岁女性献血者的FER、RBC、HGB、HCT、MCV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1~65岁女性献血者的FER低于未献血组(P0.05),HGB、MCV高于未献血组(P0.05),RBC、HCT与未献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男性大量献血者FER与献血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HGB与献血量之间呈负相关,P0.05,HCT与献血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RBC及MCV与献血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女性大量献血者FER、RBC、HGB、HCT、MCV与献血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6)男性大量献血者,FER高于正常范围的例数与不献血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女性大量献血者,FER高于正常范围的例数与不献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5岁以上男性长期大量献血FER低于不献血人群,但未引起HGB、RBC、MCV的降低,FER的降低与献血量相关;FER高于正常比例少于不献血组。45~50岁女性大量献血者未见FER、RBC、HGB、HCT、MCV的降低,而51~65岁女性献血者的FER低于未献血组。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大量献血者应采取不同的招募措施和延伸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对上海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将重复献血者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与整体献血人群进行分类比较。结果:上海地区565 360位献血者中有516 011位(91.27%)首次献血筛查结果为合格,合格者中57 791(11.20%)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人群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合格比例及总体不合格人数比例分别为2.68%、0.11%、0.07%、0.02%、0.09%和3.00%,显著低于整体献血人群(P〈0.01)。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神阙穴拔罐联合穴位按摩对肺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肺癌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B组患者腹内压及腹围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升...  相似文献   

16.
献血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凤玲 《山东医药》2004,44(23):76-77
近年来 ,我们对献血后静脉穿刺部位出现皮下瘀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相关护理干预措施 ,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减少或避免无偿献血工作的负面影响。临床资料 :2 0 0 3年本市参加无偿献血者 14 817人 ,年龄18~ 5 5岁 ,献血后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 10 8人 ,其中初次献血者 82人 ,再次献血者 2 6人 ,初次献血者明显多于再次献血者 (P<0 .0 5 )。皮下瘀血的原因包括 :按压位置不当 (32例 )、穿刺不顺利 (16例 )、按压时间短 (2 1例 )、屈肘止血 (18例 )、袖口紧 (16例 )、晕针 (5例 )。护理干预对策 :1采血者要加强工作责…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建立和完善献血前征询体检机制,对高危献血人群主动退出情况,及献血者血液梅毒螺旋体(TP)和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干预效果,从血液采集源头选择低危献血者,保证血液安全。方法选择干预前(2011-2013年)和干预后(2014-2015年3月)浙江省江山市无偿献血者,分团体献血者、个人献血者和互助献血者3组,收集主动退出献血、保密性弃血和献血前梅毒筛查情况资料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调查19960名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在献血前主动退出献血及保密性弃血者35人,干预后为35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P0.01)。2014-2015年3月献血前筛查检出抗-TP阳性35人。干预前检测14 743人,抗-TP阳性率为0.92%(136/14 743),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8%(12/14 743),确诊阳性1例;干预后检测5217人,抗-TP阳性率为0.25%(13/5217),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9%(5/5217),无确诊阳性者;两组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8,P0.01),两组抗-HIV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干预后团体献血者不合格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1),互助献血者和个人献血者分别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64,P0.05)。结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献血前征询机制,对献血者主动退出、梅毒阳性检出率及HIV感染确诊率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延迟献血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延迟献血率和调整有效的献血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部分资料,对献血者延迟献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01—2016-12重庆市主城区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38 928人次。其中,征询体检不合格5 397人次,不合格率为13.86%;血液初筛检测共计33 531人次,不合格8 514人次,不合格率为25.39%,血液初筛不合格项目是血小板计数偏低(3 095/33 531,9.23%),转氨酶偏高(2 017/33 531,6.02%),血红蛋白偏低(848/33 531,2.53%),其他(2 164/33 531,6.45%)。结论:提倡预约献血的方式,加强献血前对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和血液检测及对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差错管理在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02—2017-02收集的5 751例健康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该组血液标本的采集均执行差错管理。选取于2015-02—2016-02收集的5 379例健康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该组血液标本的采集实行常规管理。比较2组血液标本差错事件的发生率、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献血者的满意度、用血医院的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的覆盖率。结果:差错管理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错管理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献血者的满意度、用血医院的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的覆盖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差错管理能够减少血站工作差错事件的发生,提高献血者和用血医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中红细胞混入量超标的原因。方法:根据所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是否红细胞混入量超标(有肉眼可见红细胞),分设正常对照组与超标组,正常对照组为红细胞混入量符合标准的献血者80例;超标组为红细胞混入量超标的献血者23例。分别对2组献血者样本进行全血常规及血红蛋白项目检测。结果:超标组中献血者的Hb、Hct、MCV、MCH及血浆总蛋白结果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献血者RBC计数、MCH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红细胞混入量超标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以及血浆总蛋白等参数的水平降低有关;与献血者多次献血或混合献血造成红细胞未完全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