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调查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措施,以求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对2007—2009年武汉地区无偿献全血血液报废进行百分率、χ2检验分析,判断影响血液报废的因素。结果:通过统计分析,红细胞类经实验室检测5项指标不合格报废率平均为3.41%,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报废占到2.22%,是导致血液报废首要原因,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导致血液报废。另外,非传染性原因的报废以脂肪血浆、絮状物和采血不足量为主。结论:献血宣传、献血前的咨询和初筛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应该继续保持和加强;同时,应继续培育固定献血者队伍,提升血液安全水平,减少血液报废,让宝贵的血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2005-2007年报废的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分品种、分项目统计和分析,找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果: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中全血和红细胞类报废主要原因是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浆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血浆。结论:要降低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率,必须加大无偿献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献血者知道献血前吃清淡饮食,忌食含脂肪过多的食物,采用街头ALT筛查,可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有效方法,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对西京医院输血科2009-2014年报废血液资料按照报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传染病筛查阳性(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TP抗体)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非传染病筛查因素(不足量、破袋、凝块、溶血、过期、乳糜)为血液报废的次要原因。2009-2011年传染病筛查阳性报废率呈上升趋势,2012-2014年传染病标志物阳性报废率呈下降趋势,2009-2014年非传染病标志物因素报废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注重献血前咨询,增加初筛项目,在血液采集、分离、包装、储藏及运输中规范操作,可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医学发展至今,我们临床所用的血液仅靠人员献血这一个来源,所以我们要针对报废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不必要的血液浪费。方法:对2010-2012年我院报废血液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各种报废原因中主要包括输血5项检查中的不合格,血袋破损,血液过期,溶血等。结论:通过分析得知,有些报废原因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方法来降低其报废率,以达到减少血液不必要浪费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方法:对568293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1.77%,其中ALT0.56%,HBsAg0.42%,抗-HCV0.28%,抗-HIV/HIV-P240.14%,梅毒抗体0.39%,各项不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相对稳固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快速筛查,有助于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血液检测的5项进行分析,寻找减少血液浪费的方法,保障血液安全。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7月莆田市无偿献血者104419份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年内莆田市无偿献血者不合格率4.991%,其中ALT和HBsAg的阳性率偏高,首次献血人群阳性率高于二次以上献血人群(x2=93.773,P〈0.01),计划无偿献血人群阳性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人群(x2=50.904,P〈0.01)。结论:组建一支稳定、多次、自愿的无偿献血者队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可有效降低血液报废并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发现影响本地区血液报废因素,采取有效改进防范措施减少血液报废,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收集本站2009—2011年所有血液报废资料,按报废原因,品种,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共报废血液4 118袋,年平均报废率为11.42%,其中脂血报废率为4.66%,居血液报废原因首位,其次为ALT升高报废(1.60%),第三为不足量血液报废(0.74%),再次为RPR阳性(0.62%),HbsAg阳性(0.44%),抗-HCV、抗-HIV报废所占比例较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血液报废品种分析,以血浆和悬浮红细胞为主,占报废血液总数的85.23%。结论献血前征询和初筛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同时建立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并对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有效监督,可以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计2011-2014河北省血液中心血液报废率,分析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为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4年血液报废信息,按检测原因造成的血液报废和非检测原因造成的血液报废分别统计。结果:共采集血液1 167 714U,报废85 879U,报废率7.35%,各年份间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165.7,P0.05)。非检测原因造成的血液报废率较高,占71.2%(61 179/85 879),其中脂肪血为4.05%、血浆颜色异常或溶血0.37%、其他0.34%、血袋破裂或渗漏0.29%、絮状物析出0.12%、特殊抗体亚型0.06%、不足量0.02%,各年份间非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178.3,P0.05)。由实验室检测原因造成的血液报废率占28.8%(24 700/85 879),其中ALT为0.87%、抗-HCV阳性0.41%、HBsAg阳性0.34%、SYP阳性0.30%,检测不合格血液各年份间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P0.05)。结论:我中心血液报废率较高,应重视加强对献血者健康征询,做好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工作;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试剂及优化检测策略;各环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责任心。这对降低血液报废率,保护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实行无偿献血以来,我站采集血液一直采用献血后检验的方式,有部分血液因各种原因检测不合格而报废,但是每年夏季(6-9月)血液报废率明显升高。为找出原因,采取对策,减少血液浪费,笔者对我站2007年夏季血液的报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咀嚼口香糖降低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5至9月初次献血者2 041人按献血日期分为2组,即观察组1 086人、对照组955人,对照组按常规采血程序进行,观察组按常规采血程序的同时给予咀嚼口香糖,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反应率分别为0.83%、6.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1)。结论:在初次献血者献血时给予口香糖咀嚼,能有效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适合在预防无偿献血反应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在人类还没有能力制造出血液的今天,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代替血液去挽救患者的生命,只能靠健康人捐献,所以血液是一种宝贵的医疗资源。但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血液如工厂中加工的其他产品一样,也是需要消耗成本的。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减少血液的报废,除制定科学的无偿献血策略,采集低危健康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外,还应及时总结无偿献血的工作经验。为此笔者对我市2010-2012年献血者ALT及HBsAg、抗-HCV、梅毒、抗-HIV等传染病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献血员体检项目不合格人数占当年献血总人数和不合格人数百分率,并观察其分布规律,确定部队献血员筛查重点,为部队征兵提供参考指标。方法:统计2005-2009年的部队献血员的检测资料,计算阳性百分率,分析变化趋势。结果:ALT阳性率以2007年最高,2009年最低,总体呈正态分布;HBsAg和抗-HCV阳性率呈增高趋势,且抗-HCV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TP阳性率呈下降趋势,5年内无抗-HIV确诊阳性标本检出。结论:部队献血员检测项目阳性率明显低于地方献血员,HBsAg和抗-HCV阳性率高低与地方献血员比例分布呈倒置状态。建议在以后的征兵体检时,应重视应征者抗-HCV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检测情况,确定低危人群,为保证血液安全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3—2007年泰安市无偿献血者,运用TP—ELISA法检测所有标本,使用X^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739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螺旋体阳性共142例,阳性率0.17%。阳性率在性别、学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职业、献血次数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生与军人、多次献血者、低年龄段人群为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献血选择对象,并努力提高梅毒抗体检测水平,从而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献血法》自1998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无偿献血工作发展迅速,为我国医疗临床急救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临床用血完全依靠无偿献血。但是,随着临床用血量的日益增大,临床用血告急的现象经常出现,血液紧张给采、供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工作在最前线的采血人员,如何解决血液紧张局面,准确、到位、有效的招募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无偿献血招募的技巧和策略做一下简要的总结。1血源招募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献血者谷丙转氨酶(ALT)与NAT-HBV/HCV检测的相关性并探讨ALT的报废阈值。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ALT检测;使用全自动酶免系统进行ELISA-HBsAg/抗-HCV检测;使用全自动病毒核酸检测系统进行NAT-HBV/HCV检测。结果:在15123名献血者中,共检出ALT不合格者657例,其中7例为ALT不合格伴有HBsAg或抗-HCV有反应性;650例为单项ALT不合格,经NAT检测其HBV-DNA和HCV-DNA均为阴性。若将ALT报废阈值提高到60U/L,献血者ALT的合格率将提高到98.36%。结论:ALT与NAT-HBV/HCV无相关性,ALT的报废阈值应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和掌握济南市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情况,为加强血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济南市2006-2011年无偿献血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共对632 409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检测HIV抗体,确证阳性56人,HIV阳性检出率为0.009%;各年HIV阳性检出率依次为0.007%(4/58 283)、0.002%(2/91 512)、0.004%(4/106 058)、0.008%(10/122 041)、0.012/%(15/120 547)、0.016%(21/133968);其中同性性传播感染58.9%(33/56),男性HIV感染者占96.4%(54/56),20~29岁71.4%(40/56),未婚60.7%(34/56)。传播途径、各年龄组、婚姻状况阳性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南市无偿献血HIV抗体阳性检出率逐年增高,确证阳性感染者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应加强未婚男性青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筛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保证安全有效输注血液提供相应建议。方法:将3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无偿献血者的性别、血型及发现途径分布进行汇总分析。结果:0.07%(27/38 687)属于IgM类抗体,0.03%(12/38 687)属于IgG类抗体;女性产生抗体的概率较男性高;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在O型无偿献血者明显偏少,A型、B型和AB型间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增强临床输注的安全有效,有必要对献血者的血清或血浆进行不同类别的抗体筛查。  相似文献   

19.
<正>血清丙氨基转移酶(ALT)是目前采供血机构筛选献血者的必检项目之一,其单项不合格也已成为当前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但ALT活性升高除了某些病理因素外,如生理状态下(剧烈运动、体育锻炼、月经期)、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能引起ALT一过性升高〔1〕。为了减少单项ALT升高献血者的流失和不必要的血液报废,巩固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我们对本地区2009-2012年ALT升高无偿献血者性别、年龄、季节变化及再次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献血人群HIV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控制艾滋病病毒(HIV)通过血液传播,提供低危献血员定期献血,提高血源质量,降低输血风险。方法通过分析1995~2003年献血人群检测结果和HIV感染现状,找出易感人群进行防范、教育,防止HIV的传播。结果通过近10年的努力深圳市血液中心共筛出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阳性者18例。其中有偿供血者确认抗-HIV阳性4例,占有偿供血者总数的20.69/10万;无偿献血者确认抗-HIV阳性14例,占无偿献血总数的4.72/10万。18例抗-HIV确认阳性者人口学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占88.89%,18~40岁的青壮年占83.33%,临时工、服务行业占83.33%。结论表明不论无偿献血和有偿供血者都要进行严格的血液筛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大宣传防治艾滋病(AIDS)的力度,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预防、控制AIDS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