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论正虚致痹     
痹证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所致,阳气内虚是形成痹证的根本原因。阳虚在先,使风寒湿气乘虚侵入,痹阻脉络而产生顽麻、不仁、疼痛、肿胀等证。故采用温阳、祛邪、通络为治疗大法。温阳以治本,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祛邪以治标,以消除病邪;佐以通经活络,以治气血阻滞,脉络不通。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痹证也称风湿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现代免疫学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内分泌、环境及自身免疫有关。很多实验证明,一些风湿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中医学“免疫”即人体的正气拉,并将疾病发病因素归纳为正气与邪气。本病因始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篇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强调了外邪致病的重要性,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口’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痹证除以上致病因素外,其发病机理与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感,阳虚外寒易人,阴虚外热易犯,正虚外邪易干有关。也即邪气的侵入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正气虚弱才是本病发生演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药源性虚痹的中医辨治体会曾庆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009邮电所梅林医院518049)关键词药源性虚痹证,中医药治疗痹证是临床常见病证,由邪气乘虚痹阻经络、气血而成,以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变形为临床持征,包括某些西医肢原...  相似文献   

4.
痹证由风寒湿邪闭阻络脉所致,属实者多,属虚者亦不少,久痹不愈或大病之后及产后气血不足,脉络失养而作痛,此即痹证之属虚者。叶天士谓:“络虚则痛”就是指此而言。证见肢体关节酸痛,痛处不固定,劳累加剧,伴有心悸,乏力、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脉弱等症。《临证指南医案》华玉堂按云:“症之虚者,气馁不能充运,血衰不能滋荣,当养气补血,而兼寓通于补。”《临证指南·痹证》又谓:“风湿肿痹,举世皆以客邪宜散,愈治愈剧。不明先因劳倦内伤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术  相似文献   

5.
魏中海 《山西中医》1999,15(4):48-49
抗衰防老,延年益寿是人类探索了几千年的课题。随着人均寿命的普遍延长,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渴求长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衰老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在21世纪会显得更加突出。近年来,中医中药抗衰老的研究十分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客观地...  相似文献   

6.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剧烈,缠绵不愈,以致关节畸形废用,故又有“痹”之称,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下文所讨论的痹证将以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   当前,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病因不明,对其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和根治方法,仍属于难以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疾患。因西医治疗的副作用较多,而未能被广泛使用,而中医对痹证的治疗有着较丰富的经验。因此,从中医理论深入探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正虚络痹”治疗中风偏瘫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偏瘫,即半身不遂,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古人又称为“偏枯”。《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医述》引余博山论曰:“中风偏枯之疾,一边不知痛痒而不死者,以其孙络、大络为邪变塞,血气不能用流故也。然十二经中之元气,犹周流不息,是以久延不死”。由此可见,中风偏瘫的病机总由正虚络痹、肢体失养所致。由于邪气痹阻于孙络、大络,而十四经循环无碍,故只发生偏瘫;若邪气痹阻于大经,十四经循环中止,则断无生机可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偏瘫的发病一般是…  相似文献   

8.
郭炎林  任黎明 《河南中医》1993,13(6):269-271
  相似文献   

9.
风寒湿痹以虚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耀召 《中医正骨》1999,11(10):43-43
  相似文献   

10.
11.
祖国医学认为: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在初起,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病程久,证候呈慢性迁延者,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即风寒湿痹和热痹;偏于正虚者,又称久痹,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12.
论肝郁致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病因非独感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肝郁也可致痹。古今不少医家对肝郁致痹都有论述,现代研究情绪因素能导致疼痛及与之相关的疾病。以舒肝解郁治疗,用丹栀消遥散加香附治疗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14.
痹证是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痹证的病因,后世多遵《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外邪是导致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痹的本质是指气血的凝滞不行,如明代吴昆曰:“痹,气不流行而凝结也”。对痹证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外邪的侵袭,情志因素亦可致痹。  相似文献   

15.
仗邪致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几乎包含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各种关节疾病 ,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疼痛剧烈 ,缠绵不愈 ,以致关节畸形废用 ,故又有“痹”之称 ,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下文所讨论的痹证将以痹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为主。当前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痹 )病因不明 ,对其治疗尚没有特效药和根治方法 ,仍属于难以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疾患。因西医治疗的副作用较多 ,而未能被广泛使用 ,而中…  相似文献   

16.
试论热邪致痹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佩青 《新中医》1989,21(3):1-3
本文通过对63例热痹发病情况的调查,以热邪致痹立论,讨论热邪与痹证发病的密切关系,并相应制定五种清热通络法,应用于痹证治疗,收到初步疗效。)  相似文献   

17.
葶苈子致虚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葶苈子致虚浅析李国臣(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264000)葶苈子首载《神农本草经》,功能泻肺平喘,利尿消肿。后世历代医家多用葶苈子治疗肺气壅实、咳嗽痰喘和浮肿、小便不利等症。今人亦常用葶苈子治疗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通过葶苈子强心利尿作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历代也有不少医家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它有一定的副作用,认为其性峻烈不减硝黄,可令人虚。仲景创葶苈大枣泻肺汤,为防葶苈子苦寒?  相似文献   

18.
金元四大家治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是我国医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医家,为河间学派、攻邪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的创始人或继承者,其学术思想,各树一帜,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金元四大家治痹的独特见解及观点。1 刘完素——据证治痹刘完素的学术核心是对火热病机进行阐发,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的论点。对于内科杂证,多发挥《内经》思想,使《内经》治疗杂病理论与临证更紧密结合起来。刘完素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继承了《内经》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及“风寒湿三气偏盛”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19.
曾某某,女,26岁,浏阳县人,农民。患者因左侧乳房疼痛2月伴双下肢疼痛1月,于1985年5月24日入院。入院前2月始作左侧乳房疼痛,局部红肿灼热,触之有块,伴有发热、口干、溲黄。当地诊断为“乳痈”。予青霉素肌注及口服清热解毒之中药(五味消毒饮之属)治疗20余天,病无好转,且局部化脓,而作“切开引流术”治疗,继而予中西药外用内服以  相似文献   

20.
试探痛经因虚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郑艳 《福建中医药》2007,38(4):50-51
痛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病证之一,表现为女子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可因剧痛导致晕厥,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古往今来对痛经病机的认识通常以实证居多,即壅则不通,"不通则痛";治疗不离"通则不痛"准绳,但不乏其复发者.笔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和总结,参阅一些文献报道,认为素体虚损导致痛经较为常见,或虚实夹杂,而以调整体质、补虚治痛不失为治疗痛经的捷径之一.推此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