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房增大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左心室肥厚和心肌重构,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因而累及左心房。在此过程中可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造成猝死。如何提高这些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现分析我院24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E-ChO)结果,以探讨高血压左心房增大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7例,其中男136例,女111 例,年龄32~76岁,平均(58±6)岁,均符合 WHO高血压诊…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对机体各重要器官、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对心脏的损伤,在长期高血压状态下,由于左心室收缩负荷明显超过正常范围可导致左心室肥厚(LVH),进一步影响左心室的收缩、舒张功能,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威胁患者生命[1]。有研究表明,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所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中,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等与患者脑卒中、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因此目前临床上较为关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2]。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127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年龄由小到大分为三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及左室舒张期充盈率。结果Ⅰ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呈轻度增高,LVMI无明显改变而左心室舒张功能都已有下降(P〈0.01);Ⅱ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Ⅰ组比较有增高(P〈0.05),LVMI与Ⅰ组比较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功能与Ⅰ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Ⅲ组的收缩压与Ⅰ、Ⅱ组比较有增高(P〈0.01),舒张压急剧下降,而脉压却急剧上升,LVMI与Ⅰ、Ⅱ组比较增高明显,左心室舒张功能与Ⅰ、Ⅱ组比较降低亦明显(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脉压呈加速上升趋势,脉压升高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6.
7.
8.
张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1999,(3)
为探讨高血压病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分析了72例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2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28~74岁,均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根据WHO/ISH1993年分期标准,高血压1期28例,Ⅱ期40例,Ⅲ期4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瓣膜性疾病。检查前1周伸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方法:用美国MDS型动态心电图仪检测24h心电图。为了解早搏发生的时间规律,将昼夜时间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时间段,即分别为6AM~2PM、2PM~10PM、10PM~6AM。统计方法为x2检验。结果:72例高血压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从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血压变异性(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hPPI将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分为年龄、性别匹配的两组,低PPI组(APPI24h≤0.335)和高PPI组(APPI24h>0.335)。应用24h动态血压(ABPM)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比较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的APPI与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关系。结果:高PPI组24h、白昼及夜间的血压、脉压、收缩压变异水平均明显高于低PPI组(P﹤0.05),各时段早搏的每小时发生次数(bph)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PPI组(P﹤0.05)。简单相关关系分析24hAPPI,24h、白昼收缩压水平,24h、白昼及夜间脉压均与收缩压变异性(SBPV)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3,0.252、0.276,0.393、0.346、0.333,P﹤0.05),24hAPPI、SBP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呈正相关。偏相关关系分析仅24hPPI与SBPV、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1、0.457,P﹤0.05)。结论:从未治疗的EH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及BPV与APPI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肌缺血和左心室肥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目的 监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探讨与心肌缺血(MI)和左心室肥大(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2例高血压患者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有无MI分为:MI组38例和无MI组54例;结果 (1)两组间比较24h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白天平均DBP差异均显著(P<0.05,t=3.96,3.00,2.76,4.35,4.63);(2)两组间最高SBP和最高DBP均无差异(P<0.05,t=1.04,1.19.0.91、1.39.1.80.0、96);(3)两组间24h SBP负荷、夜间SBP负荷和DBP负荷差异显着(P<0.05,t=2.30,2.50,2.60);(4)伴有MI的患者,血压呈“构型”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MI的患者(P&;lt;0.005.x^2=9.85);(5)伴有MI的患者,其L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MI患者的发生率(P&;lt;0.005,x^2=13.56)。结论 高血压患者持续的血压增高.尤其是夜间持续升高,血压负荷增大,对LVH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探讨与心肌缺血(MI)和左心室肥大(LVH)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2例高血压患者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有无MI分为:MI组38例和无MI组54例。结果(1)两组间比较24h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白天平均DBP差异均显著(P<0.05,t=3.96,3.00,2.76,4.35,4.63);(2)两组间最高SBP和最高DBP均无差异(P<0.05,t=1.04,1.19,0.91,1.19,1.80,0.96);(3)两组间24hSBP负荷、夜间SBP负荷和DBP负荷差异显著(P<0.05,t=2.30,2.50,2.60);(4)伴有MI的患者,血压呈“杓型”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MI的患者(P<0.005,χ2=9.85);(5)伴有MI的患者,其L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MI患者的发生率(P<0.005,χ2=13.56)。结论高血压患者持续的血压增高,尤其是夜间持续升高,血压负荷增大,对LVH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时程,体表心电图中,不同导联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脏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差异〔1〕。业已发现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EH LVH)患者QTd增加与不良预后有关。本文分析32例EH LVH,30例高血压病无左心室肥厚(EH-LVH)与51例正常对照组QTd比较,以研究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与结果一、研究对象选自1996~1998年我科收住的62例高血压病(EH)患者,男38例,女24例,年龄39~84岁,平均62±11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诊断标准,除外QT间期延长综合征,继发… 相似文献
1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与性格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中、老年常见疾病。本文作者在高血压普查中,对391例60~69岁老年人性格类型与血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病率与性格类型有密切关系,A型性格的老年人较B型性格老年人易患高血压病,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假腱索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玉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6):557-557
左心室内的腱索,如果不是起于乳头肌并止于二尖瓣叶,而是从乳头肌到乳头肌或乳头肌到心室壁或心室壁到心室壁者,称为假腱索。Turner于1893年首先从尸检中发现,曾被认为是一种无重要意义的解剖变异,以后有人提出假腱索可能与心脏杂音及心律失常有关。本文通过对71例左心室假腱索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年龄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3 7例初诊的轻 中度高血压病患者 ,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 4组 ,即A组 :2 4hPP <40mmHg ;B组 :40mmHg≤ 2 4hPP <5 0mmHg ;C组 :5 0mmHg≤ 2 4hPP <60mmHg ;D组 :2 4hPP≥ 60mmHg。②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③根据年龄分 3组 ,Ⅰ组 :40≤年龄 <5 0岁 ;Ⅱ组 :5 0≤年龄 <60岁 ;Ⅲ组 :年龄≥ 60岁。结果 动态脉压与年龄 (r =0 .42 3 ,P <0 .0 1)、动脉僵硬度指数 (r =0 .670 ,P <0 .0 1)、左室重量指数 (r=0 .2 77,P <0 .0 1)和 2 4h平均心率 (r =-0 .168,P <0 .0 1)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 ,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呈早期轻度升高 ,60岁以后加速上升趋势。动态脉压和 2 4hSBP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 (4 9.0±10 .2mmHgvs 44 .7± 8.9mmHg ,P <0 .0 0 1和 13 2 .1± 13 .1mmHgvs 12 6.5± 12 .7mmHg ,P <0 .0 0 1)。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 ,特别是 60岁以后 ,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 ,大动脉僵硬度的进展是导致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361-336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构型与房颤的关系。方法按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构型Ganau分类方法,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四组:几何构型正常(NG)组、向心性重构(CR)组、向心性肥厚(CH)组、离心性肥厚(EH)组,比较四组房颤发生率。结果与NG组比较,CR组、CH组和EH组的房颤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与CR组比较,CH组和EH组的房颤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EH组房颤发生率比CH组显著增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室构型中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对房颤发生的影响最大。结论老年高血压病随左心室不断重构,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在离心性肥厚构型时房颤发生率最高,其中LVEDD和房颤发生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左室心肌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58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重量(LVM)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晚电位,以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分析左室心肌肥厚与心律失常的相关关系。结果复杂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Ⅲ级)的发生率在高血压伴左室心肌肥厚组为70.8%(n=96)显著高于无左室心肌肥厚组13.6%(n=162)(P<0.005);伴心肌缺血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显著高于未检出心肌缺血者,分别为57.8%(n=118)和22.9%(n=140)(P<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以6:00~12:00发生最多。结论认为高血压伴左室心肌肥厚和心肌缺血是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严格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重构和心肌缺血对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致心脏结构改变和心律失常的联系。我们分析了362例,发现高血压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多于室性(前者86.7%,后者67.9%)早期即出现,发生率与左房大小有关,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7年4月~1988年1月对88例45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检测,以探讨其血液流变学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组:88例。男57例,女31例;年龄45~74岁。病程1~30年。其中Ⅰ期35例,Ⅱ期30例,Ⅲ期23例(脑血栓形成22例,心衰1例)。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79年郑州会议的统一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EH)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87例EH患者(EH组)和41例非EH患者(非EH组),比较两组不同部位EAT厚度;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部位EAT厚度对诊断EH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EAT厚度在心包周围的分布呈非均匀性,以右室前壁、右房室沟分布较厚;EH组各部位EAT均较非EH组明显增厚(P<0.01);左房室沟EAT厚度预测EH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3。结论 ETA厚度可作为评价和预测EH的一项指标;在不同部位EAT厚度中,左房室沟EAT厚度对EH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