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泼尼松片1mg/(kg·d),治疗组加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奥美拉唑胶囊20mg,2次/d,克拉霉素片0.5g,2次/日,阿莫西林胶囊1.0g,2次/日),疗程为1周,观察其疗效6个月。结果 84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3.7%,治疗组有效率为67.8%,对照组为45.2%,成功根除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成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部分有效,是一种值得对此类患者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玲  黄望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71-227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影响。方法:统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与正常无症状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比较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规治疗与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疗效。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规治疗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结论:对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建议常规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为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提供了一种常规治疗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文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0):159+162-159,162
目的:探讨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Hp阳性的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经Hp检测,均为Hp阳性,全部患者血小板恢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阴转率为88.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为治疗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诊断明确的84例ITP患儿分别进行人类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疱病毒Ⅱ、EB病毒特异性IgM的检测和34例ITP患儿进行乙肝抗原、抗体的检测;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18例ITP患儿的支原体抗体;采用金标法检测33例ITP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结果巨细胞病毒抗体、风疹病毒抗体、单疱病毒Ⅱ抗体、EB病毒抗体、乙肝抗原、抗体、支原体抗体、H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4%(12/84)、11%(9/84)、11%(9/84)、26%(9/34)、6%(5/77)、22%(4/18)、48%(16/33)。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作用。方法86例ITP患者进行Hp检测,对Hp阳性患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根除Hp治疗,监测血小板数的恢复情况。结果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同时加用抗Hp治疗与对照组的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的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后血小板数恢复明显。结论Hp感染是ITP诸多发病因素之一,根除Hp治疗可能为Hp感染的ITP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将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单用泼尼松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根治性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4/15)低于对照组的73.3%(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幽门螺杆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登科  李沁 《贵州医药》2006,30(11):1024-102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的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及成熟障碍;存在血小板抗体等。临床分为急性或慢性ITP。幽门螺杆菌(Hp)现已被证实与慢性ITP、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8.
张春民 《医药世界》2009,(10):628-629
目的: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93例小儿再发性腹痛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测定抗幽门螺杆菌抗体(HpAb)进行治疗分析。结果:93例中,HpAb阳性率88.17%,经三联疗法治疗后,HP根除率89.02%0。结论: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高度相关性,且以铋剂为中心的三联疗法根除Hp方案疗效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9.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抗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sp 60)抗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检测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表达情况。结果:(1)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表达仅见于Hp阳性患者。Hp阳性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均P<0.05)。(2)26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抗体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在Hp根除及洛赛克疗程结束后4周,其中7例抗体转为阴性。结论: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可能与Hp感染所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不能作为近期判断Hp根除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健康体检人群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IgG)阳性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检验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健康体检者100例,对其进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与健康体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100例健康体检者中,男性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人数17人,阳性率为32.69%,女性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人数7人,阳性率为14.58%;在31~40岁年龄段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人数为10人,阳性率为25.64%,41~50岁年龄段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人数5人,阳性率为27.78%,51~60岁年龄段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人数4人,阳性率为33.33%;30岁以下年龄段患者人数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P 0.05);男性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健康体检中,实施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加强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视度,并积极预防,可显著降低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我们对IT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8例ITP病人,其中男16例,女32例,中位年龄47·2±10·1岁(17~65岁),经血象、骨髓象、血小板抗体等实验室检查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77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和传统方法分别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到56例(72.7%)PAIgG阳性,39例(50.6%)血浆抗血小板抗体阳性,总阳性率91.6%;传统方法检测到46例(59.7%)PAIgG阳性,25例(32.5%)血浆抗血小板抗体阳性,总阳性率75.1%.利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时,随着血小板减低程度的增加,血小板相关IgG及PAIgM的荧光强度也显著增加,利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阳性率高于传统方法检测.结论 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极具优势,需血量少、检测结果准确、可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对医生提出有效地治疗方案有指导性意义,可作为临床检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过敏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确诊住院HSP患儿52例,非消化系统疾病住院患儿50例为正常对照,分别行胶体金法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同时给予碳-13呼气测定,对胃肠型HSP者行胃镜检查.结果 52例HSP患儿血幽门螺杆菌抗体检出阳性45例(86.5%),50例非消化系统疾病患儿阳性8例(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2例HSP患儿碳-13呼气阳性40例(76.9%);胃肠型HSP患儿10例,胃镜检查显示胃肠黏膜充血、糜烂,2例呈重度糜烂、充血.结论 HSP患儿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阳性率明显增加,HSP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HSP胃肠型要重视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方法60例患儿均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连续给药5 d,改为口服泼尼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人血病种球蛋白,400 mg/kg,1次/d,连续应用5 d。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出血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每天观察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急性特发性血小板紫癜患儿治疗后经临床效果评定: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序贯疗法抗幽门螺杆菌对小儿过敏性紫癜伴腹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经非侵入性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呈阳性的过敏性紫癜伴腹痛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0 d序贯疗法的抗幽门螺杆菌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痊愈10例,好转8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5%,复发率为45.83%;治疗组患儿痊愈20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83%,2例复发。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小儿过敏性紫癜伴腹痛的病因之一,且消除幽门螺杆菌可较快缓解患儿腹痛症状。序贯疗法较标准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上,具有更好的依从性,更高的根治率,并可提高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有效率,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吴秀孝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7):73-73,7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小儿出血性疾病总数的25.40%。1997年7月~2004年12月,我院儿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3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本次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并且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人员;且两组研究人员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研究人员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存在较为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状况。  相似文献   

18.
张琳 《河南医药信息》2010,(14):103-104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0例ITP患儿和2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病毒感染阳性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儿(P均〈0.05);ITP组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40.0%(12/30)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5)。结论 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高,病毒感染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9.
诱发因素急性型慢性型呼吸道感染15—预防接种11—腹泻6—EB病毒感染65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3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21风疹病毒感染21乙肝病毒感染—2水痘1—弓形体12幽门螺杆菌感染—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重症病例由于血小板极度降低,易发生出血,临床风险性高,故了解其临床特点,有利于指导该病的救治。现将我科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收住的64例小儿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4例均符合1986年杭州会议所制定的ITP诊断和分型分度标准[1],男42例,女2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的价值。方法:将我区医疗机构2011年3月~2016年3月接收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45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其他原因造成的IPT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血液标本,对两组血小板实施免疫表型检测借助流式细胞分析仪计数,比较分析两组血小板计数及PalgA等的表达水平,研究分析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实验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其PalgA等血小板相关抗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小板计数与PAIgA等血小板相关抗体表达水平具有明显负相关关系。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具有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