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网络游戏偏好和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两所中学的初一到高二共5个年级40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结果:①同伴信任和沟通对PIU的直接预测不显著,疏离对PIU的直接预测显著;②网络游戏偏好在信任与PIU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在疏离与PIU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自我认同完成在信任和沟通与PIU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结论:青少年的同伴依恋、网络游戏偏好和自我认同完成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性别之间和性别内部的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自我客体化量表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南京市3所高校的290名男大学生和21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男、女大学生总体的特质自我客体化程度约为-10和-12,非参数检验发现,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重视健康、身体适应度、体重和身体尺寸,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更重视力量、性吸引力和结实的肌肉,两者之间的各项差异都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P0.001)。在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特质自我客体化得分差异边缘显著(t=1.777,P0.1);(2)男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与体重指数(r=0.137,P0.05)、网络人际关系成瘾(r=0.128,P0.05)相关显著,女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r=0.217,P0.01)、网络信息成瘾(r=0.151,P0.05)相关显著;(3)在男大学生中,网络人际关系成瘾(P0.001)、网络信息成瘾(P0.01)和体重指数(P0.05)可以显著预测特质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可以显著预测网络人际关系成瘾(P0.01)。在女大学生中,自我客体化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可以显著地相互预测(P0.05)。结论: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都存在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相互影响,且特质自我客体化主要与网络成瘾中的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类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压力、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以广州某中学88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结果:在学习、受惩罚、健康、其他生活事件压力和总体压力上,网络成瘾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上,网络成瘾组显著低于正常组,在幻想和发泄应对方式上,网络成瘾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网络成瘾与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幻想应对方式、学习压力、丧失因子、其他压力有关联.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多种因素有关,应从多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D)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4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3.36%;有网瘾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表现上均差于无网瘾大学生(98.67±10.25/87.28±12.07,47.41±8.84/44.13±7.35,39.24±8.15/45.56±5.13,18.47±3.37/16.71±3.50)。低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在网络成瘾率上显著高于高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χ2=32.901,P0.001)。大学生网络行为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r=0.400,P0.01)。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更容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更高,灵活性更差。结论网络成瘾可导致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者家庭功能方面的特点,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和家庭功能评定问卷(FAD)对来自5所学校的68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部分网络成瘾学生进行访谈。结果:1高中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4.7%;2男女高中生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χ2=20.360,P0.001);3来自单亲家庭的高中生比来自非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具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χ2=5.037,P0.05);4高网络成瘾倾向组与低网络成瘾倾向组在沟通(χ2=4.199,P0.001)、角色(χ2=2.034,P0.05)、情感反应(χ2=2.565,P0.05)、情感介入(χ2=3.857,P0.001)和总的功能(χ2=4.310,P0.001)几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介入(F=37.633,P0.001)可以作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指标。结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双向关系。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的追踪数据,对其中1174名10岁到19岁青少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被试两次完成了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的填写,中间平均间隔16个月。结果:交叉滞后分析发现,抑郁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网络成瘾对抑郁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种双向预测关系没有性别差异。结论: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成瘾和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而非单向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瘾的概念一般用于描述为身体与心理对于一种物质的依赖,现已被应用于网络的过度应用,称为网络成瘾(Interact Addiction Use)。目前人们对网络成瘾的现象主要界定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ract Addiction Disorder,IAD)、病理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act Use,PIU)、网络成瘾(Interact Addiction)、有问题的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act Use)或网络依赖(Internet Dependency)。  相似文献   

8.
自我控制对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控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及根特教养方式量表对96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我控制、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相关显著;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的消极控制维度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控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母亲消极控制维度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490名大学生被试完成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评定。结果:被试总体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6%;在家庭环境方面,网络成瘾组家庭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在父情感温暖、父拒绝否认、父过度保护、父惩罚严厉、父过分干涉、母拒绝否认、母严厉惩罚、母情感温暖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0.001)。结论:矛盾的家庭环境和拒绝、否认、缺少温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明确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方法:490名大学生被试完成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依恋问卷。结果:被试总体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6%;网络成瘾组在家庭矛盾性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在依恋关系上,成瘾组的母爱缺失、父爱缺失、父亲拒绝、母亲消极纠缠、父亲消极纠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得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0.001)。结论: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消极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引进和修订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方法:以2145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检验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信效度指标.结果:修订后问卷与原问卷具有一致的因素结构,均包括同一性获得、延缓、早闭和扩散四个分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以及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均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总体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84之间,再测信度在0.56~0.64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一种有效的测验工具.  相似文献   

1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5,他引:56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1-3 ] (PIU ,pathologicalinternetuse) ,又称网络成瘾[4-8] (IA ,internetaddiction)、网络成瘾障碍[9] (IAD ,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强迫性网络使用[8] (compulsiveinternetuse)等 ,每个术语均反映了对过度上网 (excessiveInternetuse)性质的不同理解。纽约市精神病学家Ivan博士[9] 于 1995年首次提出“网络成瘾障碍 (IAD ,internetaddictiondis order)”…  相似文献   

13.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互联网正在成为个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个载体。许多经验性的事实表明 ,适当的互联网使用可以对人的心理行为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反 ,过多的卷入互联网或者病理性的互联网使用可能引起用户的时间管理或身心健康问题 ,并且 ,可能与他人或其它日常活动发生冲突[1 ] 。尽管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词汇 ,如互联网成瘾、互联网依赖、互联网滥用来定义病理性的互联网使用模式 ,但是这些词汇的内涵却趋于一致 ,即错乱的互联网使用 (disturbedinternetuse)。众多研究者围绕互联网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 - 4 ] 。同时 ,研究者尝试用心理学中…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 概述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作为一种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来源,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2.1亿,35岁以下的人群占81%,其中18-24岁的青年占31.8%,18岁以下占19.1%[1].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该文从认知、情绪、动机、人格四方面对诱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以对预测、控制、诊断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制订"病理性上网"的诊断标准,为全国测查及完善该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检索文献中常用的与"病理性上网"有关的 "诊断标准"或筛选标准,据此建立"病理性上网"的诊断标准条目库及初步诊断标准.测查中,由每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精神科医生(共8名)组成一组,根据"病理性上网"操作性定义,以本文制定的初步诊断标准为检查提纲,交替对79名因上网问题住院的受试者及其家属进行访谈,独立评定并作出诊断.另外,方便选取某高中一年级2个班的全体男生,共44人,由评定者单独访谈、评定.两名评定者均作出诊断时方可确诊,否则排除诊断.结果:123名受试者中"病理性上网"者为54名.两名专家的诊断一致性Kappa=0.812(P<0.001).条目库中12条症状有2条评定者间一致性差,4条对诊断贡献小.在保留的6个条目中,4条以上阳性时,诊断的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95.3%.严重程度标准偏严格.确定诊断者的病程90.7%为3个月以上,77.7%为6个月以上.结论:修订后的初步诊断标准包括6项症状标准,3项严重程度标准,1项病程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本标准评定者间一致性高、可操作性强,可作为下一步制定"病理性上网"操作性诊断标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引进和修订台湾的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新的工具。方法 :通过对 467名青少年样本的施测 ,检验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此量表的再测信度在 65 5 - 912之间 ;分半信度为 60 4;同质信度为 416- 793之间。量表的构念效度和实证效度也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Ego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with Cancer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literature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with cancer contains many contradictions. The current studyassessed the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teen-age cancer patients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Forty-two adolescents withcancer and healthy matched controls were administered Archerand Waterman's (1982) Ego Identity Interview and Marcia's (1966)Ego Identity Incomplete Sentence Blank. Healthy adolescentsattain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dentity status levels in interviewcontent areas of career, marriage, and children, but not religion,and also achieved higher Ego Identity scores. The implicationsof these finding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网上偏差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形式和网上偏差行为产生的理论等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网上偏差行为未来的研究取向进行了展望,认为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网上偏差行为影响因素、网上偏差行为的影响、网上偏差行为的预防与干预以及网上偏差行为与现实偏差行为的关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