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2001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按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三个组.A组剂量400mg/kg.日5天,B组1 g/kg.单次,C组2 g/kg.单次,其余治疗方法相同,均在10日内用药.观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总热程、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恢复情况、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并对三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B、C两组长(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B、C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室指标B、C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比治疗前显著下降,A组下降不明显(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B、C两组指标之间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期21天内,B、C两组CAL的发生率均比A组发生率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A组有2例发生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随访6月、18月B、C两组之间CAL发生率无显著意义,而A组有2例发生冠状动脉瘤.结论 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很快改善临床症状,降低Cal的发生率,减轻冠状动脉损害的程度.但两年内1g/kg与2g/kg相比,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本文收集川崎病患儿共40例,其中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与阿司匹林(ASP)联合治疗25例,单独使用ASP治疗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4例川崎病患儿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单剂1g/kg优于400mg/(kg·d)和单剂2g/kg。结论单次应用1g/kg IVIG治疗KD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应用不同剂量(1g/ks与2g/k曲丙种球蛋白后川崎病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比较两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自1996年1月~2006年1月本院资料完整KD住院患儿,根据应用IVIG(1g/kg与2g/ks)分为两组,监测其治疗后的3d血液流变学变化,同时应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冠脉损害,并动态观察其心脏变化。结果应用2g/kgIVIG患儿血浆蛋白浓度、血浆黏度及反映红细胞聚集性指标较应用1g/kgIVIG患儿明显增高,短期内冠脉损害增加明显,远期冠脉损害无差异(P〉0.05)。结论1g/kgIVIG有不亚于2g/kgIVIG的治疗效果,且能减少近期冠脉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任敏 《当代医学》2016,(24):17-18
目的 研究以单次使用静脉输注的形式专门注入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合并患有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5例,都实施阿司匹林退热治疗,A、B 2组分别在8~12h内完成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A组:2 g/kg,B组:1 g/kg).随后对2组注射之后冠状动脉的血栓状况、冠状动脉直径变动情况、冠状动脉瘤出现情形以及临床状况生成书面报告.结果 2组整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5.7%(23/35)和51.4%(18/35).在实施治疗之前,A组的冠状动脉直径为(4.4±0.8)mm,治疗之后为(2.5±0.3)mm(P<0.05);B组诊治前冠状动脉直径为(4.4±0 7)mm,诊治后为(3.1±0.2)mm(P<0.05).由此可见,实施治疗之后,A组的冠状动脉直径小于B组(P<0.05).A组有4例(1 1.4%)动脉血栓,B组则没有此症状;同时2组均不存在巨大冠状动脉瘤.在整体发热时间、充血和水肿消退时间以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让KD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病症的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显著缩小,使得病情有效遏制,但如果应用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让血液黏度上升,增大了血栓出现的几率.  相似文献   

6.
丙种球蛋白(IVIG)是治疗川崎病(KD),预防心脏冠状动脉病变(CAD)的首选药物.IVIG用量不同,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现将我院采用不同剂量IVIG治疗KD患者34例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慧玲  陈仁纲  胡云 《浙江医学》2005,27(3):238-239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变常累及全身.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以来,已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早期应用可预防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并迅速改善急性期症状.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4年3月收治KD 48例,使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输注治疗41例,其中对治疗无反应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S)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GCS加阿司匹林治疗22例KD住院患儿(A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治疗KD住院患儿22例(B组),对照两组疗效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两组热退时间、炎症指标恢复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加阿司匹林治疗KD并无不妥,经济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李君 《吉林医学》2013,34(21):4207-4208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时间注射给予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9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在入院第1~4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Ⅱ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Ⅲ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第9~13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Ⅰ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例数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入院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效果较好,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低,冠状动脉并发症低,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川崎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治疗组36 例给予阿司匹林和IVIG 联合治疗,对照组34 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结果 疾病早期(病程7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患儿在退热、球结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散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论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用标准方案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存在部分患儿治疗无效的问题,此部分患儿形成冠脉瘤的风险增加,给予生物制剂或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经济压力及不良反应大,需要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目的 观察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于2013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第2次IVIG冲击治疗,观察组在第2次IVIG冲击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第2次IVIG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1.2%(52/57),高于对照组的75.4%(4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RP、IL-6、TNF-α水平及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72 h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IVIG治疗后1、3个月时冠状动脉损伤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两组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出现低体温、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3 d自行恢复正常。结论 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冠状动脉恢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陆燕凤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31-13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9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IVIG1g/kg单次静脉滴注;B组给予IVIG静脉滴注0.4g/(kg·d),连用5天;C组仅给予阿司匹林(ASP)(50—80)mg/(kg·d)口服,比较三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A、B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①冠状动脉病变:A、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临床症状:A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或P〈0.01)。结论两种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在症状的缓解速度上,单次应用1g/kg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400mg/(kg·d)]和观察组(大剂量,2g/kg)两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PLT、CRP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ESR、PLT、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受损。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吴展帆  胡湘 《中外医疗》2016,(4):120-12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择2004年1月-2015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99例川崎病患儿根据IVIG的时间分为A组(1~5 d,n=22﹚、B组(5~10 d,n=48)、C组(>10 d,n=29),比较各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结果三组患儿治疗后血CRP、血沉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发病5-10 d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时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对比两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分成单剂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单剂给药组直接静脉滴注蓉生静丙2 g/d,同时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蓉生静丙1 g,连续给药2 d,观察两组患儿急性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前后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对比二者疗效。结果单剂给药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较短于连续给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相差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剂给药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扩张均有好转迹象,单剂给药组患儿恢复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1,P=0.0365)。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剂量2g/d的效果要好于1g连续给药2d的给药方式。单次给药2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当中。  相似文献   

16.
黄春琳 《医学综述》2013,19(10):1753-1755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显示,川崎病发病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介导作用,某些微生物产物对T细胞有超强激活能力;免疫系统异常激活,T细胞和B细胞异常激活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种族遗传因素等。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冬  毛秀英 《医学综述》2011,17(2):319-3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尤其是不典型KD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平谷区医院儿科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诊治的1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不典型KD具备诊断标准6条中2条者1例,占3.33%(1/30);具备3条者13例,占43.33%(13/30);具备4条者16例,占53.33%(16/30)。冠状动脉受累者共26例,30例不典型KD中冠状动脉受累者共10例。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临床表现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通过临床仔细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能获得早期诊断,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重症川崎病(SK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测指标,寻找早期识别SKD患儿的预测指标,为临床上早期识别SKD患儿,制定治疗及随访方案、判断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出现单个或多个脏器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平稳的住院患儿19例作为SKD组,收集同一时期确诊为川崎病(KD),但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害,生命体征平稳的76例普通KD(OKD)作为OKD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指标,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采用ROC曲线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K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OKD组相比,SKD组患儿年龄偏大,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更为显著,转氨酶、胆红素水平更高,白蛋白及血清钠水平更低,更易发生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P<0.05或0.01)。ROC曲线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37.5个月,中性粒细胞比值≥82.1%,TBil≥22.05滋mol/L和血清钠≤133.35mmol/L的KD患儿更易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生命体征不稳,是SKD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结论年龄较大的儿童,较高的嗜中性粒细胞比值,较高的胆红素水平,较低的血钠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SKD。SKD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害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3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C-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