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与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及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拮抗剂厄贝沙坦(irbesartan,Irb)干预后的变化,以探讨AngⅡ/NF-κB在动脉粥样硬化(AS)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和Irb可能的抗AS效应。方法体外培养HLIVEC,测定AngⅡ刺激下NF-κB亚单位p65的核易位阳性率、TNFα、IL-6的时间与浓度反应曲线;然后将分盘于24孔板的细胞随机分为5组(n=6):正常培养对照组、AngⅡ刺激组,AngⅡ和3种不同浓度的Irb共孵育组;采用细胞ELISA、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分别测定TNFα、IL-6的含量和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结果AngⅡ(1nmol/L-5μmol/L)刺激HUVEC表达TNFα、IL-6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其表达高峰分别为12~24h、6~12h,NF-κBp65核易位阳性率亦呈时间浓度依赖性,高峰在1~4h。厄贝沙坦(0.01μmol/L、0.1μmol/L、1μmol/L)均能显降低TNFα和IL-6表达与NF-κBp65核易位阳性率。结论AngⅡ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刺激HUVEC NF-κB激活与TNFα、IL-6表达,厄贝沙坦抑制HUVEC NF-κB激活与TNFκ、IL-6表达,提示AngⅡ/NF-κB信号途径在促进A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拮抗AT1R或抑制NF-κB有可能减轻或抑制AS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s)NF-κB的激活及血脂康干预后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2~3代用于实验。细胞用0.5%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分成七组;正常对照组、胰岛素组(100uI/ml)、Ang Ⅱ组(5×10-8mol/ml)、胰岛素+Ang Ⅱ组、胰岛素+血脂康组(150ug/ml)、Ang Ⅱ+血脂康组、胰岛素+Ang Ⅱ+血脂康组。加血脂康的各组,血脂康预先孵育2h,再加胰岛素或/和Ang Ⅱ共同孵育。在4h时间点上,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各组内皮细胞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活性。结果①胰岛素、Ang Ⅱ、胰岛素+Ang Ⅱ刺激4h后,内皮细胞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5.5±3、96.6±3、96.4±4,显著高于对照组(4.5±2)(P<0.05),血脂康几乎完全抑制胰岛素、Ang Ⅱ、胰岛素+Ang Ⅱ所致的NF-κBp65核易位阳性率的增加(7.3±3、6.9±46、.3±2)(P<0.05)。②胰岛素、Ang Ⅱ、胰岛素+Ang Ⅱ刺激4h后,内皮细胞NF-κB活性分别为6.55±0.53、7.23±0.36、10.29±0.69,显著高于对照组(3.26±0.37)(P<0.05);与单用胰岛素或Ang Ⅱ比,胰岛素+Ang II使NF-κB活性增加更明显(P<0.05);血脂康能明显抑制NF-κB的活性(4.44±0.49、3.98±0.24、5.02±0.39)(P<0.05)。结论胰岛素、Ang Ⅱ均能激活内皮细胞NF-κB,促进NF-κBp65的核易位,有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血脂康能抑制内皮细胞NF-κB的激活,具有调脂外的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 (Irb)对脂多糖 (LPS)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VEC)核因子 κB(NF κB)激活与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 3~ 5代HUVEC用于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 κB亚单位p6 5、ICAM 1的表达程度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液上清TNF α浓度。 结果 :LPS有效激活NF κB并诱导HU VEC表达TNF α、ICAM 1增加 ;Irb预先孵育 2h能抑制NF κB并减轻LPS诱导的HUVECTNF α和ICAM 1表达。结论 :LPS可能通过激活NF κB使TNF α、ICAM 1表达增加损伤血管内皮功能 ;Irb能保护因感染而致心血管疾病中的血管内皮功能 ,至少部分通过抑制NF κB这一途径而降低血管内皮TNF α、ICAM 1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体外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中,给予不同浓度的心血康作用2h后,再予血管紧张素Ⅱ(Angli)作用18h诱导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CAM-1的表达,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测淋巴细胞黏附率。结果显示,AngⅡ可上调内皮细胞表达ICAM-1,提高淋巴细胞黏附率;而心血康可抑制该表达,降低淋巴细胞黏附率,且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观察高糖环境下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核因子κB活性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高糖(25mmol/L)、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均能显著刺激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培养基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含量及其对单核细胞趋化活性亦显著增强,高糖环境显著增加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核因子κB活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氯沙坦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高糖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对内皮细胞的刺激作用,氯沙坦通过抑制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血管内皮细胞参与物质交换,血管舒缩,凝血与抗凝,白细胞粘附及血管重塑等方面,综述血管紧张素Ⅱ对VEC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巨噬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影响及其相关通路.方法 血管紧张素Ⅱ体外刺激人巨噬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RNA干扰技术沉默核转录因子核因子κB p65亚基,评价核因子κB通路在血管紧张素Ⅱ上调巨噬细胞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表达中的作用.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巨噬细胞后,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核因子κB p65亚基沉默后,血管紧张素Ⅱ对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无上调作用.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表达,此调控过程有核因子κB通路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对蛋白激酶-α(PKC-α)和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抑制VSMC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的VSMC,给予单纯1.5×10-3mol/L葛根素处理2 h(P组)、单纯10-8mol/L AngⅡ处理24 h(A组)和1.5×10-3mol/L葛根素预处理2 h后再加10-8mol/L AngⅡ处理24 h(P A组)刺激后,四氮唑盐法检测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PKC-α和NF-κB的表达.结果:对照组、P组、A组、P A组VSMC增殖的A值分别为0.178±0.017、0.198±0.028、0.373±0.017和0.286±0.024.与对照组比较,A组和P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P A组VSMC中PKC-α、NF-κB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均P<0.05);P A组较A组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葛根素可通过下调PKC-α和NF-κB的表达来抑制AngⅡ引起的VSMC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郭明  杨欣国  王亚 《心脏杂志》2002,14(3):235-237,240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 6 (IL- 6 )、血浆血管紧张素 (Ang )的变化以及伊贝沙坦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测定 30例健康对照组和 6 6例 CHF患者治疗前后 TNF- α,IL- 6和 Ang 浓度。6 6例 CHF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 (n=34 )和培哚普利组 (n=32 ) ,治疗前及治疗后 4周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CHF组血清 TNF- α,IL- 6和血浆 Ang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血清 TNF- α,IL- 6水平与 CHF的原发病无相关 ,而与 L VEF呈负相关 (r=- 0 .5 8,r=- 0 .6 2 ,P<0 .0 1)。伊贝沙坦组、培哚普利组治疗 4周后 TNF- α,IL- 6水平显著下降 ,伊贝沙坦组较培哚普利组 IL- 6显著降低 (P<0 .0 5 ) ,L VEF显著升高 (P<0 .0 5 )。结论 :CHF患者血清 TNF- α,IL- 6 ,Ang 水平明显升高 ,且与 L VEF呈负相关。伊贝沙坦具有降低血清 TNF- α,IL- 6水平及改善 L VEF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THP-1源性泡沫细胞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表达的影响及在胆固醇流出中的作用。方法:THP-1源性泡沫细胞分别给予10-5mol/LAngⅡ(AngⅡ组)、10μmol/LNF-κB特异性抑制剂TPCK预孵(TPCK组)。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泡沫细胞内NF-κB的活化程度。通过透射电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酶化学法,检测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利用闪烁计数法测量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免疫印迹法半定量分析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结果:TPCK组NF-κB活化核易位则无明显高峰,维持在较低的水平。TPCK组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较AngⅡ组降低24.1%(P<0.05),胆固醇流出率较AngⅡ组显著升高41.1%(P<0.05),ABCA1mR-NA和蛋白表达较AngⅡ组升高30%和19%(P<0.05)。结论:AngⅡ可经NF-κB介导下调THP-1源性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致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增加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旨在证实库普弗细胞是否具有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ATlR);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体外培养的库普弗细胞核因子-κB(NFKB)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库普弗细胞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降压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方法15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服用伊贝沙坦治疗8周,观察降压疗效,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对患者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多态性位点AT1R T573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携带AT1R 573T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伊贝沙坦后,收缩压及脉压降幅明显大于CC基因型患者;在男性患者,基因型为ACE DD的患者舒张压降幅明显大于II型患者;同时携带AT1R 573T和ACE D等位基因的男性患者降压疗效最佳。结论携带AT1R 573T和ACE D等位基因的高血压病患者对伊贝沙坦的降压反应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胰星状细胞(PSC)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细胞NF-κB的DNA结合活性,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NF-κB抑制蛋白(IκBs)降解.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和蛋白表达分别采用Northern印迹和ELISA方法检测.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诱导大鼠PSC内NF-κB发生双相活化,活化高峰分别出现在15 min和6 h后.NF-κB活化伴有IκBα和IκB β联合降解.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二碘基苯(DPI)和N-乙酰丝氨酸可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NF-κB活化,提示氧化应激反应在NF-κB活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F-κB抑制剂MG132和PDTC可显著下调血管紧张素诱导的MCP-1基因表达.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可通过氧化应激机制活化PSC内NF-κB信号通路,诱导MCP-1表达,从而参与胰腺炎症和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原代培养,AngⅡ干预后RT-PCR测定VSMC的AT1R、AT2R mRNA的表达,并观察AT1R阻滞剂氯沙坦、AT2R阻滞剂PD123319对AngⅡ上述诱导作用的影响。结果:1AngⅡ作用于VSMC后,AT1R mRNA表达增强(P0.01),氯沙坦阻断AT1R后,AT1R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PD123319阻断AT2R后,AT1R 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2AngⅡ作用于VSMC后,AT2R mRNA表达无显著性增强,氯沙坦及PD123319作用后,AT2R mRNA表达也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1AngⅡ可诱导VSMC AT1R mRNA表达,AT1R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介导作用,AT1R阻滞剂氯沙坦可有效抑制AngⅡ的这种诱导作用;2相对于AT1R,AngⅡ不能诱导VSMC AT2R mRNA表达增加。所以推测AngⅡ差异化诱导VSMC AT1R、AT2R mRNA表达,导致AT1R、AT2R失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单药治疗,在观察降压疗效的同时测定RAS基因多态性靶位点:ACEI/D、ACTM235T、AT1R 1166A/C、573T/C、1062A/G、-521C/T的基因型,旨在发现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方法: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17例,服用伊贝沙坦单药治疗8周,在临床观察疗效的同时,应用RFLP及PCR的方法对患者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进行RAS基因多态性位点ACEI/D、AGT M235T、AT1R 1166A/C、573T/C、1062A/G、-521C/T基因型的分析。结果:含ACED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伊贝沙坦后SB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Ⅱ型基因型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含AT1R 573T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伊贝沙坦后收缩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CC纯合基因型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GT M235T、AT1R 1166A/C、-521C/T各基因型之间BP下降幅度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入选患者未发现AT1R 1062A→G的变异。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位点ACEI/D及AT1R 573T/C与ARB类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内皮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以及血管紧张素Ⅱ一型受体(AT1)、血管紧张素Ⅱ二型受体(AT2)和核因子-kappaB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血管紧张素Ⅱ单独和与AT1、AT2、核因子-kappaB的抑制剂联合干预细胞后,用RT-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核因子-kappaB的活性。结果 在血管紧张素Ⅱ干预2h后核因子-kappaB活性增强(P〈0.05),5h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核因子-kappaB和AT1的抑制剂能抑制这种增加(P〈0.05),AT2则无此作用。结论 在内皮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结合后激活核因子-kappaB,后者的激活引起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增强,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机制,阐明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在炎症方面的拮抗作用.方法 经形态学及抗VⅢ因子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按以下分组加入不同干扰因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①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②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③血管紧张素(1-7)组:加入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④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组:分别用血管紧张素(1-7)10、100、1 000、10 000 nmol/L预处理30 min后,再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⑤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组:先用1 000 nmol/L A-779预处理30 min后,再用终浓度为1 000 nmol/L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30 min,最后加入终浓度1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各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细胞生长良好,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透明度大,轮廓不清.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法,可检测到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VⅢ因子相关抗原为阳性.①与对照组比,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使E-选择素(25.39±1.97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38.71±5.51 ng/L)的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 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均P<0.01);②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使E-选择素(3.72±0.95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90.24±9.82 ng/L)的蛋白分泌量降低,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亦降低(均P<0.01);③混合刺激组中血管紧张素(1-7)(10~10 000 nmol/L)减少E-选择素蛋白合成,分别为21.15±1.31、17.41±1.94、12.71±1.84、9.46±1.40μ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同时也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合成,分别为214.57±7.16、196.83±8.20、176.63±8.93、155.52±8.19 n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④混合刺激组中,与AngⅡ组比较,血管紧张素(1-7)(10~10 000 nmol/L)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ngⅡ刺激E-选择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均P<0.01);⑤加入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后,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消失.结论 血管紧张素(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VSMCs,取生长良好的第3~5代细胞用于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 Ang-(1-7)组、AngⅡ Ang-(1-7) (A-779)组,通过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测定VSMCs的DNA合成,用结晶染色的方法检测细胞数目,观察VSMCs的增殖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比,AngⅡ(100nmol/L)孵育细胞24h后可明显诱导VSMCs3H-TdR掺入量增加;Ang-(1-7)(1000nmol/L)可减少3H-TdR掺入量。②与AngⅡ组比较,Ang-(1-7)(10nmol/L、100nmol/L、1000nmol/L)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3H-TdR掺入量。加入Ang-(1-7)特异性受体阻断剂A-779后,Ang-(1-7)此作用消失。③结晶染色结果显示,AngⅡ可诱导VSMCs数目明显增加(P<0.05)。Ang-(1-7)可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加,亦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Ang-(1-7)能抑制基础和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培养HUVECs,取2~5代用于实验,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Ⅱ+Ang-(1-7)组、AngⅡ+Ang-(1-7)+A-779组,用吖啶橙(AO)/溴化乙啶(BE)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的凋亡率;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 (1)AngⅡ(10~(-6)mol/L)可以诱导HUVECs凋亡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0%±3.17%比2.32%±0.24%,P<0.005);不同浓度的Ang-(1-7)(10~(-9)~10~(-6)mol/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所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加用Ang-(1-7)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779可阻断Ang-(1-7)的上述效应,与AngⅡ+Ang-(1-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37%±0.75%比7.79%±1.50%,P<0.05);(2)与对照组相比,AngⅡ(10~(-6)mol/L)诱导后HUVECs p38MAPK磷酸化表达水平增加(P<0.05);不同浓度的Ang-(1-7)(10~(-9)~10~(-6)mol/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所诱导的p38MAPK磷酸化表达水平,与Ang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加用A-779可阻断Ang-(1-7)的上述效应,与AngⅡ+Ang-(1-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Ⅱ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及p38MAPK磷酸化表达增高,Ang-(1-7)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ngⅡ的上述效应,并且是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