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院前交通伤流行病学分析,为交通伤的预防与现场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北京急救中心调度信息数据库中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间急救病历中的19 205例交通伤资料进行整理,按年龄、发生时间、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等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通伤伤者主要发生在14~59岁年龄段,占总数的79.5%;交通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第3、4季度,共12 292例,占全年总量的64%;8:00~22:00是1天中交通伤事故高峰期;颅脑和四肢为交通伤常见的损伤部位;颅脑外伤、多发伤为交通伤常见的死亡原因。结论通过对交通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减少交通伤的发生,同时进一步规范交通伤的现场救治,提高院前急救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的5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抢救成功率及死亡原因。结果入选的56例患者中,42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75%,死亡14例,其中因失血性休克死亡6例,因严重颅脑损伤死亡4例,因ARDS死亡2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有助于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可减少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创伤病人临床诊治特点,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0年7月在西藏山南地区某部中心医院的门急诊创伤病人临床资料。主要统计指标包括门急诊创伤患者人数、伤后入院时间、伤情伤类分布、主要救治效果及转归,并对死亡患者构成及相关原因进行分类和汇总。结果该院2008年8月~2010年7月期间门急诊创伤病人总数共计1 453人,收住院人数612人,占总住院人数比例20.3%;其中轻伤占39.78%,中度伤占29.57%,重度伤占18.72%,危重伤占11.93%。创伤患者受伤后到院就诊时间相差极大,但大多超过1h;共死亡135人(占9.29%),其具体原因除严重原发伤外,主要包括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创伤是高原地区高发病,具有较高死亡率。需要加强创伤急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低氧血症对高原地区创伤患者救治结局及机制的影响,注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防治创伤性休克及各种严重并发症,以提高高原地区创伤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转运伤员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所致的创伤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5.12汶川地震"以来我院收治的137例地震创伤患者进行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分布、损伤部位分布、地理区域的分布及创伤严重度评分,调查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组地震创伤患者以4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63.51%,职业以农民最多,占54.01%,受伤部位以下肢为最多,占37.23%,其次为多部位伤,占29.20%;城镇与农村创伤严重度评分相差不显著.结论 地震创伤的救治与多因素有关,应重视地震高危人群的救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以下简称乌市)院前急救创伤流行病学特征,为院前急救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年创伤患者数据进行ICD-10编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发病率、相对危险度和创伤原因、部位构成比。结果 全年创伤患者共 12 582 例,占总人数25.2%;发病率为 478.5/10万。每天16:00-18:00为高峰时段占11.9%,夏秋季发病7376例,占58.6%;男性发病率为 653.8/10万显著高于女性 290.5/10万,RR为2.25(χ2=1819.128,P<0.001),18~60岁人群创伤病例10 078例,占80.1%(χ2=1141.29,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首位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占28.5%;首位致伤部位是头颅和脑占32.6%;不同性别(χ2=350.151,P<0.001)、不同年龄组(χ2=3696.133,P<0.001)致伤原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市创伤发病率高,呈现出男高于女,夏秋季、中青年人高发,交通事故致伤严重以及头颅脑伤为主的特点,卫计委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针对主要创伤重点培训,有效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338083例颅脑损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回顾分析338 083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资料特点,对颅脑损伤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2001~2007年210家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住院信息,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分布、伤情、治疗结果等特点。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主要集中于11~60岁人群,占85.4%;其中31~40岁最多,占24.28%;90岁以上人数最少,占0.10%。7年间颅脑损伤患者人数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37%。从住院月份分析,7~12月是颅脑损伤发生的主要时段;年龄分布与社会群体活跃情况分布一致;致伤原因分析提示颅脑损伤主要为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男女预后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1);各年龄段预后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1);各年龄段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的发生在年龄、性别、时间、致伤原因、治疗结果等方面存在规律性,应根据规律,在政策制定和救治过程中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颅脑损伤救治现状。  相似文献   

7.
5 346例创伤院内急救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城市创伤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8月~ 2005年8月我院急诊外科就诊的创伤患者5346例,按创伤原因、创伤类型、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创伤时间、分布特征等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组创伤病例5346例,占同期急诊患者的7.98%.创伤发生的原因依次为锐器伤、交通伤、坠落伤;创伤类型中以单一伤和软组织损伤为主;创伤部位以头面部伤、四肢伤为最多,四肢伤中又以手外伤为最多;年龄以21~ 40岁年龄阶段为最多;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创伤发生时间以夜晚略多于白天(1:0.88);全年以2、3月份创伤发生率最高;死亡病例9例,占0.26%.结论 城市市区创伤中锐器伤仍然是主要原因,青壮年是创伤的主要受害者,头面部伤和手外伤是创伤类型中最多者,创伤发生时间以夜间为多.重型创伤者死亡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急救模式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伤合并颅脑损伤时,由于颅脑损伤的特殊性,导致此类患者预后通常较差.多发伤合并颅脑伤的发生率约在60%以上,其死亡率高达35%~40%,而单纯颅脑伤仅为10%,不含颅脑伤的多发伤为20%;有颅脑伤的多发伤,其休克发生率高达26%~68%,而单纯颅脑伤仅为2%~3%[1].因此应提高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住院颅脑损伤患者伤情特点,探讨结局相关危险因素,为医疗预防、干预和救治措施提供部分改进建议.方法 应用“创伤数据库系统”采集2009年所收治的661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病历,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的一般情况、伤情及结局,并通过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中男性占70.0%(463/661);45岁左右为高发年龄段;下半年患者数为上半年的1.65倍(412/249);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87.7%,580/661);多发伤达512例(77.5%).ISS评分、致伤原因、患者年龄、损伤发生的季度与救治结局密切有关.结论 颅脑损伤住院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生时间、致伤原因、多发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其最终治疗结局与损伤严重程度、致伤原因、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近十年西南地区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住院的眼部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眼部创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2月在大坪医院眼科住院的5 362例(5 372眼)眼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伤眼别、受伤地点、病例年份及月份分布、受伤原因、眼部创伤类型、受伤部位、治疗方式、视力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眼部创伤患者男女比例为5.42∶1.00;受伤人群主要为46~69岁年龄段患者(占44.57%),其次是18~45岁年龄段患者(占38.96%)。受伤职业人群排前三位的是生产运输工人、农林物渔劳动者、大中小学生。单眼受伤占97.24%;受伤地点以工地居多,其次为其他场所,再者是工作单位。2016年眼部创伤患者住院人数最多(612例)。意外受伤(包括摔伤、撞伤、弹伤、戳伤等)占52.03%,金属致伤占15.20%,钝物致伤占11.82%。受伤部位以整个眼球居多,占38.94%;部位在角膜占20.40%;合并多部位损伤占10.54%。眼部创伤类型:开放性占57.07%,闭合性占25.98%,眼附属器损伤占11.64%,其他(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6年1月~2010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204例患者资料,记录了各环节的救治情况.结果 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07min,入院至确定性治疗时间为64.34min;死亡19例,抢救成功率92.87%.结论 急诊绿色通道加快严重创伤患者确...  相似文献   

12.
339例严重创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现阶段严重创伤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年8月~2006年7月收治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严重创伤病人339例,前3位的伤因依次是: 道路交通伤、坠落伤、斗殴致伤.20~49岁是严重创伤的高危人群.平均院前时间(38.19±15.92)分钟,不同转运方式的院前急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施院前急救与否患者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头、胸、骨盆、四肢是创伤的高发部位,其中以颅脑为首发损伤部位,亦是首位死亡原因.结论 应加强对严重创伤的预防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建设,提高公众现场急救意识和能力.强调严重创伤救治的连续性、整体性、时效性,重视严重创伤临床救治的研究和培训是减少创伤造成的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急诊创伤死亡原因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创伤患者伤情、院前及急诊科处理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城市创伤救治的最佳模式.方法对131例创伤性死亡病历的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伤员构成:男108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4.7:1,平均年龄32.3岁,20~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占病例总数的72.52%,创伤评分(TS)2.35±1.34,复合伤3例(2.29%).多发伤87例(66.41%).来诊死亡45例,心跳复苏率35.56%,呼吸复苏率17.78%.急诊死亡86例.创伤抢救死亡率7.19%,死因以机械伤为主(90.84%),其中交通伤占62.18%.创伤部位以四肢、头、胸、腹为前4位排序,平均创伤部位为2.6处.结论交通伤死亡人数最多.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建立健全抢救预案及其应急机制,抓住伤后白金10 min,黄金1 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城市创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257例的急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浩江  昝明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01-1801
目的:总结交通伤致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9-2009-12收治的257例因交通伤致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7例病人中,死亡53例,死亡率20.6%。主要以颅脑创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居多,且致伤因素复杂,伤情严重,救治困难。结论:积极正确的院前急救,入院后的早期诊断,规范的抢救程序,早期发现和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及多学科的协调是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76例腹部交通伤检查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伤成为创伤的主要死因,腹部伤致死约占交通伤死亡病例的10%[1]。腹部伤除迅速的急救外,对创伤程度、部位与范围的准确判断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笔者复习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腹部交通伤检查技术的文献,结合我院1990年1月~1997年8月收治的76例腹部交通伤病人的检查情况,将各种检查方法总结如下。临 床 资 料1.本组男67例,女9例,男∶女为7.4∶1;年龄5~68岁,平均34.88岁。开放性损伤1例,闭合性损伤75例。损伤脏器共114个,平均每例1.5个。单一脏器伤41例,占53.95%(41/76);多脏器伤35例,占46.05%(35/76)。见表1。入院时伴有休克28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严重多发创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严重多发创伤69例。外伤原因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斗殴刀刺伤等。按AIS90版与ISS标准评定均>16,最高89。损伤组织器官依次为颅脑、左心室、右上肺、左右胸腔、肝及血管、脾脏、左肾、膈肌、胰腺、小肠,脊柱及骨盆等。同时伤及2~3个部位54例,4~5个部位15例。急诊抗休克65例,急诊手术69例,抢救手术11例。结果存活66例(95.65%),入院时血压为零及心脏刀刺伤11例均抢救成功。死亡3例(4.35%),死于重度脑外伤。无一例并发症及MOF。结论严重多发创伤救治严禁按诊断程序救治,采取争分夺秒地边抗休克复苏边进行急诊手术。及时手术止血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开胸剖腹探查是急救患者的诊断与救治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应选择最佳时机与恰当术式,同时注意早期保护重要器官。处理器官伤仍坚持"保全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的手术救治原则。  相似文献   

17.
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在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院前急救"绿色通道"与院内救治的2 947例交通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院前、院内救治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 947例患者中,2 089例手术治疗,858例非手术治疗,以颅脑及四肢受伤为主,伤后1 h以内入院1 874例(占63.6%).共抢救成功2 736例,成功率为92.8%,死亡211例,死亡率为7.2%.结论 交通伤院前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新模式显著提高了交通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多发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2月应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48例(平均ISS>27分)的并发症、死亡率、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8例中36例创伤性休克得到纠正,6例因失血性休克死于入院后2h内,3例因严重颅脑损伤死于入院后5~11h,2例因ARDS死于术后2h,1例于伤后6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1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2例行截肢术,3例轻度跛行,行走时疼痛。结论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有助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对临床救治严重创伤患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12月使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116例颅脑创伤患者(重型112例,中型3例,轻型1例),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行颅内压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包括药物降颅内压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生存74例,42例重型患者死亡.GCS 3~5分组共75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44%;GCS 6~8分组37例,死亡9例,病死率24%;GCS 9~15分组4例,无死亡.结论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颅内压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并对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GCS评分低、颅内压高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早期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6月治疗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73例(平均ISS≥27分)临床资料,早期采用控制出血、骨折临时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等损害控制措施救治。结果 73例患者中,1例因严重颅脑外伤死于入院后11h,1例因ARDS死于术后24h,2例因伤后第3、6天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因未予以早期积极救治死于入院后2h内;66例存活(90.4%),死亡7例(9.6%)。结论及时控制出血、早期骨折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合理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等措施有助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对临床救治严重创伤伤员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