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ALT正常或轻度异常尤其年龄偏大,有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了解该部分患者肝组织学特征及其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以便实时地给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入组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及其他肝病、严重心肺疾病等。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饮酒史及用药史。肝组织学穿刺术前需检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功能、HBV DNA、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肝组织活检,结果用肝脏炎症分级(G0~G4)及纤维化分期(S0~S4)表示。以肝组织炎症分级分成轻度炎症(G0~G1)和明显炎症(G2~G4),以肝组织维化分期分成轻度纤维化(S0~S1)和明显纤维化(S2~S4)。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229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69例;ALT持续正常者(PNAL)104例,ALT轻度异常组125例。全部入组患者肝病理学分析显示:肝脏炎症分级≥G2期者占45.42%;肝脏纤维化分期≥S2期者占35.38%。随ALT水平的升高,患者的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增高,1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在2~5年随访中,29.7%(44/148)患者ALT水平波动在40~50 U/L,70.3%(104/148)的患者ALT水平、HBV DNA水平均无显著波动(P>0.05);3例(2.1%)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分别发生在27岁、31岁和19岁时。结论 ALT正常或轻度异常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即使肝组织活检炎症、纤维化较轻,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2~5年内会出现肝病进展,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衰竭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住院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生化指标、凝血指标、HBVDNA载量、临床分型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676例肝衰竭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并发SBP者占71.0%(480/676),仅高胆红素血症、低ALT/AST、低钠血症与肝衰竭并发SBP相关(P=0.014、P0.001、P=0.041),TBil380μmol/L、ALT/AST≤0.4、血钠≤125mmol/L发生SBP的风险分别高于TBil≤380μmol/L、ALT/AST0.4、血钠125mmol/L[P=0.026,OR(95%CI)=1.469(1.047~2.060);P=0.033,OR(95%CI)=2.388(1.049~5.434);P=0.001,OR(95%CI)=4.244(1.664~10.829)]。结论高胆红素血症、低ALT/AST、低钠血症是肝衰竭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比较和分析87例行肝脏穿刺组织检查的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血清HBVDNA水平、HBeAg、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并对不同血清ALT水平的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炎性病变在性别构成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炎性反应分级与HBeAg(+)及血清HBVDNA水平无关(P〉0.05),但炎性反应分级G0级患者血清ALT水平(12.8±3.7)U/L与G1级和G2级患者血清ALT水平(26.7±4.3)U/L和(32.7±6.2)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期患者年龄与S0期和S1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DNA水平无关,但纤维化程度高者以HBeAg(-)者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水平患者(P〈0.01)。结论多数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肝脏组织学有轻度炎性反应,同时不伴或伴有轻度纤维化。血清ALT持续处于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可能纤维化程度较重,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建议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必要时仍需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79例血清ALT正常且HBsAg阳性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肝组织病理情况,分析其损害程度与年龄、HBeAg状态、HBVDNA载量及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79例患者中无或轻度组织学改变(G0~G1或S0~S1)者35例(44.3%),有显著组织学改变(≥G2或≥S2)者44例(55.7%)。年龄≥40岁、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患者的组织学改变较重,P〈0.05或P〈0.01,而轻度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理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可能存在较大比例的肝组织损害,其肝组织损害程度与年龄、HBeAg状态及HBVDNA载量有关,而与脂肪肝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组织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后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共81例,采集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人口学、生化学、病毒学及肝组织学结果并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病毒学指标动态下降情况,分析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81例,其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36.5岁。肝组织学活检提示,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54例(66.7%);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27例(33.3%);治疗24周病毒学应答患者63例(77.8%)。肝组织学炎症或纤维化等级、ALT水平及患者平均年龄在抗病毒治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病毒药物类型[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与患者病毒学应答无显著相关。 结论ALT持续正常或轻度异常(< 2 ×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患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及ALT水平显著相关,建议此类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以评价抗病毒指征及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用Logistic回归对86例HBV-GN患者及135例非HBV-GN慢性HBV感染者进行比较。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GN与男性(OR 2.79,95%CI 1.48~5.25,P = 0.001)、HBeAg阳性(OR 2.60,95%CI 1.49~4.53,P = 0.001)、HBV复制(OR 3.63,95%CI 1.80~7.33,P < 0.01)、肝硬化(OR 4.58,95%CI 1.41~14.91,P = 0.011)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OR 2.53,95%CI 1.42~4.51,P = 0.002)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GN与男性(OR 2.21,95%CI 1.12~4.33,P = 0.022)、HBV复制(OR 2.77,95%CI 1.28~5.97,P = 0.01)、肝硬化(OR 4.55,95%CI 1.29~16.10,P = 0.019)及ALT升高(OR 1.96,95%CI 1.04~3.69,P = 0.037)相关。HBV-GN中,与IgA肾病型(HBV-IgAN)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典型HBV-GN(膜性肾病或膜增生性肾炎型)与男性(OR 5.24,95%CI 1.64~16.81,P = 0.005)、HBV复制(OR 8.02,95%CI 2.15~29.84,P = 0.002)及ALT升高(OR 3.10,95%CI 1.00~9.67,P = 0.051)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与男性(OR 6.51,95%CI 1.76~24.11,P = 0.005)及HBV复制(OR 7.22,95%CI 1.68~30.97,P = 0.008)相关。结论 男性、HBV复制、肝硬化及ALT升高都可能是HBV-GN的易患因素。与HBV-IgAN比较,经典型HBV-GN与病毒复制及男性更相关,两者可能有不同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门诊72例HBsAg阳性患者,病程均超过6个月,血清HBV DNA≥105拷贝/m 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ALT水平正常,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肝穿刺,肝组织学检查由病理科医师完成,对于肝组织学评分Knodell HAI≥4(和或≥G2、S2)的病例行抗病毒治疗.结果 72例患者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炎症或纤维化,其中21例肝组织学评分Knodell HAI≥4(和或≥G2、S2),12例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均产生病毒学应答和部分血清学应答.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检查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与验证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为148例患者行腹腔镜肝细胞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及术前、术后检查结果分析患者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通过危险因素与早期复发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 cm(OR=2.780,95%CI:1.081-7.145,P=0.034)、甲胎蛋白≥44.85 ng/mL(OR=3.341,95%CI:1.307-8.544,P=0.012)、肿瘤数量≥2枚(OR=4.727,95%CI:1.248-17.898,P=0.022)、伴发微血管浸润(OR=2.846,95%CI:1.046-7.741,P=0.040)、卫星结节(OR=5.174,95%CI:1.172-22.837,P=0.030)是肝细胞癌腹腔镜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为:P=-2.409+1.046×微血管浸润(是1,否0)+1.0224×肿瘤直径≥5 cm(是1,否0)+1.206×甲胎蛋白≥44.85 n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和肝组织病理损伤特点。方法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CHB患者548例,分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2组,分别统计患者年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分级)、纤维化程度(S分期)、肝活检前后2周肝功能(ALB、GLB、TBil、ALT、AST、GGT)峰值、血清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肝功能改变有相关性(P均0.01),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肝组织病理损伤亦重;S分期与G分级有相关性(P0.01),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者较HBeAg阴性者平均年龄小,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高(P均0.01)。HBeAg阴性者肝组织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P均0.05),与HBVDNA载量有显著相关性(P均0.01);而HBeAg阳性者G分级、S分期与患者年龄、HBVDNA载量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CHB肝功能改变可以反映肝脏病理损害程度,S分期随G分级升高而加重。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HBeAg阴性CHB患者年龄较大,ALT、AST水平及HBVDNA载量较低。除肝功能改变外,患者年龄、血清HBVDNA载量可作为HBeAg阴性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检索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提取相应观测指标的5年生存率,利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篇文献。558例患者纳入研究。各指标5年生存率的Meta结果显示,年龄≥35岁患者优于年龄35岁患者(OR=0.01,95%CI=0.01~0.02,P0.00001)、无家族史的优于有家族史的患者(OR=0.00,95%CI=0.00~0.00,P0.00001)、肿瘤5 cm的患者优于肿瘤≥5 cm的患者(OR=14.83,95%CI=1.03~212.53,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OR=0.47,95%CI=0.27~0.82,P=0.007)、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患者优于分级为III级的患者(OR=2.84,95%CI=1.63~4.97,P=0.0002)、病理分型为其他癌的患者优于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OR=35.5,95%CI=21.71~58.03,P0.00001);绝经状态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OR=0.64,95%CI=0.26~1.59,P=0.34)。结论:年龄、家族史、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病理分型与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有关。绝经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值上限2倍(2× ULN)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住院的ALT< 2× ULN、HBV DNA阳性、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活检的CHB患者共91例,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G2以下者定为轻度炎症组(61例),G2及以上者定为中度炎症组(30例);S2以下者定为无明显纤维化组(69例),S2及以上者定为明显纤维化组(22例),分别将炎症两组、纤维化两组患者的血细胞、肝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HBV DNA进行对比分析(Wilcoxon W检验和χ2检验)与相关性研究(φ相关分析)。 结果91例患者肝组织轻度炎症组与中度炎症组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O)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095、P = 0.036,Z = 3.927、P < 0.001,Z = 2.900、P = 0.004,χ2 = 10.972、P = 0.001)。无明显纤维化组与明显纤维化组患者AST、GLO、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933、P = 0.003,Z = 3.064、P = 0.002,Z = 2.544、P = 0.011,Z = 2.231、P = 0.026,χ2 = 10.116、P = 0.001)。HBV DNA水平在肝组织轻度炎症组和中度炎症组、无明显纤维化组和明显纤维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 1.908、P = 0.056,Z = 1.729、P = 0.084)。ALT、AST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低度相关(rφ = 0.211、P = 0.044;rφ = 0.284、P = 0.007);AST、WBC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低度相关(rφ = 0.222、P = 0.035,rφ = 0.289、P = 0.006);GLO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中度相关(rφ = 0.457、P < 0.001)。 结论对于ALT< 2× ULN、HBV DNA阳性的CHB患者,HBeAg阳性者较阴性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机率高;WBC、PLT、AST、GLO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关,其中GLO水平> 30 g/L的患者与肝组织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口服治疗7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基线ALT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5倍ULN组及>5倍ULN组,根据基线HBD DNA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中低载量组(105拷贝/ml ≤ HBV DNA<107拷贝/ml)及高载量组(≥107拷贝/ml),分别计算治疗24周、48周、96周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7.2% vs 66.7%、100% vs 33.3%、52.8% vs 12.1%(P <0.05),治疗96周时A组与B组相比分别为94.4% vs 66.7%、97.2%vs 48.7%、55.6%vs 12.1%(P<0.05);基线ALT 2~5倍ULN组和>5倍ULN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7.8% vs 82.1%、58.3%vs 84.6%、19.4%vs 43.4%;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vs 81.4%、87.5%vs 60.5%、53.1%vs 16.3%。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患者发生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率较高,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48周、96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真实世界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使用NAs治疗1年以上,血清HBsAg ≤ 1 500 IU/ml、HBV DNA < 50 IU/ml的CHB患者,于原NAs治疗基础上联合PegIFNα-2b治疗,收集患者治疗0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血清标志物以及HBV DNA定量等。根据停止注射PegIFNα-2b时HBsAg是否阴转,分为治愈组(13例)和未愈组(32例),运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两组患者HBsAg、ALT和AST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清除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影响因素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CHB患者45例,完成PegIFNα-2b治疗48周患者共21例,其中临床治愈10例(治愈率为47.6%);提前终止PegIFNα-2b治疗患者共24例,其中临床治愈3例(治愈率为12.5%)。治愈组和未愈组患者HBsAg定量较基线水平均显著下降(Z =-2.201、P = 0.028;Z = -3.17、P = 0.011)。入组48周时,治愈组患者ALT水平与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412、P = 0.158);AST水平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90、P = 0.004)。未愈组患者ALT和AST水平与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1.97、P = 0.122,Z = -1.05、P = 0.421)。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及性别后,两组患者在入组48周时,ALT和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37、P = 0.36,χ2 = 0.005、P = 0.945),而HBsAg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24.161、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OR = 0.073、95%CI:0.007~0.803、P = 0.032),年龄(OR = 0.883、95%CI:0.781~0.998、P = 0.047),PegIFNα-2b使用疗程(OR = 1.027、95%CI:1.001~1.053、P = 0.038)均为影响48周HBsAg清除的因素。基线HBsAg、年龄联合PegIFNα-2b疗程对HBsAg清除预测的ROC曲线面积为0.978(95%CI:0.883~0.9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4%和88.95%。 结论PegIFNα-2b联合NAs对低水平HBeAg CHB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基线HBsAg、年龄联合PegIFNα-2b疗程对48周HBsAg清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50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逆转录聚合酶(RT)区域耐药变异位点特征,并分析耐药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行RT区检测的150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基因型CHB患者RT区耐药变异位点特征,根据HBV DNA RT区测序结果将患者分为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组(突变组)与未发生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组(未突变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的影响因素。 结果150例CHB患者中74例发生耐药变异位点突变,76例未发生耐药变异位点突变;耐药变异位点突变发生在B和C基因型中,其中B基因型3例,C基因型71例;以rtM204I/V/S、rtL180M + rtS202G/I + rtM204I/V/S、rtL180M + rtM204I/V/S、rtA181T/V占比最高;B基因型CHB患者仅有rtM204I/V/S、rtL180M + rtS202G/I + rtM204I/V/S、rtL180M + rtM204I/V/S突变,C基因型患者RT区耐药变异位点较多;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组患者抗病毒治疗状况为持续治疗(χ2 = 57.075、P < 0.001)、不适当停药(χ2 = 5.543、P = 0.019)、基因分型C基因型(χ2 = 3.062、P = 0.003)占比高于未发生耐药变异位点突变组,HBV DNA(t = 14.579、P < 0.001)、HBsAg(t = 21.863、P < 0.001)高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HBeAg、饮酒史、家族CHB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是否同期接受其他治疗、肝纤维化、病程、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OR = 5.765、P < 0.001)、不适当停药(OR = 2.757、P = 0.021)、HBV DNA(OR = 1.617、P = 0.004)、HBsAg(OR = 2 296.820、P < 0.001)以及基因分型(OR = 12.307、P < 0.001)均为CHB患者耐药发生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OR = 11.141、P = 0.006)、不适当停药(OR = 5.962、P = 0.019)、HBV DNA(OR = 1.849、P = 0.040)、HBsAg(OR = 5 490.477、P < 0.001)以及基因分型(OR = 12.456、P < 0.001)为CHB患者耐药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入组不同基因型CHB患者HBV DNA RT区耐药变异位点存在差异,C基因型患者占比较高,耐药变异位点多;患者耐药受不适当停药、HBV DNA及HBsAg水平影响,临床可针对各项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并在治疗期间为患者更换抗病毒药物,以减少病毒突变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期肝功能异常对妊娠和胎儿结局的影响及妊娠期间的治疗。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至本院妇产科分娩的妇女共89例,孕期至少1次ALT≥2×ULN,且HBVDNA≥5log10拷贝/ml(HBeAg阴性者≥4logl0拷贝/ml)的患者,根据孕期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抗病毒治疗组和保肝对症治疗组。对这些患者孕期不良事件、肝病及妊娠的结局、胎儿发育情况以及新生儿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入组病例89例,其中抗病毒组55例,保肝对症组34例,两组母亲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抗病毒治疗组产前48例(87-3%)患者ALT恢复正常,38例(69.1%)患者HBVDNA下降至〈500拷贝/ml.保肝对症治疗组产前Au、恢复正常者只有13例(38.2%),HBVDNA〈500拷贝/ml的患者仅有1例(2.9%)。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4315,P〈0.0001);两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3468,P〈0.0001)。两组母亲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发生频率较高的5种不良事件有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早产和羊水胎粪污染均为妊娠期常见不良事件,与治疗药物无显著相关性;两组母亲的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率排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能够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的复制,恢复其肝功能,明显地改善妊娠期间肝病活动患者的预后。妊娠期间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未增加妊娠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对妊娠妇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个体化预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急性胆囊炎于眉山市人民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23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用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 年龄≥70岁(OR 3.032,95%CI 1.289~7.132)、糖尿病(OR 3.321,95%CI 1.452~7.599)、肝硬化(OR 2.543,95%CI 1.004~6.438)、胆囊结石(OR 9.051,95%CI 1.833~44.687)、胆囊周边积液(OR 3.264,95%CI 1.428~7.459)及白细胞计数>10×109/L(OR 3.873,95%CI 1.673~8.966)是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C-index指数分别为0.782和0.735。校正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均较好,预测值同实测值均基本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2(95%CI 0.821~0.883)和0.838(95%CI 0.812~0.864),说明本次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准度。结论 年龄≥70岁、糖尿病、肝硬化、胆囊结石、胆囊周边积液及白细胞计数>10×109/L是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对临床筛查高危人群和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具有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