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距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分析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术中确定双下肢等长、髋关节稳定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度适中。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手术结果,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通过手术记录和X线片测量获得偏心距、股骨距、假体颈长、外展肌力臂,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距大(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于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偏心距较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P<0.01)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P<0.01)。颈于角与偏心距外展肌力臂比呈正相关关系(r=0.25,火0.05)。偏心距重建较好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且两者呈相关关系(r=0.29,P<0.05)。结论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采用标准股骨假体重建术后股骨偏心距,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距的保留,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救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15例,占18.2%;骨折和脱位3例,占3.66%;急性化脓性感染1例,占1.22%;慢性感染1例,占1.22%;继发静脉炎1例,占1.22%;皮缘坏死和脂肪液化2例,占2.44%;皮下积液1例,占1.22%;异位骨化1例,占1.22%;股骨头穿破髋臼1例,占1.22%;假体松动4例,占4.88%。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功能重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两次小剂量地塞米松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康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需要行初次THA患者,排除对地塞米松过敏,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存在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手术前7 d给予任何强阿片类药物和其他心肺功能缺陷的患者。共80例TH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10 mg地塞米松;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和术后12 h接受了两种剂量的10 mg地塞米松。比较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术后疲劳程度、髋关节活动度(ROM)、住院时间、镇痛药和止吐消耗量及并发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CRP、IL-6、VAS、疲乏程度及ROM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PONV及并发症。 结果实验组术后24 h(t =-1.259,P<0.05)、48 h(t=-2.684,P<0.05)、72 h(t=-3.669,P<0.05)的CRP低于对照组。同样的,实验组术后24 h(t=-1.954,P<0.05)、48 h(t=-3.418,P<0.05)、72 h(t=-4.985,P<0.05)的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24 h(t=-2.647,P<0.05)、48 h(t=-2.12,P<0.05)、72 h(t=-1.367,P<0.05)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术后PONV发生率更低(χ2 =1.067,P<0.01)、术后疲劳减轻(t=-2.154,P<0.01)、镇痛药和止吐药消耗量更少。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缩短了住院时间(t=0.517,P<0.01),增加了关节活动度(t=-3.228,P<0.01)。两组均未发生早期手术切口感染或消化道出血。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两次剂量地塞米松,可降低术后CRP、IL-6水平,增加镇痛效果,减少PONV发生率和术后疲劳,但不增加早期手术切口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髋关节疼痛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四川省巴中骨科医院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完整成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翻修手术、长期慢性疼痛、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情况的病例排除在外。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置换类型、术前评估、术中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观察患者术后中重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及上述资料与髋关节中重度疼痛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共有476例(476例髋)患者纳入研究,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9.66%。单因素分析显示,置换部位、疾病类型、高血压、吸烟、饮酒不是影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χ2=6.145)、年龄(χ2=7.847)、身体质量指数(χ2=14.704)、髋关节活动时间(χ2=8.043)、糖尿病(χ2=10.356)、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χ2=10.654)、入路方式(χ2=6.746)、假体类型(χ2=5.917)、手术时间(χ2=5.024)、下肢深静脉血栓(χ2=11.145)、术后C反应蛋白(CRP)值(χ2=7.494)是影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28 kg/m2[OR=3.224,95%CI (2.059,8.159)]、下肢深静脉血栓[OR =6.902,95%CI (4.574,13.589)]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OR =0.718,95%CI (0.611,0.829)]、关节活动时间>2 d [OR =0.624,95%CI(0.417,0.852)]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髋关节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en B  Yang J  Pei F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7-14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64—75岁,平均68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0%),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7分(28~40分)。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49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7年(5—8年)随访,7例失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84~90分)。全部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髋关节脱位1例。随访患者中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X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结论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该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2004年12月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3例( 80髋),失访5例(5髋),临床随访资料完整者58例(75髋),对假体生存率、Harris 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49 例(64髋),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75例(58髋)术后获随访(33.9±1.3)个月平均(15~57个月),假体生存率为97.3%,以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为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为100%.Harris 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46±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2±8)分(56~100分). 56例(73髋)患者中,术后95.9%的患者(70髋)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4例(7.1%)为中度跛行,14例(25%)为轻度跛行,38 例(67.9%)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髋臼或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49例(64髋)放射学资料完整患者股骨假体骨水泥鞘分级:A级37髋, B 级20髋,C1级4髋, C2级3髋.4例(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 I级.结论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本组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6年以前行THA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48例(285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74例(198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0.2%,随访时间平均为7.6年(5.5~11.6年)。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4分(0~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8分(35~99分),优良率为88.5%。术后假体总的生存率为97.1%。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9例)、异位骨化(8髋)、脱位(7例)、假体松动(2例)和感染(3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因此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10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68岁(55~85岁)。本院感染5例,外院感染5例。10例患者均有患髋疼痛症状,4例有窦道,6例血沉增快,9例C-反应蛋白增高。术前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3例阳性,1例阴性。无窦道者术前行关节穿刺,细菌培养,3例阳性,3例阴性。4例细菌培养阴性者,术中取标本培养仍为阴性。所有患者X线片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反应骨形成等表现。治疗包括:保留假体清创2例;一期翻修4例,其中普通骨水泥固定2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2例;二期翻修4例,取出假体,彻底清创,放置抗生素骨水泥团制备的临时假体间隔器,感染控制后,安放抗生素骨水泥固定的假体。结果2例保留假体清创者,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术后未见感染复发。4例一期翻修者,其中2例抗生素骨水泥固定,术后未见感染复发,2例普通骨水泥固定,术后感染复发,后改为取出假体旷置,二期翻修,术后感染未见复发。4例二期翻修者,抗生素骨水泥固定,术后未见感染复发。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均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均很困难,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查方法,需要对患者所有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二期翻修较为理想。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可以提高控制感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连续患者(292髋)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情况,临床和影像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12~60个月),诊断主要依据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按Brooker分级进行分级记录.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临床功能,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列出高危因素.结果 共79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7.1%,其中BrookerⅠ型57髋(19.5%),Brooker Ⅱ型15髋(5.1%),Brooker Ⅲ型7髋(2.4%),没有发现Brooker Ⅳ型者.出现异位骨化时间均在术后3个月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4±8.1)分提高到术后的(93.8±6.7)分.统计学分析显示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既往患髋手术史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要较其他患者为多,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对髋关节屈曲及外展度有明显影响.结论 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既往患髋手术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高危因素,须对这些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会导致髋关节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0.
全髋置换术后早期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2006年6月15例人工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全麻下手法复位后牵引或外固定治疗。结果均复位成功,发现脱位至复位成功平均时间为6.2(1~15)d。均获随访,未再发生脱位。结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护理,以预防术后脱位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段丹  宁宁  王艳琼  李佩芳  陈佳丽 《骨科》2019,10(2):150-153
目的 调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后病人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自制病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髋关节残疾与骨关节炎评分(hip disabilit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 HOOS)问卷,对我院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病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并分析病人出院时的HOOS评分。以PRO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影响PRO得分的单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PRO得分因素。结果 剔除4例,最终264例THA病人纳入本研究(264/268,98.51%);其中男142例,女122例;年龄为(54.95±13.47)岁(20~84岁)。264例THA术后病人出院时的HOOS总分为(226.41±33.59)分,其中疼痛维度为(68.75±8.73)分、症状维度为(78.94±8.94)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维度为(43.16±7.39)分、运动和娱乐活动维度为0分、髋关节相关生活质量维度为(35.57±19.80)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入院方式、再入院次数、入院时疼痛程度和出院时疼痛程度均为影响PRO的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重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入院方式、再入院次数、入院时疼痛程度和出院时疼痛程度均为THA术后PRO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THA术后病人出院时PRO得分整体较低,性别、入院方式、再入院次数、入院时疼痛程度和出院时疼痛程度为THA术后PRO的影响因素。需优化围手术期镇痛方案,给予女性、依赖扶行或轮椅入院、多次入院的病人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心理状态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7至10月接受全膝关节置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骨关节炎患者 111例(155膝),按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对术前心理状态进行评估。HADS≥8分(有焦虑、抑郁)者纳入心 理组(21例),HADS0.05);与术后6个月膝关节疼痛呈正相关(r=0.613,0.530,0.500,0.473;P0.05)。结论 患者术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对全膝关节置 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经验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ang Y  Hao LB  Zhou YG  Li JD  Wang JF  Tang PF  Huang P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3-1316
目的 总结人工髋关节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5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43例44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26髋,女18例18髋;本院感染病例16例16髋,外院感染病例27例28髋,平均年龄为54岁(24~81岁)。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5个月~16年)。治疗包括:I期翻修7例,其中2例失败后行切除成形术;Ⅱ期翻修15例16髋,切除成形13例;保留假体清创5例;抗生素治疗、髋关节融合和截肢各1例。43例患者中40例术前和术中培养阳性,共培养出59株细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结果术后随访36例,感染均无复发。29例进行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78.5分(45~98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治疗均很困难,细菌毒力高、耐药率高,治疗时应予以重视,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Ⅱ期翻修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术前心理压力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71例因股骨颈骨折行THR患者按照SF-36量表中心理健康亚项(MHS)对术前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术前有心理疾患者(MHS≤56分)纳入心理组(22例),MHS>56分者归入对照组(49例)。采用Harris评分对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对患者术前心理压力与术后1、3、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各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3个月心理组Harri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t=-2.188,t=-2.948,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5,P>0.05)。术前MHS评分与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中的亚项疼痛及功能得分呈正相关(r=0.549,r=0.423,P<0.05),与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各亚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对因股骨颈骨折行THR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Surface replacement (SR) was introduced as a bone-conserving alternative to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3 decades ago, then was abandoned due to polyethylene wear, stress shielding, and loosening. Improved bearing surfaces have renewed interest in SR. This study examined long-term SR outcome compared to an age- and time-matched THA cohort. Average age was 47 years at index procedure with 16 years follow-up (range, 5-28). Revision rates were 86% and 40% in SR and THA groups, respectively. However, at 20 years, with an end point of either intact SR or primary THA in the SR group, survivorship was 64% +/- 6% versus 39% +/- 7% unrevised in THA cohort. Contemporary and rapidly changing technology may result in longer-term SR success and improved THA longevity in young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手术疗效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东方新锐DVMC-8801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健康自愿者40名(平均年龄55岁)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53例患者进行了步态分析,年龄42~82岁,平均59岁.男性33例,平均身高(172±13)cm,体重(64±11)kg;女性20例,平均身高(155±11)cm;体重(45±11)kg.每次测量要求至少有3个步长长度,步速恒定.将髋、膝、踝关节共设置16个点,并连接成面,建成三维动态图像.对全髋置换手术前后的步态在三维方向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三维步态分析结果:(1)行走速度、步频、步长及患肢站立相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1年步态分析各参数基本达到正常水平.(2)术后患肢站立相较术前明显延长.(3)角度时间曲线:术前髋关节最大曲度为15°,后伸为8°,膝关节最大屈曲度7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5°.术后髋关节最大屈曲度为27°,后伸17°,膝关节最大屈曲度50°,踝关节最大屈曲度14°;髋、膝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加速度时间曲线:术后6个月患肢前、后足前后方向加速度的站立相负波及棘波较术前明显减小,摆动相术后出现双峰波,术前为3个正相波.结论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的治疗手段和手术后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