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种新型植骨重建钛网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新型植骨重建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新型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39~76岁,平均49.7岁。手术方式包括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22例,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28例,双节段椎体次全切除3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比较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日本骨科学会的JOA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单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22.3mm±0.8mm增加至术后24.5mm±0.6mm,双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从术前平均42.3mm增加至术后平均45.7mm,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单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从术前8.2°±1.4°增加至术后14.5°±1.6°,但双节段手术患者颈椎曲度术前平均6.3°,术后平均仅为7.0°,6个月随访两者均无明显丢失。全部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均有改善,JOA评分从术前8.4±0.5分提高至术后12.2±0.4分,6个月随访提高至14.5±0.3分。结论新型钛网的外形设计更符合颈椎椎体终板形态学特点,可有效避免术后钛网沉陷,临床应用单节段手术能够较好的重建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而双节段手术由于该新型钛网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颈椎生理曲度的重建作用有限,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8年7月,作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69例.观察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使用JO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高度.[结果]69例均得到随访,除2例术后出现短暂神经根症状加重外,其他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和24个月随访JOA评分都较术前明显提高,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明显恢复,在术后24个月时均获得植骨融合,且椎间高度均有较好的恢复和维持.未发生伤口感染、钛板断裂、螺钉松动以及钛网下沉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钛网植骨在重建颈椎稳定、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提高植骨融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为颈前路植骨提供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融合术中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术后维持颈椎前凸和椎间高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01—2014-12诊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28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限制型钢板组),34例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半限制型钢板内固定术(半限制型钢板组),比较2组术后植骨融合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JOA评分。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1个月。2组植骨材料(钛网)均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半限制型钢板组术后1年Cobb角较术后3 d增加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4,P0.001)。2组术后1年与术后3 d的D值与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t=0.801,P=0.426)与术后1年(t=0.437,P=0.663)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型与半限制型钢板均可提供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椎的稳定性直至植骨材料(钛网)与相邻椎体骨性融合。钛网植骨和半限制型钢板共同使用时,更容易发生融合节段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术后钛网下沉对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下沉对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下沉,测量手术前后及钛网下沉后颈椎曲度“D”值,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及钛网下沉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并分别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6·5分(P<0·01),发生钛网下沉后18例JOA评分平均增加1·8分,6例平均下降2·1分,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颈椎曲度“D”值平均提高(9·25±2·52)mm(P<0·05),钛网下沉后视发生部位的不同“D”值增减不一,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术后钛网下沉不影响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1-01-2014-01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术治疗的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端盖钛网组40例患者记为A组,无端盖钛网46例患者记为B组。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间高度,钛网沉陷率,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颈椎曲度及钛网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8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3月和1年。影像学测量:两组术后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年A组钛网沉陷率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钛网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月及1年两组JOA评分及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与钛网下沉距离比较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端盖钛网在术后维持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方面均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的分段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评价颈椎前路分段减压、保留中部椎体、钛网植骨长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前路长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21例,分段减压治疗32例。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内固定的并发症、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和重建,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长节段减压组有4例出现内固定并发症,主要为钛网和螺钉的松动脱落;分段减压组未出现并发症。术后6个月长节段减压组有4例钛网植骨未达到骨性融合,分段减压组均达到融合。术前与术后比较Cobb角的改善,分段减压组明显优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JOA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分段减压、钛网植骨长钛板固定、术后外固定保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地进行颈前路融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方法:对24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钢板类型、终板处理情况等,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及钛网沉陷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及钛网沉陷后颈椎曲度“D”值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钛网修剪放置不当、终板刮除过多、术中过度撑开、骨密度下降、选用钢板不适当。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6.5分(P<0.01),颈椎曲度“D”值平均提高9.25±2.52mm(P<0.05),发生钛网沉陷后18例JOA评分平均增加1.8分,6例平均下降2.1分,“D”值视钛网沉陷发生部位的不同增减不一,但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通过合理修剪、放置钛网并使用垫片、椎间适度撑开、保留相邻终板、选用全锁定钢板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术后钛网沉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结果手术时间4.2~5.5(4.59±0.37)h;术中出血量320~1 100(608.5±115.4)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疗效无效例数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对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脊髓型颈椎病而行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患者32例,通过术前和术后及随访期间的颈椎标准侧位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D”值和椎间高度,并对各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术后即刻颈椎生理曲度“D”值平均增加6.17±2.53mm,椎间高度平均增加3.21±27mm,两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2年。随访中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都有丢失,但丢失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能明显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且术后随访期间能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Cage融合附加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必要性.[方法]随访46例行颈前路手术颈椎病患者,22例单纯Cage融合(单纯Cage 组),26例Cage附加钉板内固定(内固定组),随访22~32个月,平均26.8个月,比较JOA评分改善率,术后和随访时X线片融合节段高度、颈椎生理曲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变化.[结果]JOA评分:单纯Cage组平均改善(6.23±1.56)分,内固定组平均改善(5.86±1.48)分(t=-0.302,P>0.05);融合节段高度(融合节段高度/C3椎体高度)单纯Cage组下降(0.1±0.06),内固定组增加(0.03±0.01)(t=2.12,P<0.05);颈椎曲度单纯Cage组下降4.53°±4.02°,内固定组下降4.13°±2.71°(t=0.236,P<0.05);C4.5节段活动度变化:单纯Cage组增加1.34°±0.63°,内固定组增加1.02°±0.28°(t=1.698,P>0.05),C5.6节段活动度变化:单纯Cage组增加2.01°±1.04°,内固定组增加0.76°±0.26°(t=1.918,P>0.05).[结论]单节段Cage融合附加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接骨板已经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退变及肿瘤的治疗中。目的:评估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概率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连续诊治的9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6、12、24个月时分别进行电话随访以评价食道功能。结果:75例患者完成所有关于食道功能的电话随访,男43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2岁。52例行单节段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接骨板内固定术(ACDF),23例行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接骨板内固定术(ACCF)。54例患者完成门诊影像学随访,内固定位置、植骨融合良好,局部无异常动度。术后3、6、12、24个月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8%(21/75,男9例,女12例)、21%(14/75,男6例,女8例)、8%(6/75,男2例,女4例)、4%(3/75,均为女性)。单节段ACDF和单椎体ACCF术后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9%(10/52)、49%(11/23)。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但随着术后康复的进行,食道功能障碍现象显著减少。女性较男性具有更高的术后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手术节段的增多及内固定的占位亦会造成术后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增高。术中尽量减少对食道的刺激可能减少术后出现食道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ypes of burns and other aspects of burn injuries and case outcomes were assessed in a group of geriatric patients (> 60 years) and a younger group of patients (40-59 years). Between 1990 and 1999, 137 geriatric patients (47 [34%] males and 90 [66%] females) were admitted to the Burn Centr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Centre at University Hospital in Brno. We compared findings in this elderly group to those in 176 younger burn patients (126 [72%] males and 50 [28%] females) who were treated at the centre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Age and concomitant chronic disease contribute to the high mortality and a higher frequency of complications in geriatric patients who suffer burn injuries. In this study, the complication rates for geriatric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44% in males and 32% in females) and the elderly patients' mortality rates (26% in males and 17% in females) differed statistically from the corresponding rates in the younger patient group.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the special needs of elderly burn patients because this patient group is expected to grow in parallel with the rising average age of the Czech Republic'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临床应用股骨近端锁定板(locking proximal femur plates,IPFP)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过程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采用IPFP治疗,43例采用DHS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功能恢复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平均值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0.88 d(IPFP)和27.58 d(DHS).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分别为85% (IPFP)和78.57%( DHS).[结论]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IPFP患者明显较DHS患者住院时间短,且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方面IPFP也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应用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比较其与PLIF传统方法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4月采用C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例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8~69岁,平均56.7岁。病史10~54个月,平均20.4个月。随访12~22个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32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46~72岁,平均60.8岁。通过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分析来评价其疗效。[结果]与PLIF组相比,Coflex组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腰痛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术前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ROM较PLIF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flex组末次随访手术上邻节段ROM较PLIF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flex在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对维持脊柱单元运动稳定性、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性症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椎血管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1997年10月~2008年10月间的33例脊椎血管瘤.女19例,男14例;平均年龄54岁.13例患者因局部疼痛就诊;12例截瘫;8例存在神经根刺激症状和局部疼痛.9例患者为单纯局部疼痛,影像学无脊髓及神经根压迫,行经皮椎体成形术.24例患者存在硬膜囊或神经根压迫、软组织包块较大、或脊柱不稳,接受开放手术.其中,9例肿瘤主要侵犯椎体、伴有不同程度椎体压缩骨折或存在椎旁软组织包块,行前路手术治疗;12例肿瘤主要累及附件及椎体后缘.肿瘤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及神经根而无明显椎体压缩骨折,行后路手术,其中4例椎体内病灶较大,术中直视下行椎体成形术;3例肿瘤广泛累及椎体及附件,肿瘤侵入椎管内,椎体侧方存在软组织包块,行前后路联合手术.3例术前行节段动脉栓塞术.[结果]9例行单纯椎体成形的患者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平均随访41个月,疼痛均完全或明显缓解.开放手术的2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前路手术平均出血为2 739 ml,后路手术平均出血为1 619 ml(P=0.12).1例腰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出现椎体周围血肿并继发下肢静脉血栓.1例胸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后截瘫加重.1例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出现伤口感染.19例患者开放手术前存在疼痛,手术后17例疼痛完全或明显缓解.12例截瘫患者的Frankel脊髓功能评分提高1~2级.行开放手术患者平均随访48个月.X线片示内固定物无移位、折断.1例死于其他肿瘤.影像学证实肿瘤复发或发展者4例,2例尤症状给予观察,1例因疼痛行放疗,1例因截瘫再次手术.[结论]根据脊椎血管瘤患者症状产生的病因以及患者一般情况,应用多种相应外科技术治疗脊椎血管瘤,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周青  李坤  陈波  周耀东  陈豪  王振  刘进炼 《中国骨伤》2016,29(9):847-852
目的 :探讨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固定锁骨、手术固定锁骨和肩胛骨3种不同方式治疗漂浮肩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4年8月56例采用3种不同方式治疗漂浮肩患者的临床疗效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5.08±13.47)岁,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法;B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28±10.43)岁,均采用手术治疗单独固定锁骨法;C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36.20±9.50)岁,均采用手术治疗固定锁骨和肩胛骨法。分别采用Herscovici标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对3种不同方式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对3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C组(P=0.000)。分别采用Herscovici标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比较3种方式治疗漂浮肩患者的临床疗效,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治疗对漂浮肩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优势,且单独固定锁骨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严重病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7月~2009年6月37例踝关节严重病损的患者行前路踝关节融合,男23例,女14例;年龄22~73岁,平均49.6岁;右足21例,左足16例。其中创伤性关节炎25例,骨性关节炎6例。术中采用前路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随访6个月~4年,采用AOFAS评分从疼痛、行走功能、踝关节对线进行评定,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AOFAS评分以判定疗效,X线片评估术后融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最后随访时,37例中32例无明显不适,3例踝关节轻度疼痛,2例踝关节轻度肿胀,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足跟部有轻度酸胀感,并未影响日常生活。AOFAS评分由术前的27.95±17.94提高至术后的86.43±5.83,总分以及疼痛、行走功能、对线各项目的积分均显著提高(P0.01),总分评分优良率为91.89%(34/37)。随访时X线片示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经踝前入路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严重病损,操作简单、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与解剖钢板在胫骨Pilion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5月~2010年3月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及解剖钢板治疗的胫骨Pilion骨折47例。LCP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19~61岁,平均37岁。按AO分型:A型13例,B型7例,C型5例。解剖钢板组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23~64岁,平均39岁。按AO分型:A型11例,B型6例,C型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参照Mazur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均随访10个月以上,LCP组随访10个月~4年,平均25.2个月。解剖钢板组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6.5个月。两组均骨折愈合,LCP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总数优于解剖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及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LCP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加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是治疗Pilion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4月~2009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MIPPO技术结合LCP进行内固定治疗.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72~92岁,平均81岁.Tronzo-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3例,Ⅴ型2例.[结果]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愈合时间11~14周,仅1例不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钉并发症.术后功能按Hams评分:优1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MIPPO技术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固定简约可靠,术后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良好,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