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病的经典手术方法之一.它在腰椎退变、不稳、滑脱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传统的开放腰椎融合手术往往需要进行广泛的肌肉剥离及长时间的牵拉,容易引起软组织损伤.近年来,脊柱微创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采用各种微创技术进行腰椎融合术可以明显减少椎旁软组织的损伤,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其临床疗效较好.笔者对近年来微创技术在腰椎融合中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58-1163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治疗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前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为微创手术(微创组,n=33)和开放手术(开放组,n=3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最低随访1年,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失血量、总输血量、术后腰背痛程度(VAS评分)、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5例患者,4例失访,其中微创组失访1例,开放组失访3例,余61例均获随访,时间12012年10月,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治疗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前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为微创手术(微创组,n=33)和开放手术(开放组,n=3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最低随访1年,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失血量、总输血量、术后腰背痛程度(VAS评分)、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5例患者,4例失访,其中微创组失访1例,开放组失访3例,余61例均获随访,时间12年,末次随访时,微创组优良率为90.7%,开放组为8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平均椎间高度分别为(10.16±1.37)mm和(10.45±1.30)mm;两组平均椎间高度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微创组31例(96.9%)椎体间达骨性融合,两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但是微创手术相比传统开放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少[(432.8±294.8)ml]vs.(737.9±224.3)ml,P=0.000]、手术时间短[(148.8±24.2)min vs.(191.7±37.7)min,P=0.000]、术后引流量少量[(175.3±162.2)ml vs.(482.9±165.3)ml,P=0.000]、术后输血少[(0.2±0.6)u vs.(0.9±1.1)u,P=0.002]、卧床时间短[(1.2±0.6)d vs.(2.9±1.1)d,P=0.000]、住院时间短[(5.3±2.6)d vs.(10.8±2.5)d,P=0.000]、术后疼痛轻(2.1±1.4 vs.3.8±1.8,P=0.000)。[结论]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入路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结果,但微创手术出血量和输血量较少、术后疼痛较轻、术后恢复较快及住院天数较短。 相似文献
3.
腰椎融合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蜀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7(5):233-234
自1911年HibbS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以来,脊柱融合的手术适应证和方法都有了新的进展。对脊柱融合手术的发展变化进行回顾,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对腰椎融合手术进行回顾、综述。l脊柱融合手术的历史回顾Albee在19ic年到19if年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将肢体骨移植于脊柱上,奠定了“Albee骨移植”基础理论。Hibbs于1911年5月28日首次报道脊柱融合的手术技术,奠定了脊柱融合的基本原则。他的手术方法是将棘突劈开、关节面软骨切除、推板皮质切开,使之能够相互融合。这种手术在192O年后渐渐地用于脊柱侧弯、脊柱骨折、因腰椎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4.
6.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在可扩张通道下行腰椎固定融合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可靠性.方法:2008年2月~2011年2月,对132例腰椎失稳性疾病患者经可扩张通道行微创固定融合手术,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的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固定,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和1年时复查.比较两组的总手术时间、钉板(钉棒)置入时问、总出血量;各时问点VAS评分、ODI及改善率;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时的椎问隙高度;术后1年的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微创通下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钉板置入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及术后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周、3个月和1年时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ODI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进一步改善,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改善率为(79.46±6.34)%,对照组改善率为(76.73±4.49)%,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问高度明显改善,1年时两组椎问隙高度均有丢失,但仍显著高于术前,观察组椎问隙高度丢失大于对照组.术后1年时,观察组融合率为98.48%,对照组融合率为87.8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在微创通道下行腰椎固定融合术安装方便,固定可靠,适合在可扩张通道下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将8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后路开放手术,观察组采取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统计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评分(ODI)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ODI分值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9.
前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比评价前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将45例下腰椎不稳分为两组,前路手术组11例,后路手术组34例,分别行前路或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随访分析疗效、融合情况和并发症,测量和比较手术前后病人ODI、VAS和椎体间高度、角度.结果 患者获平均15个月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平均失血量180 ml,疗效优良率为90.9%,椎问融合率100%.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70 min,平均失血量470 ml,疗效优良率为85.3%,椎间融合率100%.两组术后1年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椎间高度、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间的术前及术后1年ODI、VAS、椎间高度、角度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前路组较后路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前路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前路腰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少.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VBE)系统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VBE-TLIF)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因单节段腰椎疾病于我院接受VBE-TLIF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8~77岁,平均57.0±11.7岁。记录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评估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症状缓解情况。分析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影像学资料等,评估手术优良率及融合率。结果: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7.0±3.6个月(24~36个月),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平均术前下肢痛VAS评分6.3±1.6分,腰痛VAS评分5.7±1.1分;术后3d下肢痛VAS评分1.9±0.9分,腰痛VAS评分2.3±0.8分;术后18个月下肢痛VAS评分0.7±0.6分,腰痛VAS评分0.9±0.7分,疼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ODI为(15.0±5.8)%,较术前[(60.2±15.3)%]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屈髋乏力1例,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改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伴神经根激惹症状,二次手术翻修,融合率为95%(19/20);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达95%。结论:VBE-TLIF是安全有效的腰椎微创融合技术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视下微创腰椎融合术与传统开放式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效果及相关问题。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行直视下微创腰椎融合术与传统开放式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共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传统开放式30例,微创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手术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 a)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程、发病节段、病变类型方面经t检验及χ2检验,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b)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两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视下微创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较传统开放式腰椎融合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从理论上说TLIF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有很大的优势,例如TLIF术中不需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适用于所有腰椎节段;TLIF保留了后方张力带结卡勾.可通过撑开、压缩机理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节段性前凸,有效防止Cage或植骨块后移;TLIF较完整保留了脊柱后侧大部分结构,减少了椎管内干扰、以及术后硬膜外黏连和瘢痕形成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创途径的TLIF技术也不断涌现和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微创途径的TLIF手术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董玉雷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1,4(6):495-500
峡部裂型腰椎滑脱(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几年随着治疗理念与技术的进步,治疗方式逐渐多样化,如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本文通过对各种治疗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综述,并且包括了近年来微创治疗的进展,进一步探讨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高峡部裂腰椎滑脱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融合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及椎间盘源性等疾病的主要手段.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腰椎融合术,而随着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MISS)的进步,微创TLIF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对传统开放TLIF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优势.作者就微创TLIF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发展与优势及微创手术辅助器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资料,共21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3例;年龄57.0±13.3岁(45~77岁),随访时间18.0±5.0个月(12~29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3d在轴位MRI上测量轴位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canal,APDC);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并计算滑移百分比(slipping percentage,SP)。末次随访时应用CT评估融合率及融合器塌陷率。结果: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9±1.7分、1.7±0.7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1±2.1分、1.4±0.7分,ODI分别为(42.6±24.8)%、(12.1±4.2)%,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3d的APDC分别为11.2±3.8mm、12.7±4.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DH分别为7.2±1.2mm、10.2±1.4mm,FH分别为17.3±2.9mm、20.0±1.7mm,SP分别为(16.4±7.0)%、(6.1±6.6)%,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大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生殖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出现大腿前方麻木,症状均在3个月内缓解。2例患者出现融合器塌陷,无明显不适。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椎体复位及椎管间接减压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自1911年Hibbs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以来,脊柱融合的手术适应证和方法都有了新的进展。对脊柱融合手术的发展变化进行回顾,对指导临床的治疗有重大的意义。腰椎融合是以受损腰椎为中心,从损伤区上位的正常脊椎到下位的正常脊椎作植骨术,使多个节段发生骨性连接,融合成一片,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