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48、72 h静脉血检测其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将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及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它们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手术前24h患者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4、48、72 h,同时间两组比较,并发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明显高于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h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hD-二聚体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后48、72 h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 h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动态联合监测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对早期诊断骨科大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变化,探讨其对诊断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3例,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DVT组和Control组,分别于入院后1d、术后1d、7d、14d检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B)、D-二聚体(D-dimer),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浆FIB含量在手术前后Control组和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但术后14d降至正常;FDB手术前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术前含量较低,术后同样有一过性升高趋势,术后14d逐渐降低,术后各个时间点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FDP含量较高,术后1d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术后两组含量逐渐增高,术后7d、14d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 DVT组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的检测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早期预防及治疗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D-二聚体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实验室无创伤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探讨D-二聚体在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63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28例,非DVT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检测患者空腹静脉血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两组患者术后1、3、7 d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术后第3天增高最为明显(P<0.05)。绘制术后各时间点ROC曲线发现,术后1 d曲线下面积为0.715,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07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45.7%;术后3 d曲线下面积为0.861,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4.35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5.7%;术后7 d曲线下面积为0.763,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69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82.9%。D-二聚体对于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其中以胃肠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诊断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探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D-二聚体浓度变化与下肢DVT的关系。232例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2例,记录发生下肢DVT的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性别以及手术体位对下肢DVT的影响。术后发生下肢DVT5例记为血栓组,未发生下肢DVT 227例为非血栓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浓度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06,0.013,0.019,0.000),性别对下肢DVT无明显影响(P=0.683)。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991),血栓组5例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均0.5μg/m L,与术前和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表明,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0.5μg/m L)与下肢DVT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血栓风险人群术前D-二聚体升高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式,系统回顾本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98例患者资料,其中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共77例列入血栓组,未发生DVT的患者121例列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BMI、血压、和术前D-二聚体升高、血脂异常、糖尿病史比率,筛选与术后血栓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的年龄(65.61±7.92)岁均大于对照组(62.53±7.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BMI (28.61±3.01) kg/m2大于对照组(27.24±3.04)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升高比率显著大于对照组(OR=5.337, 95%CI 2.388~11.923, 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前D-二聚体升高(OR=5.162, 95%CI 2.321~11.467)和BMI (OR=1.639, 95%CI 1.051~2.582)是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D-二聚体升高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是D-二聚体正常患者的5.162倍;患者BMI (体重正常BMI24,超重24≤BMI28,肥胖BMI≥28)每跨越一个等级,术后血栓风险增加1.639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月诊治的36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2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182例发生DVT,均无致死性肺栓塞和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DVT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的D-二聚体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骨折类型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以腘静脉以远的远端血栓为主。临床上对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患者应注意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检测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0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检测FIB及D-二聚体水平。根据术后超声结果,比较并发DVT组(7例)患者与未并发DVT组(83例)患者的术前、术后FIB及D-D变化情况。结果未并发DVT组患者术后3 d的FIB及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患者术后3 d的FIB及D-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的FIB及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及D-D的动态监测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DVT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后凝血纤溶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检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显示手术后D-二聚体值(0.541±0.103)mg/L明显大于术前(0.366±0.134)mg/L(P=0.003)。术后纤维蛋白原值(4.338 0±6.700)g/L明显大于术前(3.475 ±0.817)g/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术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37.90± 4.578)s与术前(35.67 ±1.917)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64)。提示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和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D-二聚体的检测可及时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9例(髋关节病变113人、膝关节病变196人)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无DVT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接受正规的物理及药物预防血栓治疗.术后第3~10d根据患者病情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了解是否形成血栓.最后,通过术后DVT组与非DVT组的各种术前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提出术前预测术后DVT的公式.[结果]309名患者中术后发生DVT者82例,其中髋关节12例,膝关节70例;单关节置换术后38例,双关节同时置换术后44例.通过判别分析,发现年龄、谷草转氨酶、肌酐、一次手术关节数量、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定量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较强,并得出函数预测公式.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5年(4~71个月),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也未发生明确的肝素类药物副作用.[结论]即使在围术期正规抗凝治疗的前提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术前如开展个体化预测,能提示对高危人群给予更积极、合理的干预,从而减少术后DVT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治疗25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20例。结果预防组DVT总发生率为2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D-二聚体升高关系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11例)和非血栓组(59例),记录两组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按照使用抗凝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组和利伐沙班预防组,记录并比较二者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引流量关系。结果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各自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 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外科患者手术后病情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于健康体检时和实验组分别于外科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 d、1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后和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 d的血浆D-二聚体逐步下降至正常。手术后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直至1周后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仍然升高。有、无并发症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患者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监测上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79-1283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8月~2018年6月行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的患者86例,根据术后第3 d行双下肢静脉B超是否发现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凝血相关检验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86例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DVT,总的DVT发生率为15.1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BMI平均值明显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Homans征阳性者和Neuhof征阳性者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术后第3 d实验室检查当日DVT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BMI患者在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后,DVT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90,95%CI=1.051~2.111,P=0.025);术后血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出现DVT的风险明显增加(OR=4.817,95%CI=1.349~17.206,P=0.015)。[结论]高BMI及D-二聚体水平是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骨科大手术前后监测D-二聚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39例患者分别在术前24h、术后24h和72h进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组与未发生组比较,术前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h、72h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骨科大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67-1471
[目的]评价术前人参四逆颗粒加用术后补中益气颗粒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6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每日3次服用人参四逆颗粒连用3d、术后每日3次服用补中益气颗粒连用7 d;对照组术前3 d服用安慰剂加术后7 d服用安慰剂,术后两组均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应激、炎性和凝血指标。[结果]术后6 d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治疗组30中,有1例(3.33%)发生DVT,而对照组30例中有8例(26.67%)发生DVT,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糖、皮质醇、ACT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人参四逆颗粒加术后补中益气颗粒联合依诺肝素钠可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12月14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记录两组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D-二聚体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合并内科疾病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下肢静脉彩超确诊TKA患者术后发生DVT 12例,发生率为8.22%。统计分析表明,高龄、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降低、体重指数偏高、合并内科疾病是TKA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于术后发生DVT的意义尚需进一步明确(P0.05)。[结论]高龄、术前D二聚体升高、体重指数偏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降低、合并内科疾病是引起DVT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早期诊断。方法 2005年10月-2009年6月,对62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86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7、14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并于术前及术后3d检测THA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其中男89例,女73例;年龄34~74岁,平均51.5岁。患者术后均常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抗DVT治疗。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及非DVT组进行相关检测结果比较。结果术后17例(10.5%)发生下肢DVT,其中THA8例,TKA1例,HFS8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管腔无异常回声,血流信号充盈良好,静脉血流呈正常周期性改变;术后DVT组患者股总静脉及腘静脉均出现不同程度闭塞。两组间术前及术后7d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两组间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及非DVT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372.00±148.62)、(369.00±141.03)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分别为(574.00±217.29)、(391.00±120.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结合血液流变学、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骨科大手术下肢DV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疑似DVT患者进行血浆DD和FIB检测,并计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DVT组血浆DD、FIB及D/F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FIB和D/F值明显高于非DVT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D/F值、DD、FIB对诊断DVT的敏感度分别为98%、94%、85%,D/F值在诊断DVT中较单独应用DD或FIB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检测血浆DD、FIB及D/F比值可提高DVT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借助ROC曲线,探讨D-二聚体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髋部骨折患者202例(2010~2015年,年龄>60岁),其中有15名患者出现DVT。分别记录治疗过程中,术前、术后、术后1~5天及术后6~10天的血浆D-二聚体值(检验变量),根据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胸部增强CT确诊DVT(状态变量);用SPSS 19.0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ROC曲线得出,术后1~5天抽取的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5),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相对于术前、术后、术后6~10天的血浆D二聚体值,术后1~5天的D-二聚体值对预测DVT更有价值。位于ROC曲线左上角为最佳诊断点,血浆D二聚体大于1583 μg/L,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0%,特异性为98%。结论〓根据ROC曲线,髋关节置换术后1~5天,所测D-二聚体值大于1583 μg/L的老年患者,被认为有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应定期超声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临床诊断为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同时比较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分型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D-二聚体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100%、66.7%、97.0%、100%、97.1%和98.4%、83.3%、98.4%、83.3%、97.1%。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6451&#177;4012.22)μg/L〕和亚急性期〔(2063&#177;1831.35)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310&#177;66.70)μg/L〕,P〈0.01和P〈0.05,而慢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466&#177;350.52)μ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2149&#177;1911.53)μg/L〕和混合型〔(4464&#177;3753.16)μg/L〕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周围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560&#177;315.62)μg/L〕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可作为下肢DVT患者的首选检查;D-二聚体在急性DVT患者中敏感性较高,可作为DVT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