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评价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2月,观察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行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比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在CT上测量C5节段椎管术前、术后6个月的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观察单开门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6~24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8.2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4.8分。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8.6±1.1 mm,术后6个月为16.1±0.9 mm,椎管扩大率为(74.3±14.4)%。术后6个月,可以观察到单开门门轴侧骨融合,无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防止再关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120±25)min;术中出血量为(675±105)ml.术后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3周保守治疗症状逐渐消失.25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9.4±1.0)分,术后6个月为(14.6±1.3)分,JOA改善率为(68.2±9.2)%.X线片及CT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均骨性愈合,均未见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1.0)mm,术后6个月为(14.5±1.2)mm,椎管扩大率为(57.6±13.8)%.结论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抬起椎板获得即刻稳定的同时,可以恢复椎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正1研制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DLP)具有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及侵袭性小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及颈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1-4]。该术式以椎板的一侧为门轴,另一侧为门缝,向后移位椎板,扩大椎管矢状径,从而解除脊髓压迫,同时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ODLP中椎板开门值(LOS)决定了椎管矢状径的扩大程度。LOS过小使脊髓不能充分减压,过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羟基磷灰石人工骨(hydroxyapatite artificial bone,HAB)植骨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0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HAB植骨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管平均矢状径、颈椎屈伸活动度、颈椎弯曲类型中前弯型比率、相邻椎间的稳定性评价临床疗效,X线、CT判定植骨融合状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8分增加至出院时平均14.0分,改善率为51.6%;最狭窄部颈椎管平均矢状径由术前8.8mm增加至15.4mm,扩大率为75.0%;颈椎屈伸活动度由术前41.6°±10.2°下降为25.2°±11.2°;前弯型比率由术前79.2%下降为73.9%.4例出现相邻椎间失稳.平均随访5年7个月,术后5年时人工骨骨性融合率为56%.结论应用HAB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有应用价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2~81岁,平均65.2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9例,4个节段狭窄15例,5个节段狭窄6例。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术后3d、6个月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5±20min,术中出血量为215±75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出现C5神经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个月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9~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7±0.8分,术后6个月为15.2±1.1分,改善率为(75±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3d、6个月时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0.8mm,术后3d、6个月均为15.9±1.2mm,椎管扩大率为(71.8±11.0)%。术后6个月时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早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依据影像及临床表现确诊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7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按X线分型:3例为连续型,2例为节段型,2例为混合型,全部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常规C3~C7减压。棘突打孔10号线固定在门轴侧侧块关节囊上。术前和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法)评估I临床疗效。结果:2例出现脑脊液漏,均经漏口缝合、取头低脚高位、局部加压等处理痊愈。无硬膜外血肿脊髓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2个月内发生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1.5~3年,平均18.5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2%~87.5%(优2例,良4例,可1例),无一例复发。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通过扩大椎管矢状径达到减压目的。不易损伤神经,是治疗氟骨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rch钛板固定与侧块螺钉钛棒固定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疗效比较。方法 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对33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18例,应用Arch钛板固定的患者15例。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侧块螺钉组和Arch钛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17分法)、术前及术后6个月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后3d和术后6个月的开门角度及开门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SF-36生活质量及颈椎活动度评测。以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片、CT及MRI,在术后6个月颈椎CT片上测量C4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及开门角度,评价门轴侧骨性愈合情况;记录所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侧块螺钉组,手术时间(143.06±22.44)min,术中出血量(256.95±32.23)mL。Arch钛板组,手术时间(130.67±21.03)min,术中出血量(238.67±27.02)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块螺钉组JOA评分:术前为(8.39±2.38)分,术后6个月为(12.00±2.20)分,JOA评分改善率(44.16±14.68)%。Arch钛板组JOA评分:术前为(8.53±2.70)分,术后6个月为(14.07±2.31)分,JOA评分改善率(68.56±15.73)%。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块螺钉组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6.20±1.26)mm,术后6个月为(10.31±2.15)mm。Arch钛板组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6.39±1.39)mm,术后6个月为(12.43±3.19)mm。两组患者术前C4节段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块螺钉组术后6个月椎管开门角度为(25.57±3.95)°,Arch钛板组为(29.67±4.16)°。两组患者开门角度、开门角度丢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SF-36生活质量评分、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块螺钉组术后发生再关门现象1例,发生轴性症状5例,对症治疗后缓解。Arch钛板组术后无再关门现象及轴性症状发生。两组患者均无内固定弯曲、断裂现象。术后6个月MRI检查见脊髓受压明显缓解。结论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相对于侧块螺钉固定,Arch钛板固定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JOA改善率及椎管扩大效果均优于侧块螺钉固定,而且可以有效避免轴性症状及再关门现象的发生,保留了颈椎活动度,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35例颈椎病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47~68岁,平均56·4岁;3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为颈椎术后翻修;椎管矢状径4·6~9·3mm;椎管矢状面狭窄率达39%~84%,平均49·3%;减压节段C3-C59例,C3-C620例,C4-C76例。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所减压的节段侧块上Cervifix固定,采用Roy-Camille置入侧块螺钉。先用磨钻在所减压节段的棘突根部开预穿孔,开门后穿粗丝线于Cervifix的纵连杆拉紧并打结,行水平方向固定。垂直方向在开门侧的椎板上打预穿孔,用“斜拉桥”原理悬吊于临近未减压的棘突上加固。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3个月。结果:35例平均随访15个月(7~1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0分,术后平均15·7分。术后3个月复查CT及X线片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仅有3例诉颈部有僵硬感,局部无疼痛。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基本接近正常。6个月后僵硬感基本消失。结论: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治疗下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创伤性颈椎不稳(multilevel degenerative stenosis with traumatic instability MDSTI)目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9月到2007年8月,本科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加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9例MDSTI患者,结合螺旋CT于1描、VR及MPR重建辅助术前诊断、计划及测量以指导手术,术后MPR重建量化螺钉穿破情况、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切面积增加情况.[结果]9例置入颈椎椎弓根钉44枚,按Richter穿破分级法,1级72.7%(32/44),2级27.3%(12/44),无3级穿破及医源性损伤发生;双开门椎管成形42个节段,术后椎管欠状径及横切面积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增加均值可信区间分别为前者23.43~40.65 mm,后者23.18~42.07 mm2;术后6个月76.2%目的节段(32/42)植骨完全融合,23.8%(10/42)植骨部分吸收,所有节段舣侧开槽均完全融合;随访6个月至1年(平均7.8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目的ASIA评分,2例上升2级,5例上升1级,2例与术前一致,无低于术前水平病例.[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MDSTI可以提高安全性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米人工骨间隔物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行该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管平均矢状径评价临床疗效,X线、CT判定植骨融合状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5分增加至术后1年时平均15.4分,改善率为70.8%。术后下颈椎的各节段椎管扩大明显,椎管矢状径差异有显著性。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的植骨块融合率分别为57.5%、80%及93.1%。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应用纳米人工骨间隔物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分析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1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颈椎管平均矢状径评价临床疗效,X线、CT判定植骨融合状况.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板)和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吊固定椎板)。记录颈椎管矢状径和颈椎管横截面积,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两组颈椎管矢状径、颈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术后2、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与术后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对维持椎管扩大的效果优于丝线悬吊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颈前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式并探讨其可行性,为来自颈髓前方严重压迫物的手术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术式.[方法]①将自制起重式拉勾固定于颈椎撑开器横杆上,缓慢悬吊椎体后壁骨皮质并根据需要进行固定;②模拟手术操作:用3具经福尔马林浸泡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模拟手术操作,完成后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eneation 10 CT进行螺旋扫描;③临床应用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2 ~ 69岁,平均57岁,行颈椎前路单开门扩大减压术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①尸体标本模拟手术操作进行顺利,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结果示颈椎管前路单开门形态良好,椎管矢状径得到有效扩大;②临床随访时间16 ~ 4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结束时JOA评分10~16分,平均15.6分,较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提高;疗效结果显示:优20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88.57%(31/35).23例行CT(18例)或MR(5例)检查,结果显示前方致压物切除完全,脊髓和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起重式拉钩应用降低了颈椎管前路单开门扩大减压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微型钢板应用于42例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25例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5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为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对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的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进行评价。结果 JOA评分:术前为7.3分±2.8分,术后2周为13.4分±3.4分,平均提高6.1分±2.3分,缓解率为62%±25%。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5 mm±1.8 mm,术后为19.8 mm±2.6 mm。术后JOA评分、椎管矢状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1个月X线片均显示手术节段未发生关门现象,稳定性良好。结论微型钢板在颈椎管狭窄后路手术中可防止再关门、减少轴性疼痛、防止铰链侧椎板断裂后断端插入椎管的危险,患者能早期下地活动,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2118-2122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重建椎管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方法]观察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减压人工椎板椎管重建术,对照组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组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颈椎X线片及CT了解椎管矢状径扩大情况及人工椎板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9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6 ml,低于对照组,有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4.3%,3例出现轴性症状,理疗治疗后好转。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 mm,术后1年和2年人工骨骨性融合率分别为43.3%和71.1%。两组在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发生率、椎管矢状径扩大及植骨融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椎板重建颈椎管效果良好,获得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联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效果。方法于2014年3月~2017年5月收治35例OPLL患者,均采用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19例给予侧块螺钉内固定,为A组; 16例给予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为B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相关疗效指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大(P0. 05); B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及椎管矢状径改善率明显高于A组(P0. 05); B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椎管开门角度均明显高于A组(P0. 05),开门角度丢失情况明显低于A组(P0. 05); A组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再关门现象,4例出现轴性症状,B组患者未见上述现象及症状;术后1年A组颈椎活动度明显减小(P0. 05),B组颈椎活动度明显高于A组(P0. 05);术后1年B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明显高于A组(P0. 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ARCH钛板固定联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的疗效明显优于侧块螺钉固定,可明显提高JOA改善率及椎管矢状径改善率,降低再关门现象及轴性症状发生率,且保留颈椎活动度,使患者术后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手术前后影像学图像上测量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扩大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8个月;手术时间(93.0±21.5)min,术中出血量(189.5±35.1)mL,术后引流量(169.4±15.6)mL,住院时间(8.5±0.8)d。术后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2.6±11.5)%,JOA评分改善率为(81.5±5.3)%。术后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疼痛6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螺钉及铆钉松动、脱落,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骨融合良好。结论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enterpiece颈后路内固定系统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2例,按照(JOA)17分评分法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X线、CT及MRI等观察脊髓减压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椎管矢状径增加,椎管横截面面积明显扩大,脊髓膨隆良好;铰链侧全部骨性融合,无“关门”现象;无颈椎节段不稳及颈椎曲度改变;术前JOA评分5~15(10.18±2.67)分;术后7~17(13.18±2.75)分,平均改善率45.86%。结论:Centerpiece颈后路内固定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在开门的同时,颈椎可以获得即刻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 (Kurokawa法 )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分析近 6年来在上海中山医院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 67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10个月~ 6年 10个月。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 55.2岁。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 1、 3、 5年的 JOA评分及恢复率。结果 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1分增加到术后 1年的 12.5分、 3年的 12.9分和 5年的 12.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01)。颈椎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 4.9 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01)。术后恢复率达到 60%,但颈椎的伸屈活动度却减小。结论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手术后随访 5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沂南分院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3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患者术前及术后3周、15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椎管矢状径、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活动度(ROM)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0~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术后3周、15个月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3周及15个月的JOA评分、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轴性疼痛发生率12%。术后ROM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