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月  李鑫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4):719-720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广泛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24例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人采用常规化疗,试验组12人加用利奈唑胺,比较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试验组试验组症状改善、病灶吸收、空洞闭合、抗酸染色涂片阴性、痰结核分枝杆菌阴性、痰定量PCR阴性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利奈唑胺治疗广泛耐药结核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常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步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的相关机制.方法 取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菌生长情况,在不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下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及生物被膜内细菌存活率.采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观察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被选入实验所用菌株MIC均≤4 µg/m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在1/2×MIC并未影响细菌生长,结晶紫染色及生物被膜存活菌计数显示亚抑菌浓度下两种药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290、222个,差异蛋白主要涉及rpmJ、rplE、SasG、luxS、ald1、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GO注释分析显示,康替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丙酮酸代谢过程、氨基酸代谢等过程相关;利奈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嘧啶代谢过程、嘌呤代谢、氨基酸代谢等过程.KEGG分析显示,康替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萘降解、嘧啶代谢、糖酵解、核糖体切除修复等过程;利奈唑胺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氨基酸降解、脂肪酸降解、嘌呤代谢、戊糖和葡萄糖磷酸盐转化过程.PPI网络分析显示,两种抗生素作用下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核糖体相关.结论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抑制效果,两种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群体感应系统、初级代谢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来抑制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形成.  相似文献   

3.
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的?唑烷酮类抗生素,是治疗耐药结核病的关键药物,该药治疗窗口狭窄,虽然疗效明显,但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该药治疗耐药结核病一直困扰临床医生。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通过监测患者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可为药物剂量调整提供依据,使药物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目前国内外均有报道利用TDM研究利奈唑胺在耐药结核病患者中的最佳使用剂量和疗程,探讨利奈唑胺的谷浓度、峰浓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临床安全使用利奈唑胺个体化治疗进行系列的探索研究。本文对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利奈唑胺的使用剂量及安全性、利奈唑胺药物浓度的影响因素、TDM的方式和应用等进行综述,为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从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方面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6%。单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31%;混合感染初始即联合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59%;混合感染初始联合其他抗G+菌药物后换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88.89%。3组病例体温控制中位时间分别为3.313、.76及6.58 d。恶性血液病不缓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合并G-菌感染是影响利奈唑胺疗效的3个重要因素。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发生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未予停用利奈唑胺,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迅速恢复,其余患者均予以停药后3 d至2周后患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具有明显疗效。轻症感染或病原学检查提示明确G+菌感染病例,针对性单药利奈唑胺即可取得明显疗效。重症混合感染首选联合利奈唑胺者疗效优于利奈唑胺作为二线药物者。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避免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及时有效病原体检查有助于利奈唑胺发挥抗G+菌感染的疗效。利奈唑胺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细菌耐药性问题变得日趋严重,加重了临床治疗疾病的难度,给人类公共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恶唑烷酮类药物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导致的严重感染,尤其对多重耐药菌、如MRSA等导致的感染有较好的效果。我国学者于2015年首次发现编码恶唑烷酮类药物耐药基因optrA,它在质粒或染色体上都可以存在,但大多位于质粒上。目前,耐药基因optrA在肠球菌、松鼠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中已有报道,这表明该基因具有较强的跨菌传播能力,关于optrA基因的流行与传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对这一新耐药基因optr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耐药菌株的检测及阐明耐药的传播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粪肠球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prE)突变株,并研究sprE基因的功能。方法 用自杀质粒pTX4577构建粪肠球菌基因重组自杀质粒pCQ001,通过体内同源重组,筛选获得sprE基因的突变株,体外研究不同温度和氧化条件对突变株生长能力的影响,通过小鼠腹膜炎和兔心内膜炎模型来研究突变株的毒力下降情况。结果 经同源重组,利用卡那霉素抗性筛选,PCR、脉冲场电泳和Southern印迹进行鉴定获得sprE基因突变株,命名为*sprE,突变株在40℃的生长能力及在氧化条件下的存活率均明显低于野生株。在小鼠腹膜炎模型中,存活率明显高于野生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起的兔心内膜炎也较野生株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prE基因突变株*sprEgg建成功,sprE基因在粪肠球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sprE基因敲除粪肠球菌突变株的构建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丝氨酸蛋白酶同源基因(serine protease gene,sprE)敲除粪肠球菌突变株,来研究sprE基因的功能。方法用pTX4577质粒构建粪肠球菌sprE基因重组自杀质粒pCQ001,通过体内同源重组,筛选获得sprE基因的突变株,体外研究不同温度和氧化条件对突变株生长能力的影响。结果经同源重组,利用卡那霉素抗性筛选,PCR、脉冲场电泳和southern blot进行鉴定获得基因突变株#sprE,突变株在40℃的生长能力以及在氧化条件下的存活率均明显降低。结论sprE基因敲除粪肠球菌突变株#sprE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粪肠球菌DNA促旋酶A亚单位(gyrA)基因突变与氟嚎诺酮类耐药的关系。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粪肠球菌对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检测gyrA中氟哇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情况。结果粪肠球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78.1%(50/64),加替沙星为54.7%(35/64)。41株耐药菌的第87位氨基酸编码碱基发生突变(GAA→GGA)。结论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优于其他氟哇诺酮类药物;gyrA基因突变是粪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合并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老年白血病(≥60岁)确诊G+球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抗感染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64.29%)(P<0.05);治疗组的平均用药时间〔(8.19±2.08)d〕短于对照组〔(11.85±2.75)d〕(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患者合并G+菌感染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粪肠球菌ace基因阳性、阴性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探讨粪肠球菌ace基因是否有利于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方法微量滴定板法检测46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PCR方法检测其ace基因,比较生物膜阳性组、阴性组粪肠球菌ace基因检出率;将粪肠球菌ATCC29212(ace^+)、野生株U8-ace^-、空质粒对照株EU8-ace^-、转化株ZU8-ace^+接种到96孔板,培养3h、6h、12h、24h、36h、48h,结晶紫染色,测定OD570,微量滴定板法比较ATCC29212(ace^+)、U8-ace^-、EU8-ace^-以及ZU8-ace^+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将ATCC29212(ace^+)、U8-ace^-、EU8-ace^-、ZU8-ace^+在含盖玻片的细胞培养皿内培养6h^72h,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比较ace^+、ace^-粪肠球菌形成的生物膜平均厚度和密度。结果生物膜阳性组粪肠球菌ace基因检出率为76.67%,高于生物膜阴性组31.25%的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04,P>0.05);微量滴定板法显示不同时间点ATCC29212(ace^+)以及转化株ZU8-ace^+的OD570值都大于U8-ace^-的OD570值,P<0.01,而EU8-ace^-与U8-ace^-比较,OD570值无统计学差别,P>0.05;CLSM观测的ace^+粪肠球菌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生物膜的平均厚度、密度均高于ace^-粪肠球菌,P<0.01,空质粒对照株与野生株比较,生物膜的厚度、密度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粪肠球菌胶原黏附素ace基因或有利于肠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胆汁培养粪肠球菌基因序列,分析其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009~2013年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ERCP治疗的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胆汁标本分离的60株粪肠球菌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并利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菌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s)的MIC50,MIC90和耐药率。结果本组粪肠球菌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莫西沙星15.0%,加替沙星18.3%,左氧氟沙星25.0%,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均为35.0%,诺氟沙星48.3%。粪肠球菌耐药株中的gyrA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的第83位和87位氨基酸发生突变,分别为S83I,E87G。parC第80位氨基酸发生突变S80I,产生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结论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粪肠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由于部分粪肠球菌菌株基因已发生突变,其耐药性还需进一步观察,同时还需开发更有效的具有抑制此类细菌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对克拉霉素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23S rRNA的A2058位点的变化。 方法 选择我院菌株库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64株,其中10株为对全部抗结核药物敏感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14株为单耐克拉霉素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15株为耐多药,同时耐克拉霉素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15株为耐多药,同时对克拉霉素敏感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10株为广泛耐药菌株,同时对克拉霉素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此外,还有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 1株。对结核分枝杆菌23S rRNA行PCR检测和测序。 结果 经检测,H37Rv标准株没有A2058突变,只有1株广泛耐药临床分离株检测有A2058A-G的突变,其他临床分离株均没有突变,在耐克拉霉素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占2.56%(1/39),在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占1/10。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克拉霉素耐药的机制中, A2058突变可能不是产生对克拉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结核分枝杆菌产生对克拉霉素耐药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粪肠球菌感染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体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 6种抗菌药物分别与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硫脒联合用药 ,对于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faecalis,Ef)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 6组抗菌药物对 3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并计算FIC指数。FIC≤ 0 .5为协同作用 ,0 .5 2为拮抗作用。结果 头孢硫脒对粪肠球菌的MIC50 为 2~ 8mg L ,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 ,其MIC50 分别显著地降低至 0 .1 2 5 ,0 .2 5 ,0 .2 5 ,0 .2 5 ,0 .2 5 ,0 .2 5mg L。FIC指数分布 :FIC≤ 0 .5占 50 %~ 86 .7% ;0 .5 2为 0。结论  6种抗菌药物与头孢硫脒分别联合用药后 ,对粪肠球菌基本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 ,并以协同作用为主 ,无关作用较少 ,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粪肠球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是许多国家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也是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粪肠球菌感染和致死主要是由其毒力因子引起的,本文概述了粪肠球菌主要毒力因子尤其是溶血素的研究进展,为粪肠球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Enterococcus faecium(E.faecium),and Enterococcus faecalis(E.faecalis)are probiotics that are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Whether the supernatants of these three probiotics can improve gastrointestinal sensation and movement by regulating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expression needs to be clarified.AIM To investigate whether B.subtilis,E.faecium,and E.faecalis supernatants can upregulate SERT expression in vitro and in vivo.METHODS Caco-2 and HT-29 cells were stimulated with probiotic culture supernatants for 12 and 24 h,respectively.A male Sprague-Dawley rat model of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was established and the rats were treated with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group A)and three probiotics culture supernatants(groups B,C,and D)for 4 wk.The levels of SERT were detected by quantitative PCR and western blotting.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T at post-treatment 12 and 24 h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Caco-2 cells treated with B.subtilis supernatant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P<0.05).Those levels were markedly upregulated in Caco-2 cells stimulated with E.faecium and E.faecalis supernatants at 24 h(aP<0.05).In addition,SERT expression in groups B,C,and 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in the 2nd wk(aP<0.05).Increased SERT expression was only found in group D in the 3rd wk(aP<0.05).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T expression between the groups in the last week(P>0.05).CONCLUSION The supernatants of B.subtilis,E.faecium,and E.faecalis can upregulate SERT expression i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d the intestinal tissues in the rat model of PI-IB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样本中粪肠球菌丰度对于患者复发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结直肠癌复发患者与非复发患者的粪便样本共103例,通过16 s测序技术寻找差异的肠道菌群,通过统计学分析探索差异菌群与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及无复发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粪肠球菌在复发患者粪便组织中丰度更高;粪便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本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克拉霉素耐药与23S rRNA基因位点突变的关系,为临床根除HP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入选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在胃窦小弯侧距幽门2~3cm范围内取1块胃黏膜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在胃窦小弯侧、十二指肠球部、胃体大弯侧各取1块黏膜行HP培养,对HP阳性分离菌株进行药敏实验.选取其中克拉霉素耐药菌株35例及敏感菌株30例,对23S rRNA基因PCR扩增后进行全基因测序对比分析.[结果] 180例中HP阳性率占76.11%,活检组织培养HP阳性率占73.89%.药敏检查结果克拉霉素耐药率为33.08%.HP23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存在多位点突变,耐药组及非耐药组中T2182C普遍存在,A2143G、A2142G和A2097G在耐药组中多见,A2097C、A2097T仅在敏感组中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地区HP对克拉霉素耐药率高,克拉霉素耐药菌株A2143G、A2142G和A2097G位点突变高于敏感组,建议根据药敏试验指导根除HP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