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寻找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以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鼻咽癌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行鼓膜穿刺抽液、鼻腔鼻咽部清理及冲洗,随访半年后评价疗效。结果 在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时,行鼓膜穿刺加鼻腔鼻咽部清洗疗效较佳。结论 对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ddsmedia,SOM)的发病情况,以探讨鼻咽癌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1999年7月-2000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鼻咽癌并接受放疗的58例患者,将其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时、放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一年时并发SOM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 58例患者放疗前有33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其中双耳8例;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44例,其中双耳18例。放疗前后均未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者14例。鼻咽癌患者各个T分期(除T3外)放疗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随放疗后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放疗后3个月动态变化最大,放疗后6个月-1年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较平稳。结论 鼻咽癌患者鼻咽部机械性阻塞、腭帆张肌功能异常、咽鼓管功能不良和咽鼓管位置异常是放疗前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放疗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将56例放疗前无SOM的鼻咽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放疗开始后,试验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剂喷鼻,善邦通鼻腔洗剂冲洗鼻腔和鼻咽部,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及罗红霉素,加强鼻腔、鼻咽局部清理等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放疗结束后3月观察两组患者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等症状。结果对照组18例32耳、试验组10例16耳出现耳鸣;对照组20例35耳、试验组9例14耳出现耳闷塞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放疗前气导听阈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试验组气导听阈均值为25.5±3.0dB HL,与对照组(40.3±5.0dB H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分泌性中耳炎16例(占57.14%,16/28),试验组6例(21.42%,6/2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中运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剂喷鼻,善邦通鼻腔洗剂冲洗鼻腔和鼻咽部,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及罗红霉素,加强鼻腔、鼻咽局部清理等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降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3例(72耳)NPC放疗后SOM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全身和局部抗炎,神经营养,扩张血管,激素治疗;加强鼻腔、鼻咽局部清理,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咽鼓管置管、冲洗并向鼓室注入麻黄碱、氧氟沙星、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混合药液。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有耳鸣、耳闷塞感、听力下降等症状,鼓室导抗图均为“B”型。经综合治疗后,耳鸣消失45耳(62.50%),好转17耳(23.61%),无效10耳(13.89%),总有效率86.11%;耳闷塞感消失57耳(79.17%),好转11耳(15.28%),无效4耳(5.55%),总有效率94.45%;声阻抗检查鼓室曲线“A”型38耳(52.78%),“As”型25耳(34.72%),“B”型4耳(5.56%),“C”型5耳(6.94%);0.5、1.0、2.0kHz气导听阈均值从治疗前的(46.0&#177;5.0)dBHL提高到治疗后的(25.8&#177;3.5)dBH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分析NPC放疗后SOM的发病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对因治疗,是非常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对提高NPC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鼻咽癌(NPC)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OM)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15日。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检索文献后获取临床研究资料。使用Review Manager 5.4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质量评价采用New 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评估。使用二分类变量描述性别、腭帆张肌萎缩程度≥30%、咽鼓管受累、肿瘤分期(T1-T2、T3-T4)、放疗剂量≥70Gy以及是否使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使用连续变量描述年龄和放疗时间。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纳入的数据。结果 本文共纳入7项病例对照研究(757例患者)。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是否使用IMRT对放疗后SOM形成的影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腭帆张肌萎缩程度≥30%、咽鼓管受累、肿瘤分期T1-T2、T3-T4、放疗剂量≥70Gy、放疗时间对放疗后SOM形成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腭帆张肌萎缩程度≥30%、咽鼓管受累、肿瘤分期(T1-T2、T3-T4)、放疗剂量≥70Gy和放疗时间可能是影响NPC放疗后SOM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好发的恶性肿瘤。近几年来,随着放疗技术及综合治疗方法的改进,其远期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1〕。在获得良好生存效益的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正日益得到重视。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NPC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当,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是NPC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为此,我们尝试采用放疗前施行鼓室置管的方法,以减少放疗后SOM的发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88耳)因鼻咽癌行放射治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全身治疗(包括激素、神经营养和血管扩张剂,并适当应用广谱抗生素)、鼻腔及鼻咽局部定期清理、盐酸氨溴索与曲安奈德鼓室注射、鼓膜置管等综合治疗后的疗效。结果78例(88耳)鼻咽癌放疗后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71耳治愈,6耳好转,总有效率87.5%(77/88),无效11耳(12.5%,11/88)。结论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全身及局部综合治疗,尤其是鼓室注射类固醇激素或鼓膜置管,可改善患者听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一2006年我院经治的27例鼻咽癌患者,将其放疗前、放疗后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21例(32耳)中耳炎患者被分为鼓膜穿刺组与鼓膜置管组。结果27例患者放疗前有14例(17耳)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增至21例(32耳),双耳发病11例,6例未发生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组12例(19耳),显效率为78.9%(15/19),1例患者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置管组9例(13耳),有5例(7耳)疗效显著,显效率为54%(7/13),有2例患者鼓膜穿孔。MRI检查显示,2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19例有明显咽鼓管挤压和腭帆张肌肿胀。结论MRI检查有助于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评估;鼓膜穿刺抽吸是治疗鼻咽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和实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咽鼓管置管在预防鼻咽癌(nasopharynged carcinoma,NPC)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中的价值。方法 将60例NP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患者在鼻内窥镜下经咽鼓管置管为实验组。另一组不置管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放疗中和放疗结束后第1天及第3个月时SOM发生率的差异及原因。结果 放疗量过半时,实验组2例发生SOM(6.67%),对照组5例发生SOM(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6,P=0.228)。放疗结束第1天实验组6例(20.00%)发生SOM,对照组14例(46.67%)发生S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放疗结束第3个月实验组8例(26.67%)发生SOM,对照组16例(53.33%)发生S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结论 咽鼓管置管能有效地降低NPC患者放疗后SOM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放射治疗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在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切开置管术等 ,但容易导致中耳感染、鼓膜穿孔等并发症 ,且未处理咽鼓管的病变。为解决此问题 ,从 1999年 1月~ 2 0 0 3年 5月我们应用纤维鼻咽镜下作咽鼓管置管扩张、抽吸积液、注药的方法治疗该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2例 (116耳 )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为鼻咽低分化鳞癌 ,颈部淋巴结直径在 5cm以内 ,无远处转移 ,并在1995年 3月~ 2 0 0 2年 4月期间接受单纯放射治疗 ,每例总照射剂量为 6 0~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7~2010年127例有完整资料鼻咽癌患者总结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27例患者中放疗后116例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为91.3%(116/127);放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1.8%(15/127)、29.1%(37/127)、46.5%(59/127)及3.9%(5/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3,P<0.001)。中晚期患者( T3+T4)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为96.2%(76/79),而早期患者( T1+T2)为83.3%(40/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 P=0.030);鼻咽照射剂量≤70Gy的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为86.5%(64/74),当鼻咽照射剂量>70Gy的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98.1%(52/5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48);当咽鼓管咽口被侵犯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为98.2%(56/57),而未向咽鼓管咽口侵犯的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85.7%(60/7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29)。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较高,在放疗后12个月达最高峰;咽鼓管咽口有无侵犯、鼻咽照射剂量和T分期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手术干预效果。方法将经226 Hz及1000 Hz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听觉稳态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颞骨CT检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观察4~6个月未自愈的43例婴幼儿,分为手术干预组(22例)及继续观察组(21例)。手术干预组在全麻下行鼓膜切开置管术,继续观察组只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听觉语言康复。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复查听力,并统计12个月内合并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结果43例婴幼儿226 Hz及1000 Hz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听觉稳态反应、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颞骨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手术干预组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复查听阈明显低于继续观察组,12个月内并发急性中耳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继续观察组。结论手术干预有助于减轻持续性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损害并降低急性中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学特征,探讨不同听力学测试方法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作用和准确性,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住院治疗的46例(81耳)患儿的资料.所有患儿均行中耳鼓膜切开,将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听力学测试方法在评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和准确性.结果 ①46例(81耳)患儿的DPOAE检查结果均提示双耳未通过,声导抗检查均为B型导抗图.鼓膜切开证实70耳有分泌物(86.42%),11耳无明显分泌物(13.58%).②34例(59耳)行ABR测试的患儿,鼓膜切开证实49耳(83.05%)有积液,其中6耳ABR反应阈正常,43耳ABR反应阈升高;46耳ABRⅠ波潜伏期延长,3耳Ⅰ波潜伏期正常.鼓膜切开证实无积液的10耳(16.95%),5耳ABR反应阈正常,5耳ABR反应阈升高;4耳ABRⅠ波潜伏期延长,6耳Ⅰ波潜伏期正常.③12例(22耳)行PTA测试的患儿,所有耳的听阈值均异常,气骨导差均大于10 dB,鼓膜切开证实22耳均有积液.④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ABR气导反应阈值(Kappa=0.364,P<0.01)、Ⅰ波潜伏期(Kappa=0.561,P<0.01)与中耳积液有相关性.结论 声导抗测试对评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较高的敏感性,PTA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ABR气导反应阈值、ABRⅠ波潜伏期及DPOAE亦可较好地反映儿童中耳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免疫调节剂卡介苗素(EBCG)对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将60例(66耳)SOM患者随机分为EBCG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同时给予西替利嗪10mg和贝莱30mg口服及鼓膜穿刺抽液,其中EBCG组同时给予EBCG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两组均治疗4周为一疗程,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EBCG组痊愈1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3.3%,未出现毒副作用;对照组痊愈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ECG治疗SOM安全有效,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分泌性中耳炎病人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1.42%、89.66%,两组的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14±4.6d、10±5.3d,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内的浆液性和黏液性的治愈率分别为76.74%和53.84%、97.87%和54.55%,把两组病人的浆液性组、黏液性组的治愈率分别进行比较,浆液性组的治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粘液性组的治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在常规治疗上加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对浆液性的分泌性中耳炎有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用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72例(118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病程、留管时间及咽鼓管负压平衡功能对预后均有影响。结论提示积极改善咽鼓管功能并尽量留管半年以上对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36例(45耳)SOM患者中耳积液、外周血浆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浆中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TGF-β1在中耳积液、SOM患者血浆及正常人血浆中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慢性SOM患者中耳积液及外周血浆中TGF-β1含量均显著高于急性SOM患者(P<0.01,P<0.01);急性SOM患者中耳积液中TGF-β1含量与同组患者血浆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者与正常人血浆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SOM患者中耳积液中TGF-β1含量与同组患者血浆中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者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浆中含量(P<0.01);接受2次及以上鼓膜穿刺和/或置管的SOM患者中耳积液及血浆中TGF-β1的含量均高于首次鼓膜穿刺和/或置管的SOM患者(P<0.01,P<0.05);TGF-β1的含量在黏液性和浆液性中耳积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作为重要的免疫介质,参与成人SOM的发生发展,尤其在SOM的慢性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SOM )对半规管功能的影响及SOM 儿童的前庭功能。方法选取分泌性中耳炎患儿24例(中耳炎组),中位年龄8岁5个月,病程3~18个月,正常儿童12例(对照组),中位年龄8岁4个月,两组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及声导抗、前庭功能检查(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凝视试验、自发性眼震、冷热气试验),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中耳炎组患儿均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其中,轻度听力损失11例,中度听力损失13例,正常对照组纯音听阈及声导抗均正常;两组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凝视试验、自发性眼震结果均正常,冷热气试验结果示中耳炎组半规管轻瘫8例(33.33%,8/24),正常对照组0例,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耳炎组中,半规管功能正常与否患者在性别、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伴与不伴眩晕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半规管功能受影响,且与性别、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伴或不伴眩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