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胁痛 ,乃肝病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灵枢·五邪》篇云 :“邪在肝 ,则两胁作痛。”盖肝居胁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附于肝 ,其脉循于胁 ,故胁痛之症 ,多责之于肝胆。肝病胁痛 ,亦称肝痛 ,在“慢肝”、“乙肝”之类的肝病中 ,表现极为明显。患有肝病者 ,一日出现胁痛 ,思想上紧张  相似文献   

2.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且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着于肝。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疏泄不及,肝郁气滞,致脾土壅滞,湿自内生;或气郁日久,气滞及血,瘀血停积;或肝肾亏损,血不荣络等,均可导致胁痛。根据病因可将胁痛辨证分为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4个证型。临床上我们根据分型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3.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系目,上巅顶。少腹、胸胁、头顶是肝经经脉循行反映。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其性生发,喜条达恶抑郁,能条畅气机,疏泄胆汁,促进胃肠消化,调节精神神志而使人心情舒畅.调节生殖功能而有助于女子调经、男子泄精。肝又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肝胆病变所致。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繆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近年来自拟肝康2号方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肝居胁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  相似文献   

5.
胁痛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由于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痛与肝胆关系最为密切。肝胆病胁痛在临床上以肝气郁结、肝血瘀阻、肝胆湿热,肝血不足四型最为常见。这四个证型虽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五、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的经脉相互络属,故有表里之称。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利、条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疏利气机、条达情志、疏泄胆汁三方面。肝又主藏血,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这两方面的作用。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胆为“中精之府”,其生理功  相似文献   

7.
王松珍 《河南中医》2001,21(3):62-63
生脉注射液是由祖医学益气复脉 ,养阴生津 ,救逆固脱的经典处方“生脉散”改革研制而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型休克、心脏疾病、微循环障碍等疾病。笔者根据其益气养阴之功效 ,灵活运用于临床治疗肝炎、甲亢、肠梗阻恢复期等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益气养阴降酶以治肝炎肝炎归属祖国医学“胁痛”之范畴。肝居肋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附于肝 ,其脉循经胁 ,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景岳全书·胁痛》篇说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两经 ,以两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又因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 ,所以 ,若情志失调 ;或湿热内郁 …  相似文献   

8.
“胆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清·沈金鳌曰:“胆病多寒热”。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胆石症属此范畴。由于肝在胁下,胆附于肝,经脉相通,互为表里,故起病常相互累及。笔者治胆胀之症,每从肝胆并治,颇能显效,现举隅如次。一、疏肝利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其气以通降为顺,肝之疏  相似文献   

9.
赵立群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2-1374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  相似文献   

10.
湿疹,祖国医学称之为“浸淫疮”“黄水疮”“湿毒疮”。因肝之经脉过腹里环绕阴器,更兼阴囊湿疹患者多素喜肥甘厚味,湿热内生郁于肝胆,湿热之邪随肝之经脉下注而导致阴囊湿疹,故采用清利肝胆湿热的龙胆泻肝汤而获卓效。病案举例关××,男,34岁,社员,1979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阴囊湿疹二年余,该患阴囊皮肤红赤,灼热痛痒,夜晚搔痒益甚,局部水泡糜烂,黄水浸淫,面赤身热,脉象弦数,舌质紫绛,舌苔黄腻,且素日嗜酒,两胁胀满。中医诊断为湿热型  相似文献   

11.
肝与胆互为表里,分属足厥阴与足少阳经脉.肝在右胁下,胆附于中,脏腑经络密切连属.肝为厥阴,厥阴为两阴交尽;胆为少阳,少阳为春生一阳之气.因此,肝脏是体阴而用阳,即平时借少阳生发之气而为五脏之长,病时每以肝胆之证错杂出现.  相似文献   

12.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内经》认为本证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如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民病左胠胁痛……病本于肝”。后世医家又以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肾脉贯肝膈为据,主张胁痛与肝、胆、肾经有关。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湿热内郁、外伤血瘀、久病肝肾阴亏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气滞血瘀或络脉失养引起胁肋作痛。然肝主藏血,其气从左  相似文献   

13.
胁痛胁痛,是指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症状。胁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胁痛为肝胆、胁肋部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肝癌、肝痈、肝热病、肝著、鼓胀、胆瘅、胆胀、悬饮、肥气、干胁痛、胁肋痛等病均可导致。临床若对导...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主要为湿热之邪侵及胆腑,使之失于疏泄而致胁痛、黄疸。内由情志抑郁使肝胆之气失于条达,又因胆居于肝之下,经脉分布于胁,气阻络闭而致胁痛;入郁而化热,久经煎熬结成砂石阻塞胆管,致胆液溢于皮下而发为黄疸。若  相似文献   

15.
<正> 四逆散源自《伤寒论》。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有疏肝理脾、透解郁热之效,是调和肝牌之代表方。笔者常以此方加减治疗肋间神经痛、肝炎、胆道感染、溃疡病以及痢疾等疾患,收效满意。兹就临床应用及肤浅体会介绍于后。肋间神经痛孙××,男,31岁,农民,1980年2月初诊。两胁肋窜痛近半年,常在心情不畅时发作或加重,以右侧为甚。近来饮食日减,纳谷不香,胃脘胀闷,嗳气后稍舒,偶有失眠,二便正常。经X线胸部透视,心、肺未见异常,诊为肋间神经痛,屡服维生素B1、安乃近等药效果不显。舌苔薄白,脉弦。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若情志不调,肝失条达,胁络郁阻,则见两胁疼痛。《景岳全书》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循胁  相似文献   

16.
<正> 四、以脏腑归经为纲的用药配伍 (一)肝肝与胆为表里,是足厥阴与足少阳经脉。肝在右胁下,胆附于中,脏腑经络密切连属。肝为厥阴,厥阴为两阴交尽,胆为少阳,少阳为春生一阳之气。因此,肝脏是体阴而用阳,平时则藉少阳生发之气而为五脏之长,病时亦每肝胆之症错杂出现,不易截然分开。肝脏之病,首先表现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失其升发条达之常。由于肝为刚脏,内寄  相似文献   

17.
晓倪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5,12(4):16-16
1 胸胁脘腹是脏腑所在,先知其部位所属,问病人所苦,便知病在何处。询问胸部的异常感觉,主要可以了解心肺的病变;问胁部可以了解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问胄部主要可以诊察胄腑疾病的寒热虚实;问腹部可以诊察脾、肠、膀胱、胞宫及太阴、厥阴、冲任等经脉的病变。  相似文献   

18.
妇女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肝为血脏,与冲任二脉息息相关,肝经气血失调能直接影响冲任,引起经带胎产诸病。因此,从肝论治的学术思想在妇科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肝位于右胁之内,其经脉络胆,与胆互为表里。肝之经脉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经太冲穴沿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贯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可见,肝的经脉循行于人体的阴器、胞宫及乳房。因此,无论妇女生理机能,还是经带胎产诸病,均与肝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是调畅气机,推动血液运行的重要环节。若疏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两种病理现象,一是…  相似文献   

19.
略论肝病实脾及其临床运用段柏林(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景德镇333000)关键词肝病实脾论慢性肝炎肝脓疡肝癌肝为刚脏,属木,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而喜条达,主藏血而调节血量,供应周身,其经脉布两胁,又开窍于目。毒邪外袭、七情内伤皆可导致肝脏的功能失调而现病...  相似文献   

20.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结石一旦形成,或充塞胆腑,或堵塞胆道,而致肝胆气机不畅,临床证见脘痛连胁、嗳气腹胀等,甚则可致胆腑气滞血瘀而发生绞痛.结石阻塞胆道,胆汁瘀积而泛滥不循常道,或因湿热交蒸于肝胆,以致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形成黄疸.若又为热毒所侵,或因湿热化火,热毒内燔,则证见高热寒战,若热毒进而内陷心包,扰乱神明,临床可见谵语、神昏等重证.胆石症论治多重其实而少虑其虚,但老年人由于脏腑组织功能衰退,其生理病理与青壮年大有不同,因此,老年胆石症有其明显特点.朱振铎教授,临床诊治老年胆石症不忘调肝,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