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有关黄疸病古代文献及近年来中医黄疸理论的分析,探讨黄疸病的病因病机,指出黄疸病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机以湿为关键,湿热、寒湿、疫毒入脾胃肝胆,并深入血分,致气血阻滞,后期致气血阴阳耗伤。并说明湿、毒、瘀三者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三者在黄疸病机演变中的相互影响及演变。提出黄疸病机演变是湿、毒、瘀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古代医籍的研究,从瘀热黄疸、瘀血黄疸、燥热黄疸、虚寒黄疸、痰滞黄疸、疫毒黄疸等类型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医黄疸病因病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现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道结石、肝硬化、慢性溶血及肝癌、胰头癌、胆管癌等疾病。文章结合历代医家对于黄疸的认识,将黄疸形成的病因病机进行系统分类并加以论述,为临床黄疸的辨治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湿温是一种由感受湿热之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其临床表现特点是:身热缠绵,胸痞身重,苔腻不渴,病程缓长,后期易化热化燥而致神志昏蒙等危候。其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  相似文献   

6.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高脂肪、高热量及高蛋白的食品已成为很多人餐桌上的美食,久而久之就造成很多人发福、肥胖。中医认为:胖者多湿瘦者多火,常言说:"湿气聚集,百病上门",故治疗湿证已成为现临床上一大课题,多年来,该研究者结合临床医疗工作经验,对湿证进行了细致的分型及总结。  相似文献   

8.
根据张仲景的论述。结合临床体会。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辨证治疗等方面探讨张仲景对诊治黄疸病的贡献。仲景关于黄疸病的辨治。自成体系。验之有效。对于诊治病毒性肝炎等急慢性肝脏疾病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浊瘀痹阻肾络是痛风性肾病的特有病机,贯穿疾病全程,是痛风性肾病有别于其他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决定了证候、症状的发生与发展方向,亦为不同证候所共有的病机。证候病机是痛风性肾病辨证论治的主体,早期多实,晚期多虚,以湿热瘀阻,脾肾亏虚为常见。症状病机是症状产生的直接病机,痛风性肾病针对症状采用对症治疗可增强辨病、辨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IgA肾病好发于气虚、阴虚体质之人,风邪为其发病的始动因素,治疗时应首重祛风,清上安下,同时也要注意益气固表、健脾补肾以固本培元,不给风邪可乘之机。疾病发生后,病邪与机体相互影响,形成虚实夹杂之衍生病机,此时重在对症治疗,通常治以破瘀泻浊解毒以畅肾络,又因“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故驱邪之余,当荣养络脉,先安未受邪之地。风湿和肾络癥瘕为其共通病机,继而提出“辨机论治”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将辨病、辨证、辨症三者有机结合,以自创的肾炎防衰液为主,采用扶正、开郁、活血、涤痰、利湿、清热、软坚、解毒等多种方法消癥散结。  相似文献   

11.
湿温缓脉辨     
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认为:“湿温临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为主要特点:初起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表现。”笔者当初在校时对湿温病理解不深,而对“脉缓”倒记得很牢,因为它与现代医学伤寒中的“相对缓脉”  相似文献   

12.
从湿辨治黄疸病42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10180)刘桂长笔者近5年中共诊治黄疸病患者42例、按中医辩证分型,全部均为阳黄证。立法从“湿”论治,取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男19~47岁24例,女21~39岁18例。主证:尿黄、目身俱黄、...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从文献来看,黄疸病因主要是外感湿邪,内伤饮食,以及劳倦和病后继发等,病机主要是湿阻、瘀结、气滞等。治疗不外乎利湿、祛瘀、通腑、行气、宣肺。  相似文献   

14.
胸阳不振,痰湿阴邪上乘阳位是冠心病的关键病机,认为痰湿阴邪痹阻胸阳乃内风引动痰湿伏邪上乘阳位,痹阻胸中气机所致,提出湿盛风引病机。治疗冠心病以风湿兼治为基本原则,采取健脾、疏肝、温肾以绝湿生之源,燥湿、利湿、化湿以袪已生之湿,平逆、镇潜、清导以消风火之象,并且酌用风药以升阳胜湿等治法,开拓冠心病的中医病机认识与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湿温的发生、发展、转机和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湿温与脾胃病变的密切关系,加深了前人“湿温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理论认识,为湿温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肝衰竭的发病与"湿""热""毒""瘀""痰"有关,病机主要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充斥三焦,痰毒内闭,脉络瘀阻,多脏受累,变症丛生,且可因热毒内陷,正气耗伤,导致邪闭正脱的危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历代医书中畏寒与恶寒的含义,阐述畏寒与恶寒的用法,恶寒最初代指一切怕冷症状,宋代用畏寒部分代指外感怕冷,明清则畏寒与恶寒混用。在高等教育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将畏寒与恶寒严格区分,怕冷这一症状,用恶寒描述的表示外感,用畏寒描述的表示内伤,对临床诊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认为这容易导致初学者忽略怕冷形成的机理,对一些疑难病证的诊断容易产生错误,所以提出临床上区别畏寒与恶寒,关键在于判断卫气是虚弱还是阻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从病邪的微与甚、病性的标与本、病体的刚与柔、病位的主与从、病势的顺与逆、病证的隐与显、病脉的奇与恒、病变的寒与热、病情的缓与急、病传的静与动等一个方面进行了辨析,对于学习仲景著作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阴虚夹湿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例入手,对肺阴虚夹痰湿、胃阴虚夹脾湿、肾阴虚夹湿热、肝肾阴虚夹痰湿、肝肾阴虚夹水肿等病证的形成机理、辨证要点及论治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8):44-45
络病的病因 外邪袭络 ①六淫外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袭人肌表,按照阳络-经脉-阴络的顺序传变。②温、疫之气:主要是指外感温邪及疫疠之气,包括温热病邪及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