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张仲景编撰《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崇为“医圣”、“众方之祖”。之后,历代医学家注释发挥仲景学术者数以百家,其中研究《伤寒论》的专著有618部,研究《金匮要略》的有205部。福州清代名医陈恭溥所著的《伤寒论章句》六卷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家。  相似文献   

2.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仲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食欲状况的辨证。《伤寒论》中有关食欲辨证的条文竟达35条之多。这说明食欲辨证是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难辨之虚实证辨证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辉杰  郁晓维 《中医杂志》2006,47(4):309-310
今人时常感叹于《伤寒论》辨证的神奇,出人意料,特别是虚实辨证更是关键,实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仲景究竟是如何辨虚实呢,如何看来一派虚象却能用攻伐峻剂呢?笔者就此对《伤寒论》相关条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多仲景指出“此实证”“此为虚”之类,多为相对难辨之证,故而指出以示后人,本篇亦仅就此类证候对《伤寒论》的虚实辨证特点进行探讨,以便于更好地掌握运用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自从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张仲景编撰《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崇为“医圣”、“众方之祖”。之后,历代医学家注释发挥仲景学术者数以百家,其中研究《伤寒论》的专著有618部,研究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在中医临床、方剂学上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医方之祖”、“论治楷模”。细考汉之前医著,包括《黄帝内经》在内.所载疗法,多为以针灸为主导的非药物疗法。那么仲景是否对此有所忽略?其实不然,《伤寒论》并非忽视非药物疗法,有些疗法做为论治主法,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以六经为物质,以八纲为变化,六经是辨证之体,八纲乃是辨证之用,体用结合,有机联系.互相为用。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紧紧相连而不能相离,“气血辨证”则是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辨证核心。在研究《伤寒论》中,如果只谈“六经辨证”,或只谈“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而丢掉“气血辨证”这一核心内容,那就使仲景辨证论治的完善体系支离破碎,相割裂开来。所以,在《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中,唯有用“气血辨证”的方法,才能提挈六经,统验八纲,才能使《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所有内容,纲举目张,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8.
探讨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学术思想,认为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成《伤寒论》,其书由《汤液经法》《伤寒论》、“遗论”三部分组成,论及王叔和对内容、文字进行多次编排;《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补充《伤寒论》内容;仲景既论“伤寒”又论“卒病”;《汤液经法》内容可概括为“一表二里之法”;对《伤寒论》重新编排,揭示了中医古籍形成及流传、发展的脉络,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9.
六经辨证指导针灸临床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运用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指导针灸治疗的体会,以开拓针灸工作者的临床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柯琴“六经为百病立法”论述,从症候、辨证、论治等方面阐述该学说的合理性,指出了柯琴这一认识从本质上把握了《伤寒论》在临床的价值,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际中运用仲景方法辨证提供一个思路,对今天认识《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六经,是仲景学术思想与方法的精华。准确地理解六经,是正确运用六经辨证法则的基础。历代医家对“六经”的解释颇多。值得注意的是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可见仲景著《伤寒论》是总结了他以前的各种学术精华,博采众方,并融合了自己的学术经验。因而它不可能是某一单一学说的产物。“六经”作为《伤寒论》的支柱,也必然是多方面学术成就的结晶,因而任何以单一学说立论,去解释“六经,”都是片面的,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药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使两者对峙起来,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定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中医临床的顺序,无非是“脉舌症状、辨证知机、开方用药”的“三级跳”而已。而这,也是中医界无论经方派、时方派普遍临床采用的看病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前移,预防思想研究已成为中医学术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伤寒论》作为一部医学理论与诊疗实践相结合的"法脉准绳",其最大特色是六经辨证思维,因此,若探究《伤寒论》的预防医学思想,必须了解仲景有关预防的辨证思维特色,从而挖掘出六经辨证预防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仲景先师《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论治及针药结合应用,就是经络学说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典  相似文献   

18.
论“辨证与辨病”狄玉敏,刘月林(河北中医学院050091)夏锦堂指导中医在临床上既重视辨证,也重视辩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伤寒论》和《金匾要略》都是既辨病又辨证的。病和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中医的病也不同于西医的病,中医的病,是以突出症状或病灶、病...  相似文献   

19.
宋卫华  王斌  任建坤 《光明中医》2014,(10):2048-2049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喉痹、梅核气范畴,仲景在在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咽干”“咽痛”“咽喉不利”的描述,本文以咽喉部症状为纲,将其中条文进行整理,配合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来阐释其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特点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奕梁 《光明中医》2004,19(2):27-28
《伤寒论》是东汉以前医学成就的总结 ,对后世中医各科有着深远的影响 ,也是现代中医教学的重点之一。但由于《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 ,内容博大精深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先论仲景文法 ,以助学者理解原文 ,再论仲景方药特色和发散思维 ,以期更好地掌握《伤寒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