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银杏叶提取物与低分子量肝素钠联合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本院2003—2005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与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纽(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其用药后临床症状、发作频率、心电图改变等情况。结果:两组间临床症状、发作频率、心电图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银杏叶提取物与低分子量肝素钠联合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观察低分子肝素与银杏叶注射液联合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将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用低分子肝素与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组各28例进行疗效观察。治疗7天后治疗组在缓解症状、心电图改变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银杏叶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结果: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观察组分别为91.18%和85.29%,对照组分别为76.47%和70.5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银杏叶滴丸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规范化治疗;治疗组55例,在常规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加服银杏叶滴丸5粒,Tid,连续1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痹心痛证候改变、心电图的变化及心绞痛症状控制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胸痹心痛证候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程度的控制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滴丸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胸痹心痛证候,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及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观察丹红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息心电图的变化。结果:丹红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同时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 IU每12 h 1次皮下注射,丹红注射液30 mL+5%葡萄糖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疗程均为14 d。结果心绞痛症状缓解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同时心电图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分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的症状,心电图缺血改变明显减少。(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5月--2008年6月1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总有效率88.7%.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氯毗格雷+阿司匹林)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观察症状缓解程度,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明显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UAP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安全性好,适宜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与银杏达莫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银杏达莫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对照组36例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Holter24h缺血总时间等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银杏达莫组有效率94.4.%,对照组80.5%,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银杏达莫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规处理(应用拜阿司匹灵、渡立维、辛伐他汀与低分子肝素钠等),疏血通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滴。治疗10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有无出血现象。结果:(1)疏血通组心绞痛控制的有效率9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2)疏血通组心电图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均无临床出血现象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供应,减少心绞痛发作,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明显,安全性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夏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1):19-1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同时予丹红注射液。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加用自拟祛痰化瘀汤观察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18例,分治疗组60例(加用中药祛痰化瘀汤治疗)和对照组58例(西药常规治疗)。记录两组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T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NIDDM)并发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NIDDM并发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血糖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临床症状消失,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心电图及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均有改善,2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3.3%与7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但能使血糖得到理想控制,而且还能迅速消除糖尿病并发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自觉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使心电图ST—T得到改善,随着服药时间延长,远期疗效更持久稳定,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耳穴光针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光针法。观察耳穴光针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心绞痛患者症状及心电图改变。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临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减少,心电图S-T、T波有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耳穴光针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验证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的疗效.方法:按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冠心病心绞痛命名及诊断和分型,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在主要临床症状、主电图、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功能、血脂等方面测定.2组进行治疗前后都比较,2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主要临床症状、心电图、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功能、血脂等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1.1%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8.9%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较好疗效.又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慈利县人民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对照组30例仅给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变化并比较。结果治疗7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改善方面,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用氯吡格雷具有抗栓作用,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与前列地尔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根据体质量采用3 200 IU、4 250 IU、6 400 IU),每12 h 1次,腹部皮下注射,7 d为1个疗程。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0.9%氯化钠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 d,最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静息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88%,对照组分别为76%和7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通脉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用西药常规治疗,实验组40例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冠心通脉汤(自拟)治疗4周,随访观察3个月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ST段改变。结果:心绞痛总有效率实验组92.5%、对照组8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实验组75.0%、对照组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通脉汤联合西药治疗UAP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4例,常规西药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观察2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改变、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过敏及其他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P〈0.05),治疗组血脂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