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持续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监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48例,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8分)和非重症组(GCS>8分).应用丹麦维迪肌电图仪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并根据CANT分级标准分为Ⅰ、Ⅱ、Ⅲ3级,分别比较重症组与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预后的评价。方法在入院24 h内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以发病后3个月或3个月死亡为观察终点,追踪患者的脑功能预后。分析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与脑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电图(P=0.002)、体感诱发电位(P<0.00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P=0.002)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功能预后的影响显著。结论利用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的监测方法可以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功能进行预后预测,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估计、预后判断和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与脑电图结果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4月在厦门市仙岳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纳入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纳入为对照组,纳入的160例研究对象均接受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分析两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检查异常率并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不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现的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及预后情况;比较不同脑电图表现的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及预后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情况的脑梗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Ⅰ波、Ⅲ波、Ⅴ波、Ⅰ-Ⅲ波、Ⅲ-Ⅴ波。结果:观察组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患者比较,正常患者改良Rankin量表问卷(mRS)预后良好、吞咽困难情况较轻(P<0.05);与脑电图异常患者比较,正常患者吞咽困难情况较轻(P<0.0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预后良好患者Ⅰ波、Ⅲ波、Ⅴ波、Ⅰ-Ⅲ波、Ⅲ-Ⅴ波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结论: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异常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吞咽功能障碍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指标和脑电图(EEQ)、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实验室评价指标,对30例脑死亡患者进行评定。结果30例脑死亡患者中,26例被明确诊断为脑死亡,均在1周内死亡。其余4例在随访中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脑电图、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的应用使脑死亡的判定更加客观、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重症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神经电生理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预后评估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23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转为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进行脑功能预后评估.应用Synek脑电图分级评估标准与Can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级评估标准进行神经电生理评估.结果 脑电图判定为Ⅰ级者3例(13%),Ⅱ级1例(0.40%),Ⅲ级9例(39%),Ⅳ级10例(4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定为Ⅰ级者4例(22%),Ⅱ级5例(28%),Ⅲ级9例(50%).全部病例中3例(13%)患者死亡,4例(17%)在90d后转醒.结论 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技术可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脑功能作出准确、可靠、客观的评定,并对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苏醒作用。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意识障碍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50 d后治疗组脑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节律增多,波幅增高。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速度及脑干听诱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0 d后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脑电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可能有促苏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进行脑干功能监测的意义.方法28例桥小脑角肿瘤(肿瘤直径≥3em)患者,均采取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主要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自由肌电监测.术后观察脑干及颅神经功能.结果肿瘤全切23例(82%),部分切除5例(18%),脑干功能损伤1例(4%),面神经解剖保留25例(89%).结论CPA肿瘤手术中自由肌电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双侧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及时为术者提供脑干功能状态,尽量避免颅神经损伤,通过对感觉上行传导通路的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侧脑干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多种诱发电位评估急性昏迷病人的预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诱发电位对急性期昏迷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 180例患者在昏迷后第1、3、7、10天进行脑干反射检查、GCS评分和多种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在昏迷第1天GCS和脑干反射无预测价值,在第1、3、7、10天GCS和脑干反射的预后准确率均低于90%,各种诱发电位的预后准确率均高于93%。结论 体感和听觉诱发电位结合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准确率高于GCS和脑干反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脑电图在手足口病各期及对重症早期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按指南的标准进行手足口病分期(Ⅰ、Ⅱ、Ⅲ、Ⅵ)诊断,据分期将患儿分为3组:Ⅰ期为轻症组、Ⅱ期为早期重症组、Ⅲ、Ⅵ期为危重症组。分别检测3组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脑电波,并进行比较。结果该研究发现早期重症组患儿的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及联合检查的异常率均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显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脑电图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重症手足口病的方法;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在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做某一项检查各自没有优势,但联合检查与单做某一项比较,能明显提高异常的检查率(P 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联合使用有利于及时发现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从电生理角度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电图(EEG)和经颅多普勒工TCD)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临床诊断为PCI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和TCD的检测。结果98例患者中三项检查均异常的患者26例,占26.5%,二项异常患者67例,占68.3%,其中TCD异常率最高,BAEP次之。结论联合应用BAEP、EEG和TCD检测对后循环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评价重症脑损害脑功能的价值。方法采用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神经电生理技术,对106例神经重症所致昏迷患者的脑功能进行监测。结果 EEG异常率达100%。主要异常有中高幅慢波型、发作波型、α昏迷型、β昏迷型、纺锤昏迷型、三相波型、平坦波型及爆发-抑制型等8种类型。BAEP检查32例,异常率46%(15/32)。随访表明脑电图异常类型与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联合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监测神经重症患者的脑功能变化,对重症脑损害的病因诊断、抢救治疗及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何庆璋  陈后勤 《安徽医学》2012,33(4):403-405
目的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68例,在发病48 h内及1个月时行BAEP、SEP、头颅CT检测及Glasgow昏迷评分测定。随访3个月后记录预后结局,根据患者预后结局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2组上述指标与预后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发病48 h内良好组的BAEP及SEP正常率、头颅CT环池≥1 mm比例、Glasgow昏迷评分≥6比例较不良组高(P0.05);而1个月时良好组的BAEP及SEP正常率仍较不良组高(P0.05),但头颅CT环池≥1 mm比例、Glasgow昏迷评分≥6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EP及SEP测定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特异性高,重复率好。  相似文献   

14.
郭素香  解东江 《农垦医学》1999,21(3):159-162
目的 普鲁卡因,氯胺酮,琥珀胆碱静脉复合全订的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的监测研究。方法 对27例腹部或盆腔手术的病人分别进行麻醉前,诱导时,手术中1小时,拔气管插管时和停药后1小时的EEG,SEP,BAEP的监测和描记,结果 EEG在麻醉诱导时呈爆发性抑制,其等电位时间的长短与麻醉深度有关,麻醉中各时期SEP和N55,P80波潜伏期延长,P80波幅降低,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温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的第1、3、5、7天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血流速度,测定其痉挛指数,然后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CVS)的出现情况、痉挛指数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组术后CV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痉挛指数比较显示: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5天、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间的痉挛指数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亚低温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致残率及死亡率也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尤其是能平抑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高灌注,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明显减少伤灶脑水肿体积,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与合并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诱发电位仪对30例合并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行BAEP及SEP检查,并进行动态监测。结果重复检查BAEP及SEP均正常者,预后良好;BAEP及SEP均异常者,预后较差。结论BAEP及SEP联合应用并重复检查,可以比较准确的评估合并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CD)在神经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效果及应用。  方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神经ICU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对9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39例,未行手术者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8例,未行手术者6例;其他脑血管疾病术后8例,未行手术者4例)采用床旁TCD进行监测,包括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经枕窗探测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监测其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峰值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血流频谱形态以此了解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根据监测结果分为血管痉挛组、血流增快组和供血不足组。收集监测结果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脑血管疾病患者均顺利完成床旁TCD监测,监测结果显示,96例患者中脑血流增快者37例(38.54%),脑血管痉挛者15例(15.62%),脑供血不足者93例(90.62%,包括MCA、BA供血不足)。TCD监测结果在不同病因中的分布,病因中的主要类型脑动脉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供血不足发生率高,其次为血流增快,血管痉挛发生率相对较低,脑动脉瘤和高血压脑出血组间供血不足、血流增快,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床旁TCD监测可评估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判断高危早产儿脑损伤程度,以指导早期进行康复干预及了解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本院出生的362例新生儿,分为足月儿组(198例)和早产儿组(164例),其中早产儿根据是否存在并发症分为正常早产儿组(68例)和高危早产儿组(96例),各组在生后48~72 h均进行了脑电图、BAEP两项检查,并比较各组上述两项检查的异常率以判断脑损伤发生率.分别将高危早产儿组和正常早产儿组根据胎龄分为〈32周、32+1~35周、35+1~37周组,采用等级相关分析胎龄与脑损伤发生率的关系.结果:足月儿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正常早产儿组(21.2%vs 33.8%,P〈0.05),足月儿组BAEP异常率亦稍低于正常早产儿组(20.2%vs25.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组脑电图、BAEP异常率分别为78.1%、77.6%,明显高于正常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P〈0.05).高危早产儿及正常早产儿在胎龄〈32周、32+1~35周、35+1~37周各组中,脑电图的正常、轻度、重度程度以及BAEP正常、轻、中、重程度所占比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脑电图和BAEP损伤程度、比率与胎龄呈负相关(r1=-0.315,P1〈0.05;r2=-0.378,P2〈0.05).结论:早产儿脑电图、BAEP检查有助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评估预后;高危早产儿应定期动态监测脑电图、BAEP,及时评估脑功能状况及指导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Evoked potential (EP)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40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 with Glasgow Coma Scale 8 or below. CT scans were performed in all to evaluate the intracranial pathology. EP studies were performed within 48 hours of admission and outcome was correlated to the initial EP findings. Normal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BAEP) and 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 were recorded in 23 and 17 cases with a good recovery in 86.9% and 82.3% respectively. Absent BAEP and SEP were recorded in 6 and 10 cases with a good recovery in 33% and 50% respectively. When both were normal good outcome was recorded in 92.8% cases. All the patients in whom both BAEP and SEP were absent had a poor outcome. In this study BAEP had a better predictive value than SEP.  相似文献   

20.
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监测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总结28例HIE患儿EEG监测结果与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关系。结果EEG异常率78.57%,轻、中、重度HIE患儿EEG异常率分别为58.33%、87.50%、100%。轻度异常者后遗症发生率为37.50%,中、重度异常者为50%。24例随访患儿中出现癫痫4例,脑瘫3例,IQ低下T2例。结论EEG能正确反映HIE患儿的脑功能状态,可作为HIE的分度及脑损伤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对于HIE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