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对比5种不同方法分离人卵巢颗粒细胞的效果,并选择出高效、稳定的分离纯化、体外培养的有效方法.方法 收集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穿卵时的卵泡液,采用裂解法、裂解+胰酶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包括Precoll+胰酶、Precoll+Ⅰ型胶原酶、Precoll+透明质酸酶)分离颗粒细胞后进行活细胞计数,卵泡生成素免疫组化染色鉴定,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检测颗粒细胞体外分泌雌激素含量.结果 在使用不同方法分离颗粒细胞时,Precoll+胰酶、Precoll+Ⅰ型胶原酶、Precoll+透明质酸酶3种方法得到细胞数量多于裂解法及裂解+胰酶法(P<0.05).各种分离方法的细胞生长趋势并无明显差异.裂解法、裂解+胰酶法雌激素含量高于Precoll+胰酶、Precoll+Ⅰ型胶原酶、Precoll+透明质酸酶(P<0.05).结论 5种方法均成功分离得到颗粒细胞,但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实验目的不同需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探讨骨关节炎I号方对软骨细胞增殖及对Fas、Bcl 2表达的调节作用。取3~4周兔关节软骨,经胶原酶Ⅱ消化,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加入不同浓度骨关节炎1号方溶液,用MTT比色法检测其OD值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细胞FasBcl 2的表达。结果:10 0mg/ml、5 0mg/ml骨关节炎I号方组OD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mg/ml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加入15 0mg/ml浓度骨关节炎I号方培养4h时,软骨细胞Fas、Bcl 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10 0mg/ml、5 0mg/ml浓度骨关节炎Ⅰ号方具有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作用,15 0mg/ml浓度骨关节炎I号方具有促进软骨细胞Fas和Bcl 2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能大量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大规模体外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比较0.25%胰酶、0.1%Ⅰ型胶原酶、0.25%胰酶与0.1%Ⅰ型胶原酶(1∶1)3种消化方法分离HUVECs的细胞数量和活细胞率的差异.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 0.1%Ⅰ型胶原酶单独或混合0.25%胰酶消化分离细胞数量较多、活细胞率较高(P<0.05).VEGF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能力,延长细胞自然生长时间.细胞呈单层"铺路石"样排列,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染色,激光买聚焦检测可见胞质中绿色荧光颗粒.结论 Ⅰ型胶原酶与胰酶混合消化HUVECs是获取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经济且效果较好的方法,添加VEGF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可用于构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的确定成体西藏小型猪胰岛细胞体外分离、纯化的理想条件,为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提供高质量的胰岛细胞。方法对比不同质量浓度的胶原酶(1mg/ml,2mg/ml,3mg/ml,4mg/m1)和同一质量浓度不同时间点(0min,15min,30min,45min,60min,75min,90min)分离获得胰岛细胞的数量和效果;使用Ficoll400密度梯度离心、淋巴分离液分离、离心和静置4种方法纯化胰岛细胞悬液,比较最终收集到的胰岛细胞数量和效果;用DTZ染色计算胰岛细胞的纯度;用AO/PI染色计算胰岛细胞存活率。结果确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胶原酶获取胰岛细胞的最佳时间,胶原酶lmg/ml和2mg/ml组为45min,3mg/ml和4mg/ml组为30min,各组在最佳时间点获得胰岛细胞的数量最多的为1mg/ml组,胰岛细胞形态完整;4种纯化方法中,收集的胰岛细胞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静置组〉Ficoll400密度梯度离心组〉离心组〉淋巴分离液离心组。经AO/PI染色后检测胰岛细胞的存活率为95.00%以上。结论在组织块剪碎消化的情况下,胶原酶质量浓度lmg/ml、消化时间45min的分离条件可获得数量较多的胰岛细胞,Ficoll400密度梯度离心的纯化手段收集到的胰岛细胞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对肝星状细胞(HSC-T6)TGF-β1mRNA、Ⅰ型胶原mRNA表达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叶下珠复方Ⅱ号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为对照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3.60mg/ml)、中剂量组(1.80mg/ml)和低剂量组(0.9mg/ml),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SYBR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处理后HSC-T6细胞TGF-β1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处理HSC-T6细胞后,高、中、低各剂量组对HSC-T6细胞增殖、TGF-β1mRNA及Ⅰ型胶原合成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而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明显加强。结论叶下珠复方Ⅱ号能显著抑制HSC-T6细胞增殖、明显降低TGF-β1mRNA、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合成,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步酶消化法分离兔原代肋软骨细胞的效果和收获效率,并观察其体外传代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三步酶消化法设计为以培养液配制的1g/L胰蛋白酶/1g/L EDTA、1g/L透明质酸酶和2g/LⅠ型胶原酶顺序消化肋软骨分离细胞,检测细胞收获效率和存活率;体外传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生长及胞外基质中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多糖聚集体等的变化.结果①肋软骨经三步酶消化软骨基质逐步解离和降解,细胞被完全分离,每克软骨的细胞收获量平均为4 295.7×104个细胞,细胞存活率平均为97.2%.②原代和第1代细胞附壁生长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生长融合时呈卵圆形,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异染反应均呈阳性,原代细胞外基质有高的硫酸糖胺多糖含量为(80.61±11.40)μg/cm2;第3代后细胞逐渐变为梭形,Ⅱ型胶原免疫组化为阴性,甲苯胺蓝异染反应亦明显减弱,第4代细胞外基质的硫酸糖胺多糖含量为(44.74±10.18)μg/cm2.结论①三步酶消化法能完全消化降解肋软骨基质,使细胞完全分离,并具有高细胞收获率和高细胞存活率.②原代和第1代肋软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8.
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的最优方法.方法 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增殖期和分泌期内膜各20例)的在位内膜组织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胰蛋白酶、Ⅰ型胶原酶、Ⅱ型胶原酶、Ⅳ型胶原酶消化,随机选择离心分离或筛网分离间质细胞,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鉴定.结果 增殖期与分泌期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P>0.05).胰蛋白酶组的细胞培养成功率与其他3种胶原酶组的细胞培养成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胶原酶细胞培养成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型胶原酶酶解所得间质细胞的单层汇聚时间[(5.0±0.8)d] 最短(P<0.05);I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的细胞消化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短于Ⅱ型和Ⅳ型胶原酶(P<0.05);筛网分离法与离心分离法在细胞培养成功率和细胞纯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的细胞单层汇聚时间[(6.0±0.3)d]短于后者[(6.5±0.4)d](P<0.05).结论 月经周期不影响细胞培养成功率;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子宫内膜、筛网分离间质细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培养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2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对照组中,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Gi-2α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P<0.01);SP作用后,Gi-2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蛋白介导了SP刺激人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Gi-2αmRNA的弱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小鼠睾丸早期精细胞的微核检测方法.以2 mg/kg丝裂霉素C腹腔注射小鼠,于给药后13、14和15天杀鼠,用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分离睾丸细胞并制片,测得徽核率分别为3.5‰、4.75‰和2.50‰,与对照组的0.6‰比较差异显著,表明对依赖于S期的化学物的染色体损伤作用,于给药后第14天杀鼠制片,检测早期精细胞微核是一种理想的简易检测雄性生殖细胞染色体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Yang HM  Li FY  Chai JK  Yu Y  Cao WH  Jing S  Liang LM  She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68-2270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LPS)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以了解LP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1)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PS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一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一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LPS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LPS刺激浓度在0.005.0.5μg/ml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均P〈0.01),均在0.1μg/ml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LPS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均P〈0.01)。当LPS刺激浓度为0.1μg/ml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近似(均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PS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LPS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强力霉素对实验性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具有Ⅳ型胶原酶抑制活性的抗感染抗生素强力霉素对博来霉素诱发的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明胶酶谱法测定强力霉素对HT-1080细胞分泌Ⅳ型胶原酶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的方法复制小鼠肺纤维化模型,采用生化方法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采用病理组织学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评价小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 强力霉素在体外能抑制HT-1080细胞分泌Ⅳ型胶原酶,0.1mg/ml、0.05mg/ml强力霉素能显著抑制HT-1080细胞MMP-9和MMP-2的分泌。强力霉素对于已外泌的Ⅳ型胶原酶的活性也有抑制作用。生化检测结果表明:100mg/kg的强力霉素可以显著减少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部羟脯氨酸的含量,在实验第21天检测其含量是博来霉素模型组的3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强力霉素治疗组在小鼠左肺叶发生纤维化的面积比率、肺泡间隔所占面积比率和有核细胞计数都明显少于博来霉素模型组;100mg/kg强力霉素组与3mg/kg的醋酸泼尼松龙治疗组治疗效果相近。结论 强力霉素可抑制Ⅳ型胶原酶的活性,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SP对刺激性G蛋白(Gs)α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MCs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对照组中,GsαmRNA在上述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SP作用后,Gs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强,增生性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和非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SP通过上调GsαmRNA在肥大细胞中的表达促进组胺的释放,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对Lewis肺癌(LLC)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与MC释放的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取对数生长期LLC细胞,于6孔培养板中培养6 h后,将其分为4组:LLC细胞单独培养组(LLC组)、MC和LLC细胞混合培养不加药组(MC+LLC组)、MC和LLC细胞混合培养加脂多糖(LPS)组(MC+LLC+LPS组)、MC和LLC细胞混合培养加N-单甲基-L-精氨酸(L-NMMA)和LPS组(MC+LLC+L-NMMA+LPS组)。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癌细胞的周期分布。结果与LLC组比较,MC+LLC组S期LLC细胞显著减少(P<0.05);但2组G0/G1期LLC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C+LLC组比较,MC+LLC+LPS组S期LLC细胞显著减少(P<0.05),G0/G1期LLC细胞显著增多(P<0.05)。MC+LLC+L-NMMA+LPS组S期LLC细胞显著少于MC+LLC组(P<0.05)。MC+LLC+L-NMMA+LPS组S期LLC细胞多于MC+LLC+LP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100 mg·L-1的MC对MC+LLC+L-NMMA+LPS组LLC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能抑制LLC细胞的生长,其抑制效应可能与MC释放的NO有关。不同浓度的MC对LLC细胞周期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酶对人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分泌透明质酸的影响,为透明质酸酶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健康意外死亡者眼眶脂肪组织行眼眶成纤维细胞培养,用不同浓度透明质酸酶(0 μg/mL、5 μg/mL、10 μg/mL、50 μg/mL、100 μg/mL、200 μg/mL、500 μg/mL)分别处理细胞,在不同时间点(24 h、48 h、72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透明质酸含量.结果 体外成功培养人眼眶成纤维细胞;各浓度透明质酸酶作用眼眶成纤维细胞后细胞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差别;MTT测得A值在各时间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浓度实验组分别与在同一时间点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透明质酸酶组均较空白对照组透明质酸含量减少,随浓度升高透明质酸含量降低,随时间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透明质酸含量差值增加.各浓度组在3个时间点分解透明质酸量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获取人眼眶脂肪结缔组织进行组织块法成功培养、传代获得纯化眼眶成纤维细胞;实验设定浓度范围的透明质酸酶对眼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眼眶成纤维细胞能分泌透明质酸,不同浓度透明质酸酶均对其有分解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7.0T Micro MRI 观察丝裂霉素C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7.0T Micro MRI探讨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粘连实验研究中丝裂霉素C(MMC)的理想浓度及其使用安全性。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分别切除L1椎板,术中各组分别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A组)或0.1mg/ml(B组)、0.3mg/ml(C组)、0.5mg/ml(D组)、0.7mg/ml(E组)的MMC,置于裸露的硬脊膜后5min。应用MMC前后分别对大鼠行体感诱发电位测定。术后4周处死大鼠取手术段脊柱,分别做MicroMRI扫描、瘢痕组织面积测定、肉眼观察硬脊膜与后方瘢痕组织粘连情况。结果:A组标本硬膜外瘢痕组织致密,瘢痕面积大,与硬脊膜形成紧密粘连。B组和C组标本硬膜外瘢痕组织不致密,瘢痕面积减小,与硬脊膜部分粘连。D组和E组标本硬膜外瘢痕组织不致密,瘢痕面积更小,与硬脊膜未形成明显粘连。大鼠应用MMC前后体感诱发电位无明显改变。结论:局部应用浓度为0.5mg/ml的MMC能有效减少硬膜外瘢痕组织增生,避免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并且安全。0.5mg/ml浓度的MMC可能是椎板切除后预防硬膜外粘连理想的浓度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对大鼠肝纤维化时星状细胞增殖、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肝脏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 以CCl4制造肝纤维化模型 ,培养肝星状细胞 ,抽提RNA ,用地高辛标记Ⅰ、Ⅲ型前胶原和胶原酶cDNA探针 ,Northern杂交分析Ⅰ、Ⅲ型前胶原和胶原酶mRNA表达 ,Dotblot测定大鼠肝Ⅰ、Ⅲ型胶原沉积。分别用3H TdR和3H 脯氨酸掺入观察干扰素α对星状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 干扰素α对3H TdR和3H 脯氨酸掺入的星状细胞 ,在 4、2 4、4 8小时与空白对照比较 ,呈明显抑制作用 ,其抑制率分别为 16%、19%、2 7%。干扰素α浓度≥ 12 5U/ml时呈现明显抑制作用 ,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加强。在鼠肝纤维化早、中、晚期 ,干扰素α组星状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降低。星状细胞间质胶原酶mRNA表达 :在模型对照组早、中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晚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在干扰素α组早、中、晚各期 ,星状细胞间质胶原酶mRNA表达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肝内Ⅰ、Ⅲ型胶原沉积 :干扰素α组早、中期均低于模型对照组 ,而晚期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干扰素α可抑制星状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 ,下调肝纤维时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 ,减少肝脏Ⅰ、Ⅲ型胶原沉积。  相似文献   

18.
黄芪对肝星状细胞胶原降解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黄芪对肝星状细胞有关胶原降解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肝星状细胞系作为体外研究对象 ,采用MTT法选择药物的实验浓度 ,酶联免疫测定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间质性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黄芪组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黄芪组间质性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强 (P<0.01) ,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黄芪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增强间质性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椎管内瘢痕增生、粘连而引起腰痛、腿痛、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腰痛、腿痛、坐骨神经痛,经3—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椎管内瘢痕组织增生、粘连的患者4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1例。A组应用一次性使用镇痛豕,以2ml/h速度硬膜外间隙注射,得宝松1ml+透明质酸酶1500U+利多卡因100mg+生理盐水43ml,共50ml。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B组治疗方法、药量与A组相同,但泵内的注射液配方减去透明质酸酶。治疗后3~6个月进行随访,按照改良Macnab法进行评定。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椎管内瘢痕增生、粘连,在临床资料相同的情况下,硬膜外间隙注射复合透明质酸酶,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优良率达81.6%。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椎管内瘢痕组织增生、粘连,硬膜外间隙注射低浓度局麻药和少量甾体类抗炎药及复合透明质酸酶,能增强药物作用.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正常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培养方法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取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用胰酶、胶原酶序贯消化法消化细胞,并用甲苯胺蓝、番红-O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糖胺多糖、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表达,分别用20μg/L和200μg/L重组人IL-1β刺激髓核细胞24 h,检测其凋亡率。结果: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检测所培养细胞可表达糖胺多糖、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IL-1β20μg/L组中细胞凋亡率(8.46%)和IL-1β200μg/L组(19.00%)分别为空白对照组(2.86%)的2.95倍和6.63倍(P〈0.05),IL-1β200μg/L组是IL-1β20μg/L组的2.24倍(P〈0.05)。结论: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IL-1β可以诱导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并且随着浓度升高凋亡率增加,提示炎症因子IL-1β在退变椎间盘细胞凋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