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贺氏三通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对照组(8只)、针刺组(24只)、药物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分别于3 h、6 h、48 h(每时段8只)予"贺氏三通法"针刺,药物组于5 h、48 h予香丹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模型制备成功后72 h取材,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USA法检测血清IL-18,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1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IL-18和IL-1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8 h针刺组IL-18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48 h针刺组IL-1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组与相应时间介入的药物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贺氏三通法"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IL-18和IL-1水平.提示"贺氏三通法"可能通过调节IL-1、IL-18的紊乱,参与对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对照组(8只)、针刺组(24只)、药物组(16只)。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分别于3h、6h、48h(每时段8只)予“贺氏三通法”针刺,药物组于5h、48h予香丹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模型制备成功后72h取材.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1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IL-18和IL-1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8h针刺组IL-18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48h针刺组IL-1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组与相应时间介入的药物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贺氏三通法”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IL—18和IL-1水平,提示“贺氏三通法”可能通过调节IL-1、IL-18的紊乱,参与对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血浆β-内啡肽(β-E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机体反应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接受针刺的大鼠分为3h、6h、48h三组分别运用“贺氏三通法”予以治疗,然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血浆β-EP和ACTH含量。结果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β-EP含量均明显增高,而ACTH呈下降趋势,但以3h组逆转β-EP与ACTH的比值失调更为明显。结论“贺氏三通法”针法可以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大鼠β-EP与ACTH的比值失调,而以3h组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贺氏三通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血浆β-内啡肽(β-E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机体反应的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接受针刺的大鼠分为3 h、6 h、48 h三组分别运用"贺氏三通法"予以治疗,然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血浆β-EP和ACTH含量.结果 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β-EP含量均明显增高,而ACTH呈下降趋势,但以3 h组逆转β-EP与ACTH的比值失调更为明显.结论 "贺氏三通法"针法可以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大鼠β-EP与ACTH的比值失调,而以3 h组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陈素辉  孙华  徐虹  张亚敏  高扬  李沙 《针刺研究》2012,37(6):470-475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双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以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针刺组,每组再按照再灌注后时间分12、24、48、72、96、144h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另设正常组6只。针刺组电针刺激"百会"和"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20min。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双侧脑组织IL-1β及TNF-α的表达量。结果:IL-1β在脑缺血大鼠患侧脑区呈双峰表达,模型组峰值时间为48h和96h,针刺组为72h,针刺组IL-1β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均P<0.05);IL-1β在脑缺血大鼠健侧脑区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除72h组外,针刺组各个时间点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5)。TNF-α在患侧脑区呈单峰表达,模型组和针刺组峰值时间均为72h,针刺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均P<0.05);TNF-α在脑缺血大鼠健侧脑区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均P<0.05)。结论:针刺可通过调节脑缺血大鼠双侧脑组织IL-1β及TNF-α的表达,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脑益元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清脑益元汤组4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均按大鼠脑缺血2 h后,再灌注时间点3、6、12、24、48 h分为5个亚组,每组6只。造模成功后取大鼠缺血侧脑组织,采取免疫组化法检测TNF-α、IL-8的表达,并行HE染色镜下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结果:HE染色:(1)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无明显改变;(2)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神经元结构明显受损,清脑益元汤组较脑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神经元受损减轻。免疫组化法:(1)大鼠MACO术后,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清脑益元汤组TNF-α、IL-8阳性细胞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脑缺血再灌注组TNF-α、IL-8阳性细胞表达在各时间段均高于清脑益元汤组(P0.05),两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3 h后,TNF-α、IL-8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加,6 h显著升高,12 h达高峰,在24 h后呈逐步降低的趋势。结论:清脑益元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IL-8表达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能抑制TNF-α、 IL-8阳性细胞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级联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影响,探索针刺治疗的最佳时间点。方法:将72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组按缺血再灌注6h、24h、48h各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针刺组于相应时间点针刺"百会""风府""大椎",治疗30min。运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大鼠手术侧脑组织中TNF-α、CRP的水平。结果: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P0.01);再灌注6h针刺组较针刺组其它时间降低更明显(P0.01)。模型组脑组织中TNF-α、CRP的水平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均显著上调(P0.01),其中,缺血再灌注6h脑组织中TNF-α、CRP的含量达到峰值;针刺组脑组织中TNF-α、CRP的水平与模型组相应时点比较均明显下调(P0.01)。结论:通督调神针刺可以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其脑组织中TNF-α和CRP的水平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在缺血再灌注6h进行针刺为最佳治疗时间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大鼠相关细胞因子的TNF-α损伤机制以及清开灵的作用特征。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利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的方法复制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给予清开灵注射液、TNF-α抗体及该抗体与清开灵共用。选择再灌注24h和72h两个时间点,检测血清TNF-α、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清P-选择素(Pselectin)含量以及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量。结果:清开灵具有降低升高的血清TNF-α含量的趋势,而TNF-α抗体的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清开灵和TNF-α抗体均能够有效地降低外周血sICAM-1水平、脑组织ICAM-1含量和血清P-selectin含量,阻断TNF-α后更明显,而且使清开灵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损伤与微血管内外炎性细胞因子的毒性损害有密切关系,并与黏附分子导致血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对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h后断头取脑,HE染色和尼氏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大脑皮层区细胞损伤程度,TUNEL法检测皮层区神经细胞凋亡,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缺血侧脑组织和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神经细胞皮层区明显水肿,组织结构疏松,尼氏小体减少;凋亡细胞数增多;脑组织和血清中IL-1β和TNF-α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脑舒通胶囊能明显减轻皮层区神经细胞水肿,增加尼氏小体,降低细胞凋亡;降低IL-1β和TNF-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心脑舒通胶囊能减轻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程度,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和血清内IL-1β和TNF-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0,(4)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的影响。方法:缺血前给予银杏内酯B 2.5、5、10 mg/kg,舌下静脉给药3 d,末次给药1 h后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短暂局灶性缺血模型。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用TTC染色法、伊文思蓝法(EB)测定脑梗死范围及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分别用放射免疫、酶免疫法测定大脑缺血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和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结果:银杏内酯B能减小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百分比,减轻神经损伤症状,降低脑内TNF-α及血清IL-6,IL-1β含量及E选择素、ICAM-1的表达。结论:银杏内酯B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毒清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脑毒清组,采用线栓法(MCAO)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2h后抽取线栓对大鼠进行脑缺血再灌注,研究脑毒清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体积、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 脑毒清颗粒能减少MCAO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降低血中IL-6和TNF-α含量.结论 脑毒清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MACO)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30只)、缺血再灌注模型组(30只)、眼针治疗组(30只).各组按脑缺血再灌注后3 h、24 h、72 h 3个时间点再分为3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ACO)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眼针治疗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脑缺血模型组.结论:眼针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浓度,进而减少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刺激,抑制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和凝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扶芳藤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用药组,Longa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酶联免疫标记法测定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结果扶芳藤提取物可降低再灌注3,6,12,24 h后大鼠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结论扶芳藤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双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A)、模型组(M)和假手术组(S)3个大组,各大组再根据大鼠再灌注后时间分为12 h、24 h、48 h、72 h、96 h和144 h共6个时间组,每个时间组有6只大鼠,设正常组( N)6只。模型组及针刺组应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成功后不做治疗干预;针刺组造模成功后,取百会和足三里穴进行针刺治疗20 min,每天1次;假手术组未插入线栓,其余同模型组;正常组未进行处理及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双侧脑组织IL-6的表达。结果:IL-6在脑缺血大鼠患侧脑区呈单峰表达,模型组峰值时间为96 h,针刺组为72 h,针刺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IL-6在脑缺血大鼠健侧脑区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除12 h和96 h组外,针刺组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高于模型组( P<0.05)。结论: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可通过调节脑缺血损伤大鼠双侧脑组织IL-6的表达,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穴位组、非穴位组、模型组。采用开颅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制作急性脑缺血模型,穴位组针刺百会、水沟穴,非穴位组针刺取穴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约5mm处进针,避开穴位。24h后取材,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组织TNF-α、IL-1β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TNF-α、IL-1β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1)。穴位组海马TNF-α、IL-1β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与非穴位组(P<0.01)。非穴位组海马TNF-α、IL-1β含量与模型组接近。结论:针刺穴位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大鼠海马TNF-α、IL-1β的含量,其可能是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h、24h、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SOD、MDA含量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中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大鼠血清SOD含量增多,MDA含量减少,TNF-α含量减少(P<0.05)。结论: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大鼠血清SOD、MDA及TNF-α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三通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三通组采用三通法治疗,手足针组采用针刺手足穴位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12和28天TNF-α、IL-1β含量,同时观察比较针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后三通组、手足针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28天三通组与手足针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接近健康人组水平;三通组与手足针组比较,TNF-α、IL-1β含量水平下降趋势更明显(P<0.05).与手足针组比较,三通组可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P<0.05).结论 三通组可降低血清TNF-α、IL-1β含量水平,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以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作用优于手足针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豆苷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保护作用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后10 min,于背部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大豆苷元。缺血2h,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取前脑称湿重,烘干后称干重,计算脑组织含水率;取血2 ml,分离血清,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IL-1β及TNF-α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豆苷元治疗组脑梗死范围减小,脑组织含水率降低(P0.05),血清IL-1β及TNF-α含量(P0.05)降低。结论大豆苷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进而减轻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风醒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治疗时间窗。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前给予中风醒脑液(25/60)×大鼠体重×6.25,每日1次,给药7天。末次给药1h制备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评价神经功能状态、脑梗死范围;放免法测定血清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中风醒脑液的治疗时间窗研究:采用MCAO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分别在缺血开始2、3、4、5、6、12、24h再灌注并继续灌胃,每6h给药1次,再灌注24h,评价神经功能状态、脑梗死范围。结果:中风醒脑液能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范围,降低血清I L-8、TNF-α,提高血清中BDNF的含量;在缺血后2h治疗用药,能有效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减轻脑水肿和减少脑梗死范围,并明显优于依达拉奉组,12h开始用药,疗效下降,24h开始用药,上述各指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风醒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有效治疗时机在缺血2~6h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脑宣窍滴丸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21只大鼠随机均分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清脑宣窍滴丸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h,再灌注12h,Zealonga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光镜观察脑片病理形态改变,ELISA方法测定脑组织TNF-α、IL-1β、ICAM-1的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12h模型组病变侧大脑皮层结构层次破坏严重,神经细胞肿胀,核碎裂、溶解、固缩或消失,神经功能明显缺损,模型组中TNF-α、IL-1β、ICAM-1含量分别为(5.77±0.30),(0.91±0.14),(5.45±0.60),其异常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清脑宣窍滴丸组中TNF-α、IL-1β、ICAM-1含量分别为(3.59±0.24),(0.70±0.20),(3.75±0.46),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TNF-α、IL-1β、ICAM-1的异常升高与组织损伤密切相关;清脑宣窍滴丸对其异常升高具有下调作用,从而有效的抑制了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