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F)、C反应蛋白(CRP)、25羟维生素D3[25(OH)D3]、趋化素(Chemerin)与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KD患儿70例,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合并CAL组(13例)和不合并CAL组(5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IVIG治疗,根据是否耐药分为IVIG耐药组(12例)和IVIG敏感组(58例)。比较各组患儿血清SF、CRP、25(OH)D3、Chemerin水平,并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患儿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CAL组患儿血清SF、CRP、Chemerin水平均高于不合并CAL组,25(OH)D3水平低于不合并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耐药组患儿血清SF、CRP、Chemerin水平均高于IVIG敏感组,25(OH)D3水平低于IVIG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631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合并其他病原学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起病10 d内接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631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合并不同病原感染的发生率,影像学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31例患儿中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者591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者40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发生率为6.34%。2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与敏感组相比,无反应组合并支原体感染、腹腔积液和冠脉扩张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40例无反应KD患儿再次治疗的过程中,11例同意继续追加IVIG 2 g/kg治疗,另外的29例接受激素治疗,发热现象消失。3丙种球蛋白无反应者追加IVIG治疗和激素治疗的两组之间冠脉病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VIG无反应型的川崎病发生率约6.34%,并发支原体感染、出现腹腔积液以及出现冠脉扩张的发生率等较高。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组的再次治疗选择中,激素治疗和追加IVIG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终点散射比浊法,利用德灵BN ProSpec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SA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30例KD患儿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前(以下简称静丙前)和滴注后(以下简称静丙后)血清SAA和hs-CRP水平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升高,静丙前比静丙后也明显升高;KD患儿血清SAA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2,P<0.01)。结论血清SAA的检测有助于监测KD患儿病程,评估患者预后和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KD)患儿退热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该院儿科住院部接收并经检查确诊的110例KD患儿纳入临床研究,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且根据应用时间的不同将患儿分为3组,早期用药组(病程为1~5d)32例,中期用药组(病程为超过5~10d)37例,晚期用药组(病程超过10d)41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中期用药组和晚期用药组患儿退热时间及各种症状消退时间均较早期用药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用药组患儿退热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均较中期用药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用药组和晚期用药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早期用药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用药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早期用药组和中期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后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于发病6~10d时开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均较低,且治疗所需时间缩短,推测此阶段是丙种球蛋白应用的最好时机,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微小RNA(miRNA)-221-3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Ls)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86例KD患儿作为KD组,另外纳入同期200例非KD发热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miR-221-3p表达水平。结果 KD组血清miR-221-3p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CALs的患儿血清miR-221-3p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未发生CALs的患儿(P<0.05);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的血清miR-221-3p相对表达水平高于IVIG治疗有反应患儿(P<0.05)。血清miR-221-3p用于区分KD和非KD发热患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2(95%CI:0.715~0.809)。KD患儿血清miR-221-3p相对表达水平与清蛋白、肌酸激酶、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miR-221-3p预测CALs发生和IVIG治疗无反应的AUC分别为0.763(95%CI:0.671~0.8...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80例KD患儿,发病10天内接受IVIG标准治疗,对IVIG无反应组与敏感组患儿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NF-α水平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外周CD4~+/CD8~+、CD3~+CD4~+、CD3~-CD19~+、TNF-α水平无反应组明显高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CD3~+明显低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16~+CD56)~+、CD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敏感型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NF-α有更明显的异常,为早期诊断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指标,同时有助于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及不同剂量IVIG、无反应型KD应用激素的疗效。方法:72例KD急性期患儿,均于起病10d内给予IVIG治疗,按治疗剂量不同及是否联合激素分为3组,A组(31例)用IVIG400mg/(kg·d),连续5d。B组(23例)用IVIG2g/(kg·d),单次静脉给药或1g/(kg·d),连用2d。C组为IVIG无反应组(18例),起病10d内给予IVIG2g/(kg·d)(单剂给药)无效,再次应用IVIG2g/(kg·d)无效,再予以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3组疗效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在热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B组患儿均短于A组(P<0.05)。治疗前及热退1周,3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的(CRP)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沉(ESR)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B、C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在冠状动脉并发症方面,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1个月,A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D)6例(19.4%)。其中5例为冠状动脉扩张,1例为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诊治措施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4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3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完全型KD 32例均持续发热,以口腔变化、颈部淋巴结增大、眼部变化最突出;12例血白细胞计数升高,27例发热7 d后血小板>450×109/L,24例C反应蛋白升高;心脏超声检查示冠状动脉扩张8例;初期误诊24例,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18例,腹泻5例,颈部淋巴结炎1例,给予相应治疗效果不佳。不完全型KD 3例均持续发热>5 d,其中口腔变化、颈部淋巴结改变和眼部变化各2例;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皆升高,2例发热7 d后血小板>450×109/L;心脏超声检查示冠状动脉扩张2例;初期均误诊,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和颈部淋巴结炎各1例,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误诊27例误诊时间6~19(7.6±2.8)d。35例皆依据KD诊断标准确诊,34例给予人免疫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均临床治愈;1例拒绝应用人免疫丙种球蛋白,热退后出院。结论 临床遇及发热时间较长患儿应警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及应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前后,血清趋化素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经心脏内科确诊71例KD患儿,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CAL)分为CAL组(21例)与非CAL组(50例);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根据IVIG治疗有效性,分为IVIG治疗敏感组(60例)与IVIG治疗无应答组(11例)。检测KD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趋化素水平,比较分析血清趋化素水平与KD患儿急性期CAL的相关性。结果 CAL组与非CAL组血清趋化素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VIG治疗敏感组治疗后血清趋化素、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IVIG治疗无应答组血清趋化素、CRP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21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共30项临床指标;根据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分为冠状动脉瘤组及非冠状动脉瘤组,比较两组之间相关指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该因素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预测价值。结果 218例川崎病患儿有39例存在冠状动脉瘤,其中中型冠状动脉瘤5例,小型冠状动脉瘤34例;33例存在丙种球蛋白耐药。冠状动脉瘤组患儿与非冠状动脉瘤组患儿在年龄、是否丙种球蛋白耐药、白蛋白水平、血钠水平等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低钠和丙种球蛋白耐药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血钠最佳预测值132.05,灵敏度0.804,特异度0.41,曲线下面积为0.608;血钠、丙种球蛋白耐药联合预测KD相关CAA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结论 血钠<132.05 mmol/L、丙种球蛋白耐药是KD并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高黏状态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用低分子肝素干预对病情变化的影响。【方法】149例川崎病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静滴一周,对比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易发生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且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程度与冠脉损害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治疗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静滴可明显改善川崎病患儿高凝状态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高黏状态为川崎病常出现的症状,并与冠脉损害存在相关性。血液流变学改变可帮助川崎病高黏状态的判断,早期低分子肝素干预可有效改善川崎病高黏高凝状态,从而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病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KD病儿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ESR及CRP检测结果 进行分析,并分析ESR和CRP的变化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 60例KD病儿治疗前43例(71.7%)ESR大于40 mm/1 h,33例(55.0%)CRP大于30 mg/L;治疗后5例(8.3%)ESR大于40 mm/1 h,且CK-MB升高和冠状动脉扩张病儿的ESR明显高于CK-MB正常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病儿(z=3.225~6.452,P〈0.01)。以ESR〉40 mm/1 h和CRP〉30 mg/L为ESR和CRP升高的标准,低ESR+低CRP组病儿100%有冠状动脉扩张;高ESR+高CRP组病儿41.7%有冠状动脉扩张,8.3%有CK-MB升高。结论 ESR和CRP水平变化与KD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为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者,为不敏感组,其他30例为敏感组.然后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外周血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等指标,以及对比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的类似指标,对患者的IVIG耐药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敏感组的男女比例明显低于不敏感组,敏感组的ALB显著高于不敏感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和ALB是导致IVIG耐药的高危因素.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之间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性别和ALB可能是患者IVIG耐药的高危影响因素,临床主要要有继续IVIG治疗和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 4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19例(19/47,40.4%),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10/19,52.6%),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4例(4/19,21.1%),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2/19,10.5%),冠状动脉瘤3例(3/19,15.8%)。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均为1岁以下婴儿,瘤体较小,瘤径分别为4.2mm和4.6mm,前者随访18个月恢复正常,后者随访2年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Kawasaki disease (KD) is an acute vasculitis that affects most often in children. This is unknown etiology of KD. Therefore, KD is diagnosed by characteristic symptoms. The standard care of acute KD is 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 treatment and aspirin. IVIG has been observed to reduce both the duration of fever 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when given within a few days of the onset KD. However, despite receiving IVIG within the first 10 days of illness, 10-20% of patients are resistant to initial IVIG treatment. And approximately 5% of children with KD have subsequent coronary aneurysms. Recently, it became the problems that adequately diagnose KD and early deject resistant initial IVIG ca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脂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82例KD患儿,检测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KD患儿在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将KD组再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n=31)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n=51)。结果治疗前,KD患儿TC、ApoA1、HDL-C降低,TG、LDL-C升高,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CAL组较NCAL组变化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VLDL-C和ApoB100水平KD患儿与正常儿童比较、NCAL组与CAL组比较变化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CAL组TC、TG、HDL-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而CAL组仅T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结论 KD患儿存在血脂代谢紊乱,TC、TG、HDL-C、LDL-C、ApoA1与冠状动脉的损害有关,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9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丙利,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因素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19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41例,其中冠状动脉瘤9例,2例巨瘤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小板、CRP、ESR)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有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RP、ESR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年龄≤1岁和≥6岁KD患儿较1-6岁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结论男性患儿,年龄小于1岁,CRP、ESR明显增高、IVIG治疗开始时间大于7d与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而≥6岁KD患儿与≤1岁患儿一样更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川崎病(KD)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A组(血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25例,B组(阿司匹林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的变化及冠心病(CAD)发生率。结果45例患儿中,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9例(A组10例,B组9例),病变率42.2%,治疗后WBC、PLT、ESR、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CAD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冠脉病变2周后的恢复率(40.0%),高于B组(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变情况明显好于B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Kawasaki disease (KD) causes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s) in 600 to 800 Japanese children each year. As part of our recent search for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KD cases refractory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we have tried plasma exchange therapy (PE) in approximately 130 cases since 1995 till now. Multivariat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PE was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Ls (odds ratio 0.052, p = 0.0012). We concluded that PE was a safe, effective prophylactic measure against CALs. Thus, PE should be performed at an early stage of this disease, by 10 days after onset, for KD cases refractory to IVI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