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解决食道心房调搏导管电极一次到位问题,采用度量改良中指同身寸,并乘以11倍,作为导管电极长度起搏心脏,中止2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显效19例,有效2例,心动过速均被中止,胸闷,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和体征均恢复正常;此法定位准确,抢救患者迅速,方便,显效,为抢救患者开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改良中指同身寸在心内电生理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房电极放置方法、部位,起搏心脏,有利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型、定位。方法:11例预激综合征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度量本人11倍改良中指同身寸,观察食管P波形态;起搏夺获心房、心室能力;左侧位观察导管大约在左房的位置。结果:11例患者显效10例(90.9%),有效1例(9.1%),无效0例。结论:本法作为左房电极替代冠状窦电极是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准确性、可靠性较强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针剂新疗法在休克急救中的疗效。方法:40例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中药针剂改变以往的用药量和用药途径:未经稀释直接静脉推注(静推),再间隔静推后又继续大剂量静脉滴注(静滴)新疗法,而对照组采用常规静滴。结果:治疗组20例,临床治愈17例,显效2例,死亡1例;且休克患者均在30min-2h生命体征稳定。对照组20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4例,死亡4例,且休克患者均在2—24h生命体征稳定。结论:中药针剂在休克的抢救中改变用药剂量和用药途径比常规用药剂量和静脉滴注效果更佳,抢救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中的重要性。方法:严格的无菌操作,不断改进和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结果:18例患者,导管留置时间3周~32个月,2例发生导管出口感染,经几次换药均痊愈;6例发生不完全性堵管,经管内溶栓均溶通;透析充分性均达标。结论:优质规范的护理,可以大大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护理观察;方法:对6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经细致观察和护理6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诊抢救中加予护护配合及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8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住院患者进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患者中显效50例,14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易发展为室颤导致死亡,临床要高度重视,全力纠正心律失常,保证抢救成功.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正确诊断与处理,患者在数分钟内发生室颤而猝死。1临床资料自1993年以来,3年中成功抢救了患各种心血管疾病井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者32岁,最大者66岁,急性心肌梗塞至心肌缺血缺氧者4例,充血性心肌病1例,冠心病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6名患者经抢救和精神护理,均治愈出院。2一般护理2.1做好精神护理:应特别注意和避免使患者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要耐心安慰患者,解除其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2.2保持病室安静,谢绝探视。2.3嘱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08例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并对颈内静脉导管进行有效维护.结果:所有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2.6%,所有患者均救治成功,置管期间发生感染4例,堵塞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5%.结论:加强颈内静脉导管护理,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的急诊抢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0例急诊收治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患者,冠心病37例(41.1%)、高血压25例(27.8%)、糖尿病10例(11.1%),心力衰竭15例(16.7%)及心脏风湿性瓣膜病3例(3.3%)。本组90例患者经急诊抢救治疗并均随访3个月,显效60例(66.7%)、有效21例(30.0%)、无效9例(10.0%)。24h内显效28例(31.1%),1周内显效48例(54.4%)。5例(3.5%)发生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可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急诊心房颤动药物复律效果良好,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因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积极保护患者心肌及心脑血管,合理运用抗凝药物,提高救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住院患者的昏迷,需要长期补液及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长期静点尼莫地平防止血管痉挛类药物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观察其不良反应,总结护理体会及经验。结果:对我科522例静脉留置针患者中,成功率90%以上,本组病例输液3—20d,平均时间为14d。静脉留置时间4—18d,平均静脉留置时间12d。出现导管脱落8例,导管堵塞30例,静脉炎9例。均经采取积极措施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静脉留置针便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既减轻了患者由于反复操作造成的痛苦,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3 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结果 :14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8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左旁道 16例 ,右旁道 2例 )。 8例 A型预激者旁道位于左游离壁 2例 ,左后间隔 6例 ;1例 B型预激者旁道位于右后间隔 ;9例隐匿型旁路者旁道位于左侧 7例 ,左后间隔 1例 ,右侧 1例。 1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 9例采用后位法消融慢径成功 ,5例采用后位法加下位法消融慢径成功 ,18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旁路成功。成功率 10 0 %。全部病例术中及术后未见不良反应 ,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术能有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4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确诊后,在发作间期应用食道心房调搏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然后应用针刺双侧内关穴和神门穴进行治疗。结果:本组42例患者,有效31例,占73.81%,无效11例,占26.19%。结论:针刺内关穴配合神门穴可有效治疗房室结折返室上速(AVNRT)和房内折返室上速(IART),对旁路折返室上速(AVRT)也有一定疗效,但是对房颤(Af)疗效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选取为2005.1~2012.1之间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将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78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的诊断上具有更敏感、快速且准确的特点,显著优于常规心电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终止妊娠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1例我院及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门诊或住妊娠期PVST患者,TEAP终止发作,观察窦性心律转复率。结果:51例患者TEAP均终止了PSVT发作,转复率100.0%。结论:TEAP转复妊娠期PSVT安全、有效、副反应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择50例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依据临床特点制定治疗措施。结果:本组选取病例中,共行血液透析520例次,心律失常105例次,其中心房颤动24例次,室上性早搏31例次,窦性心动过缓2例次,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次,室性早搏二联律23例次,室性早搏24例次。各年龄段心律失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胺碘酮药物起效时间为(14±8)min,治疗总有效率为92%,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2%,出现浅静脉炎1例次,采用硫酸镁处理后缓解。结论:慢性肾衰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时,并发心律失常与多因素相关,需依据患者年龄、机体特点针对性防控,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提高临床救治效果,促使窦性心律转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与食管心房调搏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的,经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成二组:(1)46例刺激方式均用S1S1非程控刺激法超速抑制及S1S2程控刺激法期前刺激终止PSVT;(2)43例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70—210mg/次;静脉注射后,观察并记录心电图、血压情况,了解对患者血压、心率等的影响。结果:食管心房调搏终止PSVT有效率为89.1%,普罗帕酮组终止PSVT有效率为87.6%,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治疗PSVT安全、可靠、简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特点及与病种的关系,探讨引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及分布规律。方法:按照总体设计,对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出现心律失常的病例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等,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和糖尿病等。结论:心律失常出现的频度和复杂性因不同的疾病有明显的差异性,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44-1047
目的:总结丁书文教授治疗房性早搏临床经验,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论证提出的房性早搏症候群概念,挖掘其隐含信息,总结概括其独特的辨证用药规律。方法:对30例以房性早搏为主的患者进行数据统计,用SPSS 16.0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主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房性早搏症候群是以多汗为标志的一组虚证证候。临床可分为两类:阴虚火旺,营卫失调类;气阴两虚类。第一类多用当归六黄汤治疗,第二类多用炙甘草汤合黄芪生脉散加减。结论:房性早搏症候群病理因素为气虚、阴虚,病因病机为阴虚火旺,气虚卫表不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