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曰“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本文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祖国医学的辨证中 ,肝胃不和是常见的病机。因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 ,则气郁伤肝 ,肝木失于疏泄 ,横逆犯胃 ,有如《沈氏尊生·胃痛》中所说 :“胃痛 ,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甚。以木性暴 ,且正克也。”因五行学说中肝属木 ,胃属土 ,肝木易横逆 ,每易克犯胃土 ,所以本症亦有称作“木乘土”者。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部胀闷不适、疼痛或呕吐等 ,且兼见季胁部胀痛 ,脉多见弦象。此类症状在临床较常见。俞募穴相配是针灸取穴配伍方法之一。所谓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背部膀胱经上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在人体胸腹…  相似文献   

3.
高月香  梁玲玉 《光明中医》2008,23(7):1013-1014
肝脾失调是中医脏腑辨证中的病名,肝属木性喜条达,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之间木疏土、土养木;木克土、土生金制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功能协调,称为肝脾调和,若肝脾任何一脏的偏盛偏衰,出现木乘土,土侮木等各种乘侮表现,统称为肝脾失调。  相似文献   

4.
“痛者,血气不通之意。”(《本草求真·痛》)。肝具有生化气血脏腑、抵御外邪、协调脏腑气机、和调表里营卫等生理功能,是保障人体气血正常运行的重要脏腑。肝藏血、藏魂,主疏泄、主升降,性喜条达,属木,古人称其为五脏的特使,将军之官,与少阳胆互为表里。而少阳...  相似文献   

5.
<正>胆与胃皆属六腑之一,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在人体起着其他脏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内容。但由于中医藏象理论"重五脏而轻六腑",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较少单独论述腑病。因此,谈到"木气条达"理论多强调乙木(肝)条达,而忽略甲木(胆)疏泄,这是导致胆胃不和证被肝胃不和证取代的缘由。胆胃不和证在临床较多见,本文将从胆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门"中的医案,根据木与土的生理联系,总结出胃病与肝的相关性以及叶氏从肝论治胃病的独特经验。其在肝胃同调的基础上,根据邪正盛衰、标本虚实等进行加减;用药顺应脏腑生理特性,以恢复脏腑功能为首要。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胃、肝、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用清、润、通、降四法治疗本病,并重视调理脏腑功能,对久病不愈者,从痰瘀论治,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 肝主疏泄,助脾胃纳运、升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如《血证论》所说:“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然而导致这种脏腑之间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遂致犯胃、乘脾、犯扰脾胃。有人囿于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胃病脾亦病,治胃亦即治脾,笼而统之,混为一谈。从临床实际来看,非皆如此。笔者认为探析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肝气犯扰脾胃三者之间在病因病机、犯扰脏腑、证候特点及治疗上的异同,对于析疑解惑,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国玮 《北京中医》2006,25(9):540-542
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称之为肝病,此病患者多表现有肝、胆、脾、胃等脏腑证候,如肝胆不畅、肝胃不和、湿热内阻,抑或寒湿郁阻等征象。有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甚至病情恶化,还可出现肝脾同病、肝肾同病等证,病有新久,证有虚实,内脏相关,气血互生,可以两脏同病,也可以多脏腑乃至气血同病,其中肝脏的功能盛衰至关重要。从生理功能讲,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其核心功能在疏泄,由于肝失疏泄导致发病,人一旦发病又会导致肝之疏泄无能,故治疗用药之时,务令肝之气机通畅,促使肝之疏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之作。傅青主重视脏腑辨证,重肝而多从肝脾肾立论,调理先天肝肾的同时,又始终固护后天脾胃。其肝脾同治之法基于脏腑辨证及五行理论,肝脾同治法的使用贯穿在对女性经、带、胎、产各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中。对傅青主应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脾病及肝、土壅木郁,治宜健脾疏肝;肝病及脾、肝郁克脾,治宜抑木扶土;肝病及脾、木不疏土,治宜补虚降逆;肝脾同病、藏统失司,治宜大补肝脾。结合临床病案对肝脾同治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罗广波  邓志远 《新中医》2014,46(8):227-228
<正>一气周流,即气血津液正常运行,升降出入无异常。其升降枢纽在于脾胃。脾土左升则肾水温升化肝木,肝木升而化心火;胃土右降则心火凉降而化肺金,胃降则肺降,胆木亦随之而降。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气统于肺,其在脏腑曰气,在经络曰卫;血统于肝,其在脏腑曰血,在经络曰营[1]。太阳经气,寒水也,寒为太阳经气之所化。太阳经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且太阳为六经藩篱,故太阳统领六经。太阳本病辨证,不离营卫二气。肝藏营血,肺主卫气,太  相似文献   

12.
依据脏腑辨证,属肝木犯胃或湿热中阻之胃脘痛,采用自拟清中和胃汤治疗98例,总有效率为96%。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多数医家认为属本虚标实证,从心、脾、肾论治。笔者从脏腑相关的理论研究推理,在临床实践中,从肝入手,取得一定效果。兹讨论如下。一、心肝相关的临床依据(一)冠心病的发生与肝主疏泄有关肝主疏泄,畅达气机,调和气血。如肝气郁结,疏泄障碍,气机郁滞,表现为闷闷不乐,意志消沉,胸胁闷痛苦满。食气入胃,赖肝木之气以疏泄  相似文献   

14.
胃痛亦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病种。胃居中焦,主受纳,主降,喜润恶燥,与脾胃相为表里。胃痛初起多为实证,其病位在胃,或肝胃吲病,或脾胃同病,多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病。胃痛实证包括肝气犯胃、肝胃郁热、饮食停滞、淤血停滞、寒邪客胃和湿热中阻6个证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袁士良从方剂学角度谈五脏虚损致肝木病变的理论,分别阐明肝脏本脏虚损(如肝阳虚风动、肝血虚风动、肝阴虚木郁)、其他脏腑虚损(如肾阴虚木亢、肺阴虚木侮、脾胃气虚肝旺、脾阳虚木亢、胃阴虚木亢)、复合脏腑虚损(如肝脾阴虚木亢,心肾阴虚、心肝火旺,脾气虚、肝肾阴虚木亢,脾气虚、胃阴虚木亢)致肝木病变的病机,并举例说明清补敛降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肝-胃"学术思想来源及该理论的具体联系、治疗原则与疗效,认为叶天士提出的"肝-胃"理论来源主要是《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其中《伤寒论》对其影响最大。叶氏在仲景"土虚木犯"和"肝病安胃"的基础上,补充了"胃汁竭肝风动"和"制肝木益胃土",完善了"肝-胃"学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第一次明确了肝胃两者在脏腑系统间的联系,对中医脏象学说作出了拓展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肝为刚脏,其性属木,主疏泄,肝之为病,易累及他脏;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的升降功能有赖于肝之疏泄。方晓华主任医师临床中重视肝郁脾胃的关系,抑木扶土,从肝治胃。该文介绍其抑木扶土法临床运用验案5则。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证”、“纳呆”等证的范畴,多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退,中焦痞塞不通所致。其病位在胃,FD不仅和脾胃功能直接相关,还有赖于肺气之肃降,肝木之疏泄,肾阳之温养。其中尤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如《内经》云“木郁达之”,肝对全身气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对脏腑经络和经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肝在五行属木,与春气相应,主升,喜条达而恶抑郁,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的那样条达,充满生机。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也,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泄泻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而使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导致急性泄泻。笔者认为急性泄泻不但与脾胃,而且与肝胆关系密切。1脾胃与肝胆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联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及腐熟水谷。肝主疏泄,胆贮藏胆汁,在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