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肿瘤分级Ⅰ期子宫内膜腺癌通常按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三级。Ⅰ级(G_1)—高分化癌;Ⅱ级(G_2)—中分化腺癌,部份区域呈实性癌;Ⅲ级(G_3)—实性癌为主,或全部为未分化癌。肿瘤分级对预后的重要意义,在于肿瘤分  相似文献   

2.
 应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法,研究P53突变蛋白表达与胃癌周围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P53在胃癌中表达率为54.8%(34/62)。P53表达在未发生转移的胃癌中为50%(7/14),在已发生癌周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为56%(27/4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已发生远处器官转移的胃癌中P53表达率为72.7%(8/11),显著高于前两组(P<0.01)。提示该基因表达与胃癌远处器官转移及不良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P16/MTS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16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了P16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呈低表达,阳性率为45.1%(23/51),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粘膜及癌旁组织(P<0.01),在各组织学分级的食管癌中阳性率分别为:Ⅰ级66.7%(14/21),Ⅱ级34.8%(8/25),Ⅲ级14.3%(1/7),Ⅰ级显著高于Ⅱ级(P<0.05),P16蛋白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1),与肿瘤浸润、转移无相关性。结论食管癌中有频发的P16基因失活,致基表达下降,并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而与肿瘤浸润、转移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胃癌间质微血管的定量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F相关抗原并采用LSAB法对54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微血管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胃癌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P<0.02);进展期胃癌中,高分化腺癌微血管数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和末分化癌(P<0.02,P<0.01);微血管密度和腔面积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胃癌中差异亦分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提示微血管与胃癌细胞分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为临床抗微血管治疗肿瘤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研究未分化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接受胃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80例,分析内镜特征、临床病理特征、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中,18例有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黏膜下癌比例、有脉管浸润比例、血清G-17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PG-Ⅱ/PG-Ⅰ比值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黏膜下癌(OR=1.944,95%CI:1.452~2.853)、脉管浸润(OR=1.775,95%CI:1.378~2.512)、术前血清G-17升高(OR=1.661,95%CI:1.277~2.451)及PG-Ⅱ/PG-Ⅰ比值降低(OR=2.039,95%CI:1.503~2.849)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黏膜下癌、脉管浸润、术前血清G-17升高及PG-Ⅱ/PG-Ⅰ比值降低可能增加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75-1980年放射治疗鼻咽癌1101例,相对五年生存率50.1%.五年内已知死亡原因的321例中,119例死于远处转移,占死亡者37.1%.死于远处转移者第一年内占52.9%,第二年占30.3%.这表明放疗后死于远处转移者绝大多数发生在前1~2年内.远处转移多发部位为骨(37%)、肺和肝(各占21%).病期愈晚死于远处转移就越高,Ⅰ~Ⅱ期占14.5%,Ⅲ~Ⅳ期占85.5%.其中以颈淋巴结转移的大小和活动度关系最为明显.N0死于远处转移率占0.76%,N1占11.8%,N2、N3占80.7%.从病理来看,未分化癌和低分化癌易发生远处转移(占75.6%).因此鼻咽癌颈淋巴结N2、N3病人在放疗前和放疗后1年内采取有计划的化学药物治疗是值得考虑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胃癌单克隆抗体CMU15,CMU7a在胃肠道癌,癌旁粘膜及正常组织上的反应性。结果:CMU15随胃癌分化程度降低反应性也下降,CMU7a与此相反;CMU15在癌旁粒膜和正常组织中均较少表达,而CMU7a的表达性较高;两种抗体对转移淋巴结的反应性在67~100%之间,特异性为100%。提示联合应用两种抗体将提高胃癌的诊断率;另外CMU15可能成为追踪癌前病变的指标之一,而CMU7a可能是抗高尔基器的抗体。二者有助于诊断淋巴结微小转移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生存率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指标和各种治疗方式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30例患者均为女性,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患者的5.7%,中位年龄50岁(39-76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1例(70.0%),单纯癌4例(13.3%),髓样癌2例(6.7%),管状腺癌2例(6.7%),导管内癌1例(3.3%)。Ⅰ期患者5例(16.7%),Ⅱ期15例(50.0%),Ⅲ期8例(26.7%),Ⅳ期2例(6.7%)。核分级1级4例(13.3%),2级11例(36.7%),3级15例(50.0%)。伴有脉管瘤栓10例(33.3%),伴有神经浸润5例(16.7%)。中位生存时间3.8年(1.6-7.5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总生存的因素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脉管瘤栓和神经浸润。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3年总生存率65.7%。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组织学分级较高,多为浸润性导管癌,易较早出现复发和转移。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脉管瘤栓和神经浸润,其中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态。  相似文献   

9.
戴群 《实用癌症杂志》2002,17(4):402-403,406
目的:研究影响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临床病理指标分析舌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无关;肿瘤大小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肿瘤大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术后发生转移无关,分化程度与术后复发转移有关,结论:对于肿瘤直径大的舌鳞状细胞癌应积极采取病灶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肿瘤分化程度低者术后易出现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0.
NDPK/nm23-H1在膀胱癌、肺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石腊包埋组织标本膀胱癌80例、肺癌69例、大肠癌37例,对有转移者同时收集其转移灶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DPK/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NDPK/nm23-H1在膀胱癌、肺癌和大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4%、80%和94%;其表达水平在膀胱癌、大肠癌与分化程度有关,随分化程度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在肺癌与组织学类型有关,以肺鳞癌中最高,其次为腺癌和小细胞癌(P<0.05);在大肠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伴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灶中显著降低(P<0.01);对原发灶和转移灶的配对分析,未发现相关性。提示NDPK/nm23-H1表达水平是一个与肿瘤恶性行为相关的因素,但其临床意义存在组织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b,p21,MMP-2和LN-R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b,p21,MMP-2和LN-R在食管鳞癌、癌旁、肌层浸润灶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21,MMP-2和LN-R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分化Ⅲ级的高于Ⅰ、Ⅱ级,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p21,MMP-2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有明显相关性(P<0.05)。Rb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分别为P<0.05、P<0.01和P<0.05)。结论:抑癌基因Rb的失表达和Rb,p21,MMP-2和LN-R蛋白的过表达与食管鳞的分化程度,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检测Rb,p21,MMP-2和LN-R有助于对食管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蛋白的表达量与口腔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及SCC患者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4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的蛋白表达量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上皮钙粘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分级(P=0.024),浸润类型(P=0.009)。淋巴结转移情况(P=0.023)及患者的生存年限(P=0.0146)有着密切的关系,蛋白表达越低,病理分级越高,浸润类型越复杂,出现淋巴结转移同时患者生存时间越短。但是,上皮钙粘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的分化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皮钙粘蛋白是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一种极其重要的诊断标志物和可靠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5例食管瘤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食管瘤的PCNA表达与分化程度(P<0.01)、浸润深度(P<0.05)和淋巴结转移(P<0.01)关系密切.PCNA阳性细胞的平均计数为:分化Ⅰ级254±3.2,分化Ⅱ级40.3±4.5,分化Ⅲ级684±6.2;淋巴结阳性组52.6±6.4.阴性组29.4±3.3,提示:PCNA的表达对食管癌的组织学分级及估价预后是一项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间质中巨噬细胞浸润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单克隆杭体CD6用ABC法,对27例食管鳞癌问质中浸润巨噬细胞的分布进行定蚤观察发现:巨噬细胞主要浸润于癌周间质内,并与淋巴样细胞混杂存在,瘤组织使犯深,前缘退变程度轻和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巨噬细胞浸润数量少,反之则较多.提示癌间质内巨噬细胞浸润是宿主抵杭肿瘤使袭性生长的重要免疫形态学表现.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一组特异性抗膀胱癌单克隆抗体MAb(T16、M344、T138、T43),以APAA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非肿瘤患者的膀胱冲洗液作了研究。T16在全部63份标本呈阳性。随着肿瘤分期、分级的升高,M344阳性率逐渐降低,T138及T43阳性率逐渐升高。此三种MAb与肿瘤复发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尿细胞学与MAb联合应用,可弥补相互间的不足,使肿瘤检出率进一步提高。结果表明:M344、T138及T43MAb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复发及早期诊断的估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1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长期生存状况。分析其临床
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4例。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155/178,87.1%)。组织
学分级多为Ⅲ级(53.1%)。中位肿瘤最大径2.8 cm(0.2~12 cm),T1、T2期患者160例占89.9%。108例(61.7%)
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分别有60例(33.7%)、81例(45.5%)、31例(17.4%)。58例(48.3
%)患者p53阳性。中位随访时间74月(10~156月),5年
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是76.9%和86.1%。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对DFS和OS
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DFS及O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术后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共有41例
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及第二原发肿瘤,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骨转移、局部复发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肺或胸膜转
移、肝转移及脑转移。结论 本组TNBC肿瘤直径较小,组织学分级低分化比例较高(53.1%)。复发转移以骨转移、
局部复发及肺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分期是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1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l)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茬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及44例正伴卵巢组织中HMGAl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MGAImRNA和蛋自在卵巢上咸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1)。HMGAI蛋白在组织学分纫G3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G1、G2级(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的癌组够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的癌组织(P〈0.05)。[结论]HMGAl在卯葬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高水平HMGA1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等一署列导致较差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提示HMGA1的表达不仅有助于卵巢癌的诊断,也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AgNOR检测对宫颈癌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73例随访10年以上的宫颈鳞癌进行AgNOR计数分析,发现组织学D级的肿瘤细胞核内AgNOR均值高于组织学Ⅰ级者为5.53± 1.47及4.40±1.34)。10年生存率亦有差异性,AgNOR均值≥5者10年生存率为18%,而<5的10年生存率为46%(P<0.02)。结果表明,AgNOR计数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预后有关。本文认为AgNOR计数可作为一种肿瘤定量指标,对判定肿瘤恶性程度,预测宫颈癌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细胞核DNA倍性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cytometry,FCM)测定了手术切除的54例肝细胞癌,53例相应癌旁肝组织及9例门静脉癌栓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细胞核DNA倍体模式。探讨了癌细胞核DNA倍性分布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癌旁肝细胞核DNA倍性与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二倍体肿瘤主要分布于TNM分期Ⅰ、Ⅱ期及分化较好的Edmondson分级Ⅰ、Ⅱ级肿瘤。57%的异倍体肿瘤血清AFP值大于400μg/L,高于二倍体肿瘤(22.2%,P<0.05)。伴门静脉癌栓形成、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的肝癌癌旁细胞核异倍体率明显增高。7例原发癌与其转移癌同为异倍体,2例转移癌的DNA指数不同于其原发癌。结果揭示,同时测定癌及癌旁肝细胞核DNA倍体模式有助于预测肝细胞癌的进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