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分期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5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综合FFA及OCT特征分为神经上皮层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脱离合并色素上皮层脱离(晚期),辨证为水湿上泛型,脾虚挟痰型,脾肾虚,湿浊困阻型,肝肾不足型,分别用五苓散,香贝养荣汤,参苓白术散及明目地黄汤加减。结果:治愈41例,好转9例,无效2例。结论:结合FFA及OCT特征分期辨证施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独到之处,为笔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FA和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就诊的2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患者20只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2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对眼底病变的情况做出评估。结果:FFA造影检查时20只眼中的12只眼病灶中央先出现针尖状渗漏,然后彩呈墨渍样扩大,8只眼黄斑区早期出现针尖大小的渗漏点,晚期逐渐扩大像冒烟样向上喷出;OCT检查13只眼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中心凹曲线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7只眼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脱离,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见液性暗区,局部见RPE层波浪状脱离,RPE层下见液性暗区。结论:FFA检查能敏感的观察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血管渗漏的程度,OCT对于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很敏感,并有效的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的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利用上述2项检查以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临床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65例,急性期(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内)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结果急性期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三种不同形式。恢复期末次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15例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结论OCT能显示CSC患者的病变直观的图像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对随访病情的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眼底病变情况。方法:对9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矫正视力检查、眼底检查、OCT检查。观察患者OCT表现,分析OCT异常表现与矫正视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CT检查有异常148眼(75.51%),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4眼(56.76%),色素上皮层及椭圆体层改变38眼(25.68%)。其他改变如视盘水肿,视网膜有出血、棉绒斑等改变26眼(17.56%)。患者OCT异常表现与矫正视力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对视力的影响最大。结论:75.51%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通过OCT检查出异常,其异常表现主要有3种,显示出OCT在该病眼底检查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paphy,0CT)探讨影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4l例42眼CSC患者进行检查,对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色素上皮脱离高度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5种测量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39只限,色素上皮脱离15只限。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有显著的负相关。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增厚,但视力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无显著相关。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及追踪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吴宇平 《吉林医学》2012,33(15):3277-327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诊治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8例(36眼)的CSC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结果:28例(36眼)经FFA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45个,其中6眼(13个渗漏点)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上皮浆液脱离,2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脱离,20眼(35个渗漏点)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伴色素上皮层脱离。结论:利用OCT并FFA检查不但能定量、定性检查CSC患者,还能准确定位渗漏点,两者互为补充,准确有效指导激光治疗和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国嫣  李冬  王禹  解聪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674-1675
目的:观察黄斑区盘状水肿和囊样水肿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上的不同。方法:对经过散瞳后直接、间接检眼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已确诊的32例致黄斑区盘状水肿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及28例致黄斑区囊样水肿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盘状水肿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增厚,神经上皮层隆起和色素上皮之间为液性暗腔,色素上皮层光带变薄,或伴有1处或多处的色素上皮层隆起,下方为液性暗腔。且色素上皮的脱离是局限的。囊样水肿表现为神经上皮间有1个或数个液性暗腔,呈蜂窝状,表面组织菲薄,伴有神经上皮层脱离、增厚。结论:盘状水肿主要是神经上皮层的脱离,神经上皮层间无明显改变。囊样水肿主要是神经上皮间形成蜂窝状液性暗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6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为单眼初发的CSC患者进行时域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定量测量和分析。其中34例(34眼)在恢复期行OCT复查,对比分析发作期与恢复期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定量测量结果。采用直线相关法对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区各参数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FFA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51眼(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3眼.其他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2)OCT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49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6眼,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5眼。(3)恢复期患者视力较发作期患者有所提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发作期(P〈0.01)。(4)视力与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水平横径、垂直纵径、高度及中心凹6mm范围内容积均显著相关fP〈0.01),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OCT能够无创伤性地在活体上观察CSC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可明确应用于CSC的临床分型及视力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张青蔚  张风  马凯  马彦 《北京医学》2002,24(1):45-46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32例(34只眼)进行检眼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OCT检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只眼的OCT图像中,均有色素上皮反光强弱不等及色素上皮下可见高反射组织的表现,并可根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及色素上皮层脱离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结论 OCT诊断技术可对CEC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1.
肖立云 《新疆医学》2007,37(2):30-3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因为色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损害,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积聚在黄斑区神经上皮层下,而造成的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该病程可长达数月到数年。由于其确切的发病病因不明,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本文报告30例(30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在住院期间采用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时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以黄斑水肿为特征,多见于20—45岁的中青年男性。目前我院眼科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了临床诊断、眼底定位、眼底激光治疗及愈后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脉络膜结核性肉芽肿患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特征。设计:干预性病例序列。方法:对9例(9眼)脉络膜结核性肉芽肿患眼行OCT扫描检查。结果:通过病灶区进行OCT检查显示在肉芽肿病变上方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神经视网膜之间存在一边界清晰的黏附部位(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荧光素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用中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02年3月116例(133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血管造影表现及检查中出现的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表现为典型荧光渗漏72.2%,色素上皮脱离16.6%,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3.7%,脉络膜背景荧光增强30.8%,晚期视乳头强荧光45.1%;常见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心悸胸闷,荨麻疹,晕厥等。结论:荧光素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机的探讨、鉴别诊断、追踪观察,及对患者身心影响等方面存在局限。如能结合病史、体征及靛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关断层扫描等检查将使上述局限性得以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视网膜挫伤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改变,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视网膜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6例(126眼)视网膜挫伤的患者,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OCT给查,对不同程度受伤眼及正常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的范围、高度及神经上皮的厚度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程度的受伤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的范围、高度和神经上皮的厚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网膜挫伤OCT的测定结果与治疗后视力吃不开相关性。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能客观地反映视网膜挫伤后的视功能损害程度,是评价视网膜挫伤患者视功能的有效客观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诊断价值, 并总结其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CCSCR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is 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Spectralis 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OCT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0名患者(30只患眼)中,FFA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9只患眼在OCTA中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出现异常新生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另外的21只患眼在OCTA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可以发挥其快捷无创的优势,帮助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R)合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为CCSCR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i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OCT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FFA表现为中浆特征性的高荧光渗漏,但结合ICGA和频域OCT的影像学特征并未发现明显的CNV形态及荧光渗漏表现。其中,OCTA在21只患眼中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正常,未见明显CNV形成;剩余9只患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异常血管,B?scan扫描的定性分析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方血流信号丰富,证实了其血管化性质。结论:OCTA可以分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了解CCSCR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提高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诊断率;在无法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不能明确隐匿性CNV的存在时,OCTA可以发挥其快捷无创的优势,帮助CCSCR合并隐匿性CN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格栅状"光凝治疗"无渗漏"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疗效。方法对56例(56眼)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为"无渗漏"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激光治疗组(32眼)和对照组(24眼),激光治疗组行围绕黄斑区的"格栅状"光凝,光斑强度为Ⅰ级激光斑,对照组仅观察,不进行任何治疗,于1个月后复查视力及OCT。结果激光治疗组32眼经治疗后有30眼视力明显提高,31眼OCT提示黄斑水肿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4眼视力提高,22眼黄斑水肿无明显改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格栅状"光凝治疗"无渗漏"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明显减轻黄斑区水肿,提高视力,且治疗方法简便、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常见于20~40岁的男性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浆液性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证实这种视网膜脱离起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