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尹常健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久治不愈或屡用苦寒利胆之品,伤及脾气,常见肝郁脾虚之证,应重视健脾利胆,提高痊愈率,降低其复发率;胆囊息肉多因嗜食油腻辛辣肥甘,或饮酒无度,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日久脾失健运,以致湿热痰瘀蕴结于胆腑而成本病。遵循"留者去之""结者散之"之原则,重用软坚散结、化瘀消积之品方能取得满意疗效;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尹常健教授治疗多采用利胆溶石、通腑排石之法,取其"肠泻胆亦泻"也;胆囊萎缩引起的阻塞性黄疽,其病机多责之于湿热郁阻,常用清热利湿、通腑利胆法取效。总结胆病常用治法,包括疏肝、利胆、健脾、通泄、利湿、散结、缓急等治法。  相似文献   

2.
曾庆琪教授认为血精症肝肾阴虚是其本,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为其标,脾肾两虚乃其失精失血之结果,治疗重视恢复精室的“藏泄”功能,以滋阴降火为治疗血精之常,清热化湿为治疗血精之变,补益气血为治疗血精之本,凉血止血为治疗血精之标,临证治疗分为:肝肾阴虚型,方选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止血药化裁;湿热蕴结型,方选龙胆泻肝汤合小蓟饮子化裁;瘀血阻络型,方选失笑散合桃红四物汤化裁;脾肾两虚型,方选十全大补汤合鹿角胶丸加减.  相似文献   

3.
浅谈痛风     
痛风以脾肾亏虚为发病根本,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气血运行不畅,血滞成瘀,久蕴成浊毒,湿热痰浊毒瘀流注经络、骨节,致痛风发作。"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重视病情稳定后的预防及调摄,防止病情反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本虚标实"之证,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外感、水湿、湿热、瘀血等邪实为标,两者贯穿其中。治疗分别从肺、脾、肾及三焦入手,清热利湿,补脾益肾,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辨证论治。水湿内停、湿热蕴结、瘀血留滞是其病发生、发展、迁延难愈的基本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赵智强教授认为,对于胆石症的中医治疗,应当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其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体质及禀赋、虫积损伤等有关,其病机以肝失疏泄,胆失通降为发病之本,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为致病之标,并注重对并发症病机的认识,治疗以疏肝利胆排石治其本,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治其标,以柴芩五金汤为基础组方,药用柴胡、黄芩、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金铃子散等品,并佐以顾护脾胃之药物,针对不同兼症,施与清化湿热、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等法,灵活用药。若出现并发症,则需随症治之,重新辨证,不可拘泥于原法。  相似文献   

6.
淋证     
淋证是以小便淋沥作痛为特征的常见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痛及脐中,尿道不利。淋有五种: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现仅就淋证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予以介绍。病因病理肾虚与湿热蕴结膀胱是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肾为水脏,膀胱为腑而藏津液。若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水积膀胱,酿成湿热则气化更失疏利。或平素恣食肥甘酒热之品,脾运受损,聚湿热化,流注下焦。湿热蕴结于膀胱,尿液受其煎熬,日久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大小不一。或在肾,或在膀胱,或在尿道。能尿出而复生,是为石淋。热感伤及血络或肾阴被耗,心火下迫而见小便涩痛尿血者,是为血淋。血淋如非湿热或心火之实证,则是肾阴耗损,阴虚  相似文献   

7.
陈志明 《右江医学》2002,30(6):532-532
目的 :通过以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 3 5例 ,总结出本病病机多为湿热蕴结 ,气滞血瘀而致肝失条达 ,胆失疏泄郁而化热久煎成石 ,病理变化主要为湿热热毒 ,痰瘀凝结 ,治疗重在疏、通、化、理 ,祛邪为先导 ,一窍通而百窍通 ,利胆排石汤疏肝利胆 ,清化湿热毒邪 ,化石溶石 ,通腑泄浊兼备 ,药证相合 ,因而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萆薢渗湿汤方出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方汇补遗》,运用于水湿停蓄或湿热内蕴所致的多种病证。方由萆薢、苡仁、黄柏、赤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等八味药物组成。方中萆薢功能分利下焦湿浊,祛风湿,诸凡湿疹、风湿痹痛每常用之,尤擅治小便淋浊,故为主药;苡仁、赤苓健脾利湿,因脾虚乃湿至,湿郁则致脾失健运,二者协同萆薢使脾健湿去,治其本而清化源;  相似文献   

9.
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体会吕金柱,刘丽萍(包头铝厂职工医院)泌尿系感染在临床上颇为多见。祖国医学认为肾气不足,湿热蕴结于下焦,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原因。而温热的产生却是多方面的,如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致脾失健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脾受肝制,湿浊内蕴,劳...  相似文献   

10.
水肿常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 ,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 ,其病机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而使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合 ,膀胱气化不利 ,导致体内水液潴留 ,泛滥肌肤所致 ,水肿的发生重要的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 ,主要与肺脾肾有关 ,以肾为本 ,以肺为标 ,而以脾为制水脏 ,三焦失于通利则水肿顽固难愈。人之水饮 ,非阳气不能宣通。《景岳全书肿胀》 :“温补即所以化气 ,气化而痊愈者 ,愈出自然。”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根本 ,而脾阳根于肾阳 ,故温补脾肾之阳对全身气机运动变化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从而影响全身水液代谢正常…  相似文献   

11.
胆汁返流食管炎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主要见于"吞酸"、"反胃"、"嘈杂"之症。中医病机多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病因多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或湿热,湿浊内困中焦,导致胃失和降而发此病。金海生老中医治疗胆汁返流食管炎抓住"寒、热、虚、实"四字提纲,辨证施治,并对主症烧灼疼痛进行分析,采用"左金丸"、"乌贝散"等方剂来调节胃酸,因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五脏生理病理特点,认为脂肪肝形成跟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并在《内经》、《难经》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基础上,临床治疗脂肪肝非常重视"肝病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既注重"已病",又防范了"未病",用自拟"脂肝方"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总结年莉教授运用"年氏三联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头面带状疱疹的临证经验,年教授认为头面带状疱疹的病机是湿、热、火毒客于经络,气滞血瘀,阻遏经络而致病,分为肝经郁热型、脾虚湿蕴型、痰瘀阻络型,"年氏三联中医综合疗法"通过中药内服结合针刺外用可清热祛湿、化痰通络;局部中药湿敷,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保护创面,促进愈合,多年临床经验证明,"年氏三联中医综合疗法"对患有头面带状疱疹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793例脂肪肝患者证候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脂肪肝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方法:采用以病统证,病证结合的研究模式,建立基于EPidata3.1软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调查的脂肪肝证候表观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对证候数据进行二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肝郁脾虚、脾虚、脾虚湿阻、轻证湿热内蕴、血瘀、重证湿热内蕴、痰湿内阻是脂肪肝的基本证型。脂肪肝以单个证型和2~4个基本证型组合形式多见,病机较为简单时,脾虚湿阻型最为常见,病机较复杂时,肝肾不足型最为常见。108例(13.6%)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型,46例(5.8%)患者表现为证候不可分类型,其余患者被聚为脾虚痰瘀互结(91例,11.5%)、肝肾阴虚(147例,18.5%)、脾虚痰湿中阻(254例,32.0%)、脾虚湿热内蕴(81例,10.2%)和肝郁脾虚湿阻(66例,8.3%)等5种证型。 结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脂肪肝的证候分布规律,值得深入研究;本病病位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脾虚为本病基本病机,痰、湿、瘀、热、肝郁为本病主要病理要素;肝肾阴虚是本病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结节属于祖国医学"瘿病"的范畴,余江毅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肝气郁滞,痰热互结,瘀血凝聚,由此提出了疏肝理气、清热化痰、活血散结为基本治疗大法,从肝论治,并在临床治疗中病证结合,善用对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较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姜树民教授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三型即湿热内蕴,湿重于热;肝气郁滞,热重于湿;脾胃虚弱,湿热并重。认为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是本病的根本,以清热化湿,益气健脾为治疗大法,并根据舌苔与胃镜的表现前方用药,取得了临床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裴正学教授经长期临床实践,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之诊治,围绕"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的病机,采用中药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清热利湿,配合西药抗病毒为基本治疗原则,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并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随症灵活加减方药,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性的独特优势,从而减轻患者症状,改善临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每治此类患者,疗效均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刘文峰教授对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峰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久病之变,其病机可谓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虚以脾肾气虚为要,肾气亏虚为本,实则为瘀血、痰浊、痰瘀交阻、邪热浊毒。其机制为因虚致实,又因实致虚,虚实相因,相兼为患,损伤肾脏,使其气化、固摄功能失常,终至肾关开阖失常。其病机演变虽言错综复杂,但寻其规、抓其要,可用"虚、瘀、痰(湿)、热"4个字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19.
作者前已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受体-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在五脏之中,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肾主水液,都有一个解剖学上宏观的实体脏器能与之功能相符。那么,中医之"脾",究竟有无与之相对应的实体脏器?我们说,有。但非脾(spleen)、非胰(pancreas),是肝(liver)!其理由有五:(1)肝细胞的线粒体数目比所有其他种类细胞都多;(2)中医古医书中有把肝当作"脾"的证据;(3)在解剖结构上,肝与消化道的血管的紧密联系;(4)在功能上,肝在消化系统(广义的中医之"脾胃")和物质代谢("水谷精微的运化")中居于中心地位;中医"脾"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运化水谷精微",不折不扣地是由肝脏来完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三邪并重、骨痹和虚痹"等临床分型,综述了当代名老中医对痹证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