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析附子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附子的临床运用,从性味功效、适应证、配伍、用量、煎服法、毒性反应及处理、禁忌等7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附子的治疗靶向是阴证、寒证,且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都很明显,因而善用、广用附子前提是精辨阴阳,洞察寒热,深层次的学术思想则是养生疗疾推崇阳气的重要作用。附子所含乌头硷,就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而言,是有毒成分;就其镇痛等作用而言,则是有效成分。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差异(体质和证候),可影响对乌头硷的耐受性,而不同的剂量和煎煮法,可影响乌头硷的含量,进而改变附子的毒性和治疗作用。因而附子的用量、煎煮法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整理,总结附子运用的历史沿革,归纳了附子在药物学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功效,反映出附子的功效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总结并不断完善的。其历史沿革也体现了本草学和方剂学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尤其体现了方剂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功效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附子味辛、大热、大毒,《本草经》列为下品,丹溪谓其“雄悍无补,而且杀人”,初学医者每多惧用。笔者使用附子多年,或重至数十克,或轻用二、三克,随证配合它药。治疗多种病证常获良好效果。兹结合病例略述体会。一、湿经通脉疗心悸(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案) 孙某,女,54岁,家庭妇女。1988年11月4日初诊;心慌三月余,近渐加重,曾发生数次晕厥,省某院心脏专科诊为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6次/分。)来中医院就诊。刻下心悸不宁,动则为著,甚则晕蹶,面色暗红,唇甲淡紫,畏寒肢冷,神疲乏力,下肢浮肿,舌淡红有紫气,苔薄白,脉迟而涩,辨证属阳  相似文献   

4.
灸法治病,疗效颇佳,从古至今,方法多样。尤其是隔物灸,既有艾灸的作用,又发挥了所隔药物的功能。其中,隔附子饼灸法,由于疗效显著、适应症广,而且,附子饼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并能反复使用,值得推广。现将我们在临床上运用隔附子饼灸法的情况作以下介绍。1 附子饼的制作取川乌或草乌在碾槽中碾碎(或用水浸透后,蒸熟捣碎),加入少量面粉及水调  相似文献   

5.
附子大辛大热,力专而效宏。明·虞抟论日:“附子察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入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张锡纯认为附子“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胡毓恒主任医师善用附子治急性病和疑难杂症,笔者跟随胡老学习多年,兹就其运用附子的经验初步整理如下。1 窦性心动过缓刘某,男,50岁,1991年12月3日初诊。10年来心悸气短、头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遇寒加剧。心率48次/分,心电图检查确诊“窦性心动过缓,”用阿托品、心宝等治疗月余无效。舌体稍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迟。脉症合参,  相似文献   

6.
运用比较学方法 ,将《内经》与儒家学说代表作《春秋繁露》两书中相关内容从 3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内经》与儒家学说皆注重阳气的主导作用 ,基本观点较为一致。但在运用该观点分别解释不同学科领域的事物和现象时 ,却有本质的区别。《内经》注重阳气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并强调阴阳互根互用的辩证关系 ;而儒家学说则片面强调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 ,借以论证封建社会君主的统治地位和封建道德及其伦常秩序的合理性。因此 ,《内经》重视阳气与儒家学说的观点 ,从哲学角度看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探讨附子在仲景方剂中所发挥的功效,为临床更准确地运用附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伤寒论》和《金匾要略》中张仲景对附子的配伍、剂量、煎服及炮制方法,总结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结果:附子主要发挥回阳救逆、温阳通脉、助阳解表、温阳利水、温中健脾、温中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结论:附子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杨洪涛教授在运用附子组方治疗肾阳虚证方面的经验。方法:结合文献及临床病例观察进行总结。结果:凡见附子证、附子脉、附子舌者,均酌情使用附子,疗效甚佳。结论:杨洪涛教授运用附子组方治疗肾阳虚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景岳称附子为"药中四维"之一,王邦才教授临床善于运用附子治疗疑难病,配合滋阴清热法治疗精神性烦渴病,配合通补胃阳法治疗胃脘痛,配合化湿清热法治疗久泄病,临床常能应手而效。  相似文献   

10.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创制少阴病表证证治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全方三味中药,味少而效专,各药气味相似,相互配伍,体制严谨,主从有序。笔者对其方中三药逐一分析,其后列出各药现代药理研究进展,以体会经方的奥妙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从阴阳二气角度探讨四逆汤组方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汤组方中何为君臣见解不一 ,分析众家之不同 ,提出该方的君药取决于疾病的标本缓急 ,并本《内经》说解阴阳二气顺接是四逆汤应用的最终目的 ,从内外阴阳两方面去解释甘草、干姜和附子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交设计法优选乌头炮制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正交设计法 ,以乌头炮制品收率、含水量、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为指标 ,探讨乌头炮制工艺。实验数据采用多指标实验公式评分法处理 ,兼顾总碱和酯型碱的综合效应 ,优选出乌头的最佳炮制工艺为 :水浸润至内无干心 ,切厚片 ( 2~ 4mm) ,清水煮沸 1 2 0m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养阴活血法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55例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常规服用降血压药,治疗组加用中药,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养阴活血法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型高血压有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能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黄附子汤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两者均用西医标准化方案治疗,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吸氧、平喘、祛痰及利尿等常规综合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大黄附子汤,疗程10天。用药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LVEF和血清BN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5),BNP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两项指标均较西药对照组有显著的改善( P﹤0.05)。结论大黄附子汤对慢性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大黄附子汤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提出阳虚寒凝,寒痰搏结是肿瘤骨转移的发病机制。阳虚寒凝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肿瘤骨转移是痰浊凝聚于骨的结果。一方面,阳虚寒盛,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寒、痰内生并伏留于体内,正气无力驱邪外出,遂流窜至骨,发为骨肿瘤;另一方面,阳气虚弱,寒毒侵入,深中于骨,寒之收敛、凝滞,导致寒痰互结,而蚀骨伤髓。故当治以温补阳气、散结化痰,使阴平阳秘,结散痰消。  相似文献   

16.
温阳化气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大量脂质异常蓄积所致。脂质属于中医学精微物质的范畴,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精微物质的布散是脾阳的功能。脾阳受损,脾主散精功能失调,使水谷精微(脂质)不能正常布散,停聚成痰,留于肝脏,是脂肪肝形成的中医病机。因此,对于脂肪肝的治疗,当以温阳化气为主,恢复脾散精的功能,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精微得以输布,痰浊得以消散。  相似文献   

17.
论述阳虚则导致机体水液代谢失常,不能温化,留滞一处,形成寒饮;寒饮则由贪凉饮冷损伤机体阳气,导致机体形成阳虚病症;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病因;阳虚寒饮作为冷哮发病的病机,存在其发展变化始终,冷哮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与阳虚寒饮有密切关系。冷哮急性期采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缓解期则采用干姜细辛汤巩固,重视冷哮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8.
对高血压病人不同证型心肌耗氧指数变化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XXC—A型心血管功能测试仪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证型和心肌耗氧指数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发现肝阳上亢型、肝肾阳虚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的心肌耗氧指数呈递增趋势,且每一证型之间心肌耗氧指数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着差异(P<0.01或P<0.05)。所以,我们认为心肌耗氧指数可以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并对一期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的心血管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程朱理学对新安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汪机、孙一奎援引理学原理阐释医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营卫一气说"和"命门动气说",同时临床治疗承袭理学传统,推崇《周易》天尊阳贵之理,善用温补药物(如人参、黄芪等)扶助阳气,达到固本培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虚阳外越病机与证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阳外越是指在阳气本已亏虚的病理状态下,阴气仍不能正常地发挥其收敛潜降的作用,阳气虽虚却浮越于外而不得返宅,其包括阳虚阴盛状态下的上热下寒证和阴盛格阳证,及阴虚阳亢状态下,久病阴损及阳证。研究虚阳外越就必须从阴阳二气各自的特性以及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生的关系入手,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虚阳外越的根本病机和病理表现,更好地鉴别“实火”和“虚火”,并最终为摄生防病及其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