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近年采用西比林与太极通天液治疗偏头痛80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本文80例均为门诊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典型偏头痛和普通型偏头痛):(1)反复发作性血管搏动性剧烈头痛,间歇期如常;(2)发作前可伴有或不伴有先兆症状,有先兆的可表现为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皮层功能障碍,先兆症状如眩晕耳鸣,复视等;(3)部分病人伴恶心呕吐,闪光,暗点等视觉先兆;(4)除外脑血病,脑外伤,癫痫等病。1.2 一般资料 80例中女性45例,男性35例。发病年龄14~76岁。发病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典型偏头痛28…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如今很多人的心理压力过大、情绪抑郁、饮食不当、睡眠不足,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偏头痛。服用药物不当也能使人发生偏头痛,如口服血管扩张类药物、避孕药、激素替代类药物等。另外,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影响也是诱发偏头痛的重要原因。多数偏头痛患者呈周期性发病,女性的此类患者尤多。发病前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视物模糊、闪光、幻视、盲点、眼胀、情绪不稳等先兆症状,数分钟后就会出现一侧性头痛。大多数偏头痛患者的疼痛部位以头前部、颞部、眼眶周围、太阳穴为主,痛感可局限于  相似文献   

3.
背景:偏头痛,特别是伴有先兆的偏头痛是早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基本机制尚不清楚,但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偏头痛患者有增加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了成年偏头痛患者和非偏头痛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方法:受试者(n=5755,48为男性,年龄20~65岁)来自于荷兰一项基于群体的偏头痛遗传流行病学(GEM)研究。共有620例患者确诊为偏头痛,其中31伴有先兆(M A),64不伴有先兆(M O),5未进行分类。另外5135例一直无偏头痛发作的受试者作为对照。检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压(BP)、血清总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TC,H D D)、吸烟、口服避…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上最常用的降血脂药物,近年来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致命性横纹肌溶解,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报道2例他汀性肌病患者并对他汀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发病机制及防治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5.
太极通天液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 ,以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 ,部分病人在发作前可伴有视觉先兆 (如闪光暗点、幻视、偏盲等 )。偏头痛治疗可分为预防性治疗和发作期治疗。预防性治疗常用心得安、苯噻啶等药物。发作期治疗常用消炎痛、止痛片、麦角胺咖啡因等药物。这些药物虽有一定疗效 ,但常有心率减慢、诱发哮喘、引起胃肠道反应、嗜睡等副作用。近五年来我院应用太极通天液作为偏头痛的治疗药物 ,发现疗效好 ,无明显副作用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神经血管紊乱疾病,重度的偏头痛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的慢性病之一.按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有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笔者应用氟桂利嗪联合天舒胶囊治疗无先兆偏头痛40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是临床上反复或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头痛,是以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伴有或不伴有视觉先兆为主的一类疾病,常伴恶心、呕吐、畏光、倦怠、抑郁;但其作为一种功能致残性疾病,长期以来被认为并不影响患者预后。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偏头痛与脑梗死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偏头痛本身可诱发缺血性卒中,称“偏头痛性梗死;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亦发现偏头痛可显著增加卒中风险,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据德国研究人员报道,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并未见到与急性 ST 段升高的心肌梗死(MI)后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相关联的死亡风险增加。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 Klinikum der Stadt Ludwig-shafen 的 Bernhard Rauch 博士在接受路透健康的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些数据证实所有的 ST 段升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德国的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但发病后一年的用药比例却下降到50%以下。Rauch 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在近期的《欧洲心脏杂志》上刊文指出,新的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的心脏保护作用有可能强于降胆固醇作用,包括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正常以及改善心肌细胞的电反应稳定性。已有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危险;此项研究的目的就是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对 ST 段升高心肌梗死后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影响。研究人员强调指出,目前患者心肌梗死后所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和他汀类药物,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中医学的治疗手段也有很多种方法,本文收集了近5年来中西医临床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资料,概述了中药内服、中药外治与针刺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以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为特点,发作间歇期正常。根据头痛发作前有无先兆症状,可将偏头痛主要分为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或单纯性偏头痛)两种,另外尚有一类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偏头痛,也称为复杂型偏头痛,是指具有神经功能确失体征的偏头痛。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刚 《循证医学》2008,8(5):301-305
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是心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中发现,他汀类药物尚有其他的非降脂作用,这种非降脂作用称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是近年心血管领域争论和探索的热点。尽可能地从最新的临床证据中审视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拉莫三嗪被认为可以有效地预防偏头痛先兆发作。目的:应用拉莫三嗪预防治疗偏头痛患者的先兆症状。方法:西班牙神经病学会头痛组成员根据特定的调查表,收集因为偏头痛先兆症状而应用拉莫三嗪的患者资料,以经过3~6个月治疗偏头痛先兆平均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作为主要的指标参数。结果:共计47例患者因严重的偏头痛先兆症状而接受拉莫三嗪治疗,其中3例因发生皮疹而未能完成治疗。30例(68%)患者显效,其中女性21例、男性9例,年龄19~71岁。8例患者有延长的先兆症状,8例为典型的先兆性偏头痛,6例为基底型偏头痛,6例为典型的先兆症状但无头痛…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致的一种伴有或不伴有脑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暂时性障碍的头痛。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病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至今尚无定论。按1988年国际偏头痛诊断标准[1],作者在1997~1999年的遗传咨询中发现了4个偏头痛患者家系,在4个家系中共调查了40人,其中有患者17人。现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病例1:男,38岁,偏头痛10年,平均每月发作8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小时,然后自行缓解。偏头痛发作前常有一侧视觉先兆,即通常出现眼花或冒金星,而发…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与离子通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XP  Yang XD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2):859-86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约6%的男性和18%的女性患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和双侧搏动性头痛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根据有无先兆症状,将偏头痛分为有先兆的偏头痛(migraine with aura,MA)和无先兆的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目前,它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研究显示,偏头痛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疾病。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一种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诱发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临床上观察到高血压患者多伴有高胆固醇血症.他汀类药物是高胆固醇血症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但目前有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且似乎部分独立于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活性.然而目前尚不明确他汀类药物调控血压的具体机制.该综述旨在归纳他汀类药...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 IA)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因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短暂性缺血,导致脑部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后可在短时间内到达高峰,并可持续5~30 min[1].瘫痪、短暂性失语、感觉障碍等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且呈不可逆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研究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对T IA治疗,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浆比黏度降低,避免血栓形成,进而改善患者病情[2].本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部分 T IA 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T IA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偏头痛是以间歇性头痛发作伴有自发性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神经衰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典型发病者发作前可有眼前闪光、视野缺损等先兆症状,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烦躁等症状,在安静环境下休息或睡眠可缓解头痛。本文自2012年11月―2013年10月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偏头痛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该方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可靠[1]。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动脉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循环系统血流障碍,从而导致组织缺氧而引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狭窄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可导致循环血管闭塞,从而导致组织坏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致死风险。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循环中血脂水平的降低,他汀类药物仍然是一线降脂药物,尽管他汀类药物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广泛适用性,但由于其剂量依赖性和副作用,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血脂水平未达到指南推荐的标准时就不得不停用,因此,开发除他汀类药物之外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并具有良好疗效和耐受性的替代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章主要综述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降脂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降脂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药物。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这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可以显著降低患病率和病死率,因此在目前的脂质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治疗指南中被广泛推荐。近年来一系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了积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治疗在心血管病患者降低临床事件的有效性。目前的治疗指南将LDL—C作为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在心血管病极高危患者,甚至可以选择性地将LDL—C降低至1.81mmol/L(70mg/dl)以下。尽管如此,研究发现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的患者,他汀类药物并不能使临床事件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他汀类药物升高HDL.C的幅度仅为5%-10%,对甘油三酯(TG)降低的程度为10%-20%。因此在合并HDL—C降低和(或)TG升高时,他汀类药物并不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脂质谱。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他汀类药物(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影响痴呆进展的机制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目的:与从未使用降脂药物(LLAs)相比,评价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否与痴呆的低风险相关。设计:65岁以上成年社区居民的队列研究。2798例基线时无痴呆的受试者纳入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估与未使用LLAs相比,时间依赖性他汀类药物治疗相关的全因和特异类型痴呆的发病风险。主要分析由给药与预后之间的1年时间所构成,次要分析包括给药的最后1年以及模仿目前应用他汀类药物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模拟病例对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