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产妇采用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对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程中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的方法对预防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初产妇 30 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1 5 0例 ,每组枕前位、枕横位及枕后位各 5 0例。指导观察组在产程中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 ,在有效宫缩下充分试产 ,记录产程中各项指标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 1 2 5例(83.33% )经阴道分娩 ,2 5例 (1 6 .6 7% )剖宫产 ;对照组 89例 (5 9.33% )经阴道分娩 ,6 1例 (4 0 .6 7% )剖宫产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观察组 79例转至枕前位 ,转位成功率 79% ,对照组 2 9例转至枕前位 ,转位成功率 2 9%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两组胎心变化、活跃期、第二产程、平均出血量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 ,是降低难产率、缩短产程、减少产时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缩短持续性枕横位的产程 ,降低持续性枕横位的剖宫产率。方法 :宫口开大 6~ 8cm后仍处于持续性枕横位 (DTA)的产妇分为两组。处理组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术 ,对照组仅作一般产科处理。结果 :处理组平均总产程及第二产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处理组的顺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新生儿窒息率并不增加 (P >0 0 5 )。结论 :徒手旋转胎头术可明显缩短产妇产程 ,提高顺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手转胎头纠正枕位异常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枕位异常者68例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横)后位,施行了经阴道徒手旋转胎方位配合屈大腿法矫正枕(横)后位,并设68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68例,阴道分娩60例,占88.2%;剖宫产8例,占11.8%.对照组68例,阴道分娩18例,占26.5%;剖宫产50例,占73.5%.结论 徒手旋转枕后位可有效纠正异常胎位,变难产为顺产,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4.
分娩期综合性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茹 《海南医学》2007,18(9):80-81
目的 研究产程不同时期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以改善分娩结局.方法 96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研究组产妇产程不同时期施行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纠正异常胎轴、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高坡侧俯卧位、徒手扩张宫颈及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研究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较对照组短,研究组活跃期先露下降平均速度及宫口扩张平均速度均快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性干预措施安全、有效、易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侧俯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方位的方法对预防持续性枕横位及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348例37~41+6周临产的孕妇,经B超检查或于产程中腹部和阴道检查发现枕横位、后位,行侧俯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方位为枕前位.结果顺利自然阴道分娩275例,阴道分娩率79%.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配合徒手旋转胎头方位纠正枕横位、后位,无需器械,只要头盆相称,旋转时机恰当,成功率较高,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程中利用产妇体位纠正胎头位置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临产后经阴道检查确诊为枕后位或枕横位的初产妇258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129例)采取与胎头枕骨对侧侧腹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与子宫收缩力的协同作用,使胎方位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或枕横位转至枕前位,并与对照组( 129例)比较。 结果 研究组119例( 92. 25% )经阴道分娩,剖宫产10例(7. 75% )。对照组73例(56. 59% )经阴道分娩,剖宫产56例(43. 41%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 结论 在产程中利用产妇体位纠正胎头位置是提高阴道分娩质量及阴道分娩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寻找最佳处理方法,减少剖宫产率,改善母儿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1-3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临产后确诊为枕后位产妇260 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侧卧位纠正胎方位,对照组不予干预,充分试产,两组待宫口开全后若仍为枕后位,徒手旋转抬头,失败者选择剖宫产.结果 观察组胎头自行纠正47例(36.2%),徒手旋转抬头成功65例(50%);对照组自行纠正0例,徒手旋转抬头成功87例(6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后通过进行体位纠正及徒手旋转胎头术,使大多数难产转为顺产,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妊娠37~42w,在产程进展的活跃期被证实为持续性枕后(横)位临产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对照组96例。两组均行催产处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矫正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卧位指导,即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比较两组生产结果。结果观察组有70例经阴道分娩,占83.3%;对照组仅24例经阴道分娩,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横)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妊娠37-42周,先兆临产经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对照组96例.两组均行催产处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矫正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卧位指导,即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比较两组生产结果.结果 观察组有70例经阴道分娩.占83.3%;对照组仅24例经阴道分娩,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 <'2>z=30.55.P<0.01).结论 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行的原则将这66例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33例产妇接受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的33例产妇接受徒手旋转胎头术治疗,观察两组产妇生产情况与新生儿评分。结果:观察组33例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1.82%(27/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例产妇的自然分娩率39.39%(13/33);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以及产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7.34±2.0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6.84±1.57)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显著,自然分娩率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